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我有道观通异世 > 第六百六十章 战诡物

我有道观通异世 第六百六十章 战诡物

簡繁轉換
作者:小镇售票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30 04:15:30 来源:源1

一道恐怖的气息横扫而来,就和当初姜闻在堕仙之地遭遇的堕仙相似。只是和那尊巨灵神相比,这气息虽强横却多了几分阴气的嘈杂。

无论是堕仙还是死尸,都是诡异之物。不入阴阳,不在五行,难以用邪魔妖祟去描述...

春雪初融,山道上积冰渐裂,细流潺潺自高处蜿蜒而下,汇入道观门前那口青石凿成的引水渠。姜闻立于檐下,手中竹帚轻扫阶前残雪,动作不疾不徐,仿佛每一帚都在丈量天地之间的呼吸节奏。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不是阿砾归来的沉稳,也不是姜素当年辞官时的从容,而是带着痛楚与焦灼的奔袭。一个少年自山林间跌出,衣衫撕裂,左臂缠着浸血的布条,怀里紧紧护着一卷湿透的竹简。他双膝一软,跪倒在门槛前,声音嘶哑:“姜……真人……南荒……出事了。”

姜闻放下竹帚,蹲身扶起少年,指尖搭上其腕脉,眉头微蹙。这孩子体内有异种煞气游走经络,非寻常外伤所致,倒像是被某种邪法侵蚀神魂。他低声念了一句风律第三条:“凡修道者,不得以术害民。”随即掌心泛起青光,缓缓渗入少年体内,将那股阴寒之气逼出体外,化作一缕黑烟,在晨光中扭曲片刻后消散无踪。

少年喘息稍定,颤抖着手递上竹简:“这是……律音盟最后传出来的消息。我师父让我一定要送到您手上……他说,只有您能看懂这些字背后的‘音’。”

姜闻接过竹简,轻轻展开。表面墨迹斑驳,雨水浸染,看似杂乱无章,但当他以风律之心凝神注视,那些字迹竟在识海中重新排列,化作一段段悲怆的琵琶曲调??正是盲眼琴师所用的“律音密文”。

曲意凄厉,诉说一场突如其来的清洗。

三日前,南荒律音盟召集七十二寨代表共议灵药分配之事,主张废除世家垄断、按需配给。会议尚未结束,夜半忽有黑袍人自天而降,手持漆金令牌,宣称奉“正统律庭”之命取缔非法结社。为首者一剑斩断议事堂梁柱,声如雷霆:“尔等妄称风律,实则蛊惑民心,乱纲常、逆天道,罪不容赦!”

当场十七位长老拒捕身亡,琴师以命奏终曲,音波震碎敌人心脉三人,自己亦气血逆行而亡。幸存弟子拼死突围,将此竹简封入防水油布,交由这名少年千里送信。

姜闻闭目良久,识海中那株青芽微微震颤,似感应到远方无数冤魂的呐喊。他知道,“正统律庭”早已不是百溪旧制,而是近年来悄然崛起的一个神秘组织,打着恢复“归藏正统”的旗号,实则推行严刑峻法,诛杀异己,甚至开始禁止百姓私传风律条款,称“律法唯上所授,庶民不得擅议”。

更令人心寒的是,他们所用的律条,竟也源自风律十三条,只是每一条都被曲解、反转??

比如“凡执权柄者不得妄断生死”,被篡改为“执权者代天行罚,生死由心”;

“弱者之声亦当倾听”,变成“强者立规,弱者顺从”。

这不是叛道,是窃道。

如同盗贼披上圣人的衣冠,以正义之名行暴政之实。

姜闻睁开眼,目光如刃:“你叫什么名字?”

“林照。”少年低头,“我师父临死前说,若见不到您,就把竹简烧了,让灰随风去。可我想亲眼看着您读完它……因为他还说了最后一句话:‘真正的律,不在纸上,而在活着的人心里。’”

姜闻点头,转身走入道堂,取出一枚信律牌??与当年赐予阿砾的那一枚几乎相同,唯独背面多了一道细微裂痕,象征传承中的断裂与修复。

“这枚牌,现在是你的。”他将牌放入少年掌心,“你不必回南荒送死,但你要去七个地方:北境灯塔旧址、西漠书院废墟、东海渔歌岛、西南铜鼓寨、中州义塾、西北孤峰驿、以及归藏地宫入口。每到一处,找寻仍在传唱风律之人,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并请他们回应。”

林照怔住:“回应?怎么回应?”

姜闻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用你们的方式。歌声也好,鼓声也好,刀剑也好。只要能让声音传回来,就够了。”

三日后,林照启程。临行前,姜闻送他至山门,一如当年送别阿砾。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递出的不是安慰,而是一句警告:“他们会说你是逆贼,是乱党,是煽动愚民的妖言惑众者。但记住??当你为他人发声时,你就站在风律中央。”

少年含泪而去。

而就在他身影消失于云雾之际,道观铜铃再度轻响,不是九声哀鸣,也不是欣慰清音,而是连绵不断、如雨击瓦的急促颤动??这是风律预警,意味着信念之网正在某处剧烈震荡。

当晚,姜闻未眠。

他在院中点燃三十六盏油灯,对应三十六座继律祠的位置,一一摆列于沙盘之上。然后盘膝而坐,以心火引动识海青芽,将其意志扩散如网,试图感知各地风律传人的状态。

结果令人震惊。

北境十三城已有半数设立“禁言碑”,凡诵风律者罚没家产;

西漠书院虽已焚毁,但仍有孩童偷偷在沙地上描摹律条,被发现后遭鞭笞;

东海渔村一夜之间失踪八名渔民,只留下写满“律十四”的贝壳串挂在桅杆上;

最严重的是归藏地宫入口附近,原本驻守的三位老修行者全部失联,继律祠前石碑被人用鲜血涂改:“曾说这不对”变成了“今认此为真”。

有人在系统性地抹除记忆,扭曲源头。

姜闻眸光冷冽,终于起身走入后殿,推开尘封已久的木柜,取出一把从未出鞘的短剑。剑身通体青灰,无铭无纹,却是当年九魂陨落之时,最后一缕风律凝聚而成的“誓愿之刃”。它不杀人,只斩虚妄。

他抚摸剑鞘,低语:“看来,有些人忘了??风律从来不怕死人说话,只怕活人沉默。”

五日后,第一道回应抵达。

来自北境残存的海律坛。一名老渔妇驾着破船穿越风暴,在道观门前放下一只陶瓮。打开一看,竟是三百颗晒干的海螺壳,每一颗内壁都刻着一句话,全是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控诉。她在纸上写道:“我们不能大声说话,但我们还能写字。风会吹走谎言,却吹不走这些声音。”

姜闻命人将海螺倒入铜鼎,以心火煅烧。火焰腾起之时,三百控诉化作一道青焰长龙,直冲夜空,久久不散,宛如星辰坠落人间。

第二道回应来自西漠。

三个流浪儿翻越沙丘而来,肩扛一块焦石。他们说,这是从被炸毁的书院遗址挖出的最后一块律碑残片,上面仅存半句:“……皆有权发声。”孩子们不懂深意,只知大人说过,这块石头能挡灾避祸。他们在逃亡途中靠它活了下来。

姜闻抚碑良久,命人在道观西侧立起新碑,将残片嵌入其中,并补全全文:“律十四:凡被遗忘者,皆有言权。”碑成之日,风起云涌,一道彩虹横跨群山,映照四方。

第三道回应最为奇特。

来自东海渔歌岛的一群盲女。她们不知何故得知林照行程,提前埋伏于航路险滩,救下被追杀的少年,并以古老渔歌传讯。那一夜,整片海域响起连绵不断的吟唱,歌词皆由风律改编,旋律悲壮如潮。歌声逆风而行,穿透数百里,最终化作一阵奇异的共鸣,震动道观地基,使那株识海青芽骤然抽出第三片叶子。

姜闻仰望夜空,终于展颜一笑:“你们听见了吗?这不是我在战斗,是千万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他们认定的‘对’。”

然而,敌人并未退缩。

半月之后,一支黑甲军出现在山脚,打着“正统律庭巡察使”的旗帜,领头者乃是一名身穿玄袍的中年男子,面容冷峻,腰佩玉律刀,刀鞘上镌刻伪改后的风律条文。他带来一封诏书,声称姜闻“私设道观、聚众立教、蛊惑四方”,已被定为“天下大患”,勒令即刻解散门庭,交出所有信律牌,随其前往中州受审。

姜闻站在山门前,只问了一句:“你说我是乱臣贼子,那你可知,昨夜北境三百渔妇写的控诉,今日西漠孩童描的律文,还有东海传来的渔歌,加起来有多少人?”

对方冷笑:“民意如水,易浊难清。唯有律法可定乾坤。”

姜闻摇头:“那你根本不懂风律。它不是命令,是回应。你们用刀剑堵住嘴巴,可只要人心尚存,声音就不会断。”

话音未落,山风骤起。

不只是自然之风,而是无数意志汇聚而成的“律风”。

刹那间,四面八方传来声响??

北方有驼铃响起,阿砾带领商队穿越沙海,高呼律十四条;

南方有鼓声震天,南荒残部集结铜鼓寨,擂动战律;

东方海面浮现巨影,北海龙鲸驮着灯塔遗光,喷出一道连接天地的水柱;

西方古庙钟声悠悠,老僧敲响最后一记晨钟,声波席卷百里。

更有无数普通人站了出来:农夫在田埂上刻下律文,学子在街头朗读信律牌,工匠在铁器上铸印“律存于心”,甚至连牢狱中的囚徒也在墙壁上写下:“我也曾说,这不对。”

黑甲军为之震慑,阵型动摇。

巡察使怒极拔刀,欲斩姜闻首级以立威。刀锋未至,姜闻却只是抬手,将那把誓愿之刃插入身前泥土。

剑不出鞘,却有无形之力爆发。

那一瞬,天地寂静。

继而,三十六道光柱自各地继律祠simultaneous升起,跨越千山万水,交汇于道观上空,凝成一座虚幻的“民心天平”。天平一侧,堆叠着无数信律牌、残碑、海螺、竹简;另一侧,则是伪律庭的漆金令牌与玉律刀。

咔??

天平倾斜,压碎虚假。

巡察使手中之刀寸寸龟裂,整个人如遭雷击,跪倒在地,眼中映出万千百姓面孔,耳中灌满无声呐喊。他张口欲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仿佛被自己的良知反噬。

姜闻上前一步,轻声道:“你不是坏人,只是走错了路。回去吧,告诉他们??风律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每一个敢于说出‘这不对’的人。”

黑甲军撤退。

但姜闻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战争,不在刀剑之间,而在人心深处。只要还有人相信权力高于公义,就会有人试图篡改风律;只要还有人甘于沉默,黑暗就有滋生之地。

于是,他召集所有留在道观的少年,包括姜素带来的学生、林照的同乡、甚至几位曾在伪律庭服役后醒悟归来的年轻人,宣布成立“风律塾”。

不授神通,不练飞剑,只教一事: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在面对压迫时依然记得说“不”。

每日清晨,学生们围坐院中,轮流讲述身边发生的不公之事,其他人则依据风律条款进行评议,提出解决之道。有人为被夺耕地的老农设计申诉流程,有人帮遭欺凌的女童起草控状,还有人模拟“律庭辩论”,训练逻辑与勇气。

姜闻常在一旁静听,偶尔点拨一句:“律法的意义,不在于惩罚谁,而在于防止悲剧发生。”

十年如一日。

直到某年秋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来到道观,手中捧着一本破旧册子。她自称是当年西漠村落的幸存者,阿砾的母亲。她说儿子早在归途中被截杀,但他临死前将信律牌交给一个牧羊女,那人又传给猎户,猎户再传给商贾……如今,那枚牌已辗转经过一百二十三人之手,每人都曾凭它阻止一场冤案,平息一次纷争。

“它不再是一件信物,”老妪含泪道,“它成了传说。”

姜闻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记录着每一次持牌者的姓名、地点与事迹。末尾写着一行小字:“持律者无需永生,只要有人继续说下去,我们就活着。”

那一夜,他再次点燃三十六盏灯。

识海中,青芽已长成一株小树,枝叶舒展,根系深入大地,与亿万普通人的心跳共振。

窗外,星河璀璨。

九点微光依旧环绕新生星辰,静静旋转,如同亘古不变的誓言。

而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深山、海岛、边镇、市井,都有人在低声诵读那最初的律条,或书写,或传唱,或默默践行。

风,从未停歇。

因为它本就生于呼吸之间,长于万家灯火之中。

姜闻端坐堂前,听着远处孩童嬉闹声中夹杂的稚嫩背诵:“律一:凡执权柄者,不得妄断生死……”

他微微一笑,伸手轻抚胸口青印。

那里,树叶轻摇,仿佛回应着整个世界的脉动。

他知道,自己终将老去,或许有一天,连这座道观也会湮灭于岁月。

但风律不会灭亡。

因为它早已不再是某个人的剑,某个门派的教义,某个时代的产物。

它是千万人共同选择的结果,是无数微小坚持累积成的洪流。

正如那朵曾在月下绽放的剑形青花,如今已在群山之间遍地盛开,花瓣随风飘散,落入泥土,落入溪流,落入每一个愿意倾听与发声的灵魂。

这一日,道观铜铃依旧未响。

可整个天地,都在低语:

>**律出于民,归于心。

>风不止息,道无穷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