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侯门庶子 > 第六十二章贺家的根本

侯门庶子 第六十二章贺家的根本

簡繁轉換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30 04:34:34 来源:源1

第六十二章贺家的根本(第1/2页)

贺重安带着钱,跟着贺夫人出了北京城,一路向东,行了一日左右。

才到了贺家东庄。

贺家东庄是贺家最大的庄子,也是太宗皇帝御赐的。

贺家从龙晚,等贺家封爵的时候。北京附近的土地都赏赐的差不多,贺家庄已经在通州了。但附近还有皇帝,百年过去,贺家庄人丁兴旺,成为人口数千的大庄子。后来又分别分出两个庄子,西庄与北庄,也在北京附近,却不在通州了。

到了贺家庄,夫人没有通知任何人。但依然有庄头的老人认出了侯府的马车。都站起来迎接,说道:“拜见夫人。”

贺夫人带着贺重安下车还礼。

贺重安看得出来,这些人对贺夫人的崇敬,并不是装出来的。说道:“夫人来,要不要通知大伙,在祠堂集合。”

贺夫人说道:“不用了。”

老人见贺夫人如此,已经猜到什么。

一般来说,府里来人,都是请各家当家的人,去祠堂集合,说事。

只有一种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叹息一声,重重地将拐杖砸在雪地上,说道:“这都是命啊。”

贺夫人带着贺重安下马步行,来到村头一家。贺夫人说道:“就是这家。”

贺重安看过去,却是一大院子。前后两排房子。院子里很敞亮。门口还堆着石磨石锁马厩。

从细节上看,这一家生活的不错。

贺夫人带着贺重安登门。轻轻敲开了门。

为首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见到贺夫人,吃惊的说道:“夫人,您怎么来了。”

身后忽然听见一个老人的声音,说道:“什么夫人来了。”

“啪”的一声,好像什么东西摔在地面上了。

一个老妪颤颤巍巍的走到门前,见贺夫人,语气中带着几分哭腔说道:“夫人,我家大孙子?”

贺夫人让贺重安抱出一个坛子,低声说道:“重福,在西海得了瘟疫,没有熬过去。”

这一句话,给这个家庭带来惊雷。

老妪一瞬间背过气去。三十多岁妇人连忙搀扶住,但脸上出现茫然无措的样子。好像没有听懂贺夫人说什么。

大概是不敢听懂,不愿意听懂。

老妪晕倒的动静,引起了其他人。一时间来了好几个人。都是妇人。只有一个单臂的老人。

默默的接过了贺重福的骨灰坛。

一群孩子,从七八岁,到十五六岁都有,茫然的在房间里,不知所措。

贺夫人给贺重安递个眼色。

贺重安立即从身后拿出一包银子,大概有三百两。递给贺夫人。

贺夫人双手捧给独臂老人。说道:“十叔,孩子已经不在了。这是侯府的意思,还请收下。”

独臂老人没有接银子,而是先将坛子放在供桌上。

贺重安看见供桌上有三层牌位,骨灰坛放在最下面一层。

贺重安一惊。

大家族有祠堂,这种专门祭祀的场所。但普通百姓家中祭祀一般两三代人。再远的就列入一个大牌位,就是列祖列宗之位。

而这供桌上十几个牌位,说着一家人,两三代之间,男丁死了这么多。

一直大有风度的贺夫人,此刻也表现得很拘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二章贺家的根本(第2/2页)

反倒是独臂老人咧嘴一笑,这才将银子接过放在一边椅子上,说道:“夫人,您不必如此。老汉从小就知道,我家吃这碗饭,死在战场上是迟早的事情。反倒是老汉我丢了一条胳膊在战场上,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幸运。重福这孩子,是给没福的。”

随即拉了一个孩子。说道:“这孩子是家里孙辈老大英汉,今年十五岁。再过两年,就能上战场了。”

“英汉,给夫人磕头。”

十五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大人了。懂事了。此刻双眼含泪,就要上前给贺夫人磕头。

贺夫人连忙搀扶起来。说道:“十叔,要不,您家就不要出人了。”

“不。”老人勃然大怒,说道:“这是规矩。吃了族里饭,占了族里的地。除非人死光了。否则决计不能让出位置。”

贺夫人只能答应。

贺重安跟着贺夫人挨个报丧。

有的人有骨灰,有的没有骨灰。

贺夫人也挨个给贺重安讲解,谁家什么职位,怎么死的。按家中标准,要抚恤多少。一一做了交代。

用了好几日,跑了三个庄子,才将所有抚恤发放完毕。

贺重安只觉得有几分心力交瘁。

报丧这差事。看似很轻松,不用动什么脑子。但看着一个悲痛欲绝的家丁亲属。

人非草木,岂能没有感染。

见多了,人会很累的。

心累。

贺夫人带着贺重安在庄子里踱步说道:“老三,这是贺家的老底子。你将来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些人。有这些人在,贺家就在。”

贺重安说道:“孩儿明白。”

他此刻真正接触到了贺家最宝贵的财富。

这五百户家丁。

贺家苦战。直接反应在这些家丁家里。

几乎家家都有战死的人。

但即便如此,家家也都感贺家恩德。无论如何也不放弃家丁的位置。死了一个顶上一个。

“真是孩儿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子弟继续做家丁啊?”

贺夫人淡然一笑说道:“你啊。还是不明白普通人的生活。你知道,禁军大营是如何征兵吗?”

贺重安说道:“请母亲指点。”

贺夫人说道:“朝廷惩前明之弊,从一开始就行募兵制,不过圈定征兵地。以山河四省良家子为兵源,编练禁军,枢密使在四省专门有人负责征兵。子弟从军,家中免役,征兵之后,在北京训练。然后派驻各地屯驻。各地百万禁军,占据天下军队一大半。”

贺重安微微思索,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了。

征兵也是需要成本的。

假设,从云南征兵到北方当兵,这里面的问题简直太多了。

而山河四省,大片平原,人口稠密。

兵源足够。

更何况朝廷在北京。这些军队也就与朝廷有天然的联系,在外驻扎。忠诚度也能保证。

“太祖太宗时,军中待遇好,与我家家丁的待遇差不多。我家有很多家丁都跑去朝廷当兵了。”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没奈何。”

“但明宣之世就不一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