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净土十疑论 > 第一集《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第一集《净土十疑论》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2 15:52:22 来源:源1

第一集《净土十疑论》(第1/2页)

净界法师讲解

《净土十疑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净土十疑论》。基本上,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在顺境的因缘来修学佛法,也就是说,有些人过去生有一些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今生有一些安乐的果报,那么从安乐的果报当中,他对三宝生起了信心皈依了三宝。但是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缘而皈依了三宝,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他过去生当中造了一些罪业,所以他今生有很多的逆境、障碍,这个障碍的刺激,他也皈依了三宝。

所以我们拢总来说呢,在整个佛弟子的因缘当中,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因缘是有差别,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共同点,就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佛法的修学,使令我们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生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在这一点的目标上,我们每一个人是相同的。

那么谈到离苦得乐,我们就必须要先确认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我们就不可能把痛苦的根源消灭掉,所以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当然我们从自己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会知道,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我们感到痛苦,或者是有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我们也会有痛苦的感受出现,但是这都不是痛苦的根源。

从佛法的教授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整个生命当中痛苦的根源在于生死的流转。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生命,每一次的受生就会累积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生死流转的痛苦,它对我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久远。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说啊,三界的生命讲一个譬喻,就像是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佛陀的智慧,他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得一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人道的众生,或者你是一个天界的众生,或者是一个畜生道的众生,这个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火宅,它就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我们过去生有一些善业,这个房子当中有一些可乐的资具,但是这个起火燃烧的房子的本质是不能改变,就是你在三界得一个生命体,你就必须要受老病死的这个大火的燃烧。所以受这个老病死痛苦的逼迫,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在三界的房子当中,可能有一些美好的资具,美好的眷属,但是这个房子是起火的,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无常大火。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当我们想到要离苦得乐的时候,那么解脱三界的生死,就是如何从三界的生死当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因为当我们三界的流转不能够解脱,那离苦得乐,我们永远不能做得彻底。当然这讲到一个修行的根本。在我们离开三界的生死的方法当中,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我们有两个差别的传承:

第一个,我们选择自力的法门。祖师说的,所谓的圣道门,就是我仰仗我内心戒定慧的观照力、调伏力,来消灭三界的一个因——所谓的无明。那么仰仗自己的戒定慧来断除烦恼,而出离三界,这样子的一个方法,我们叫作“难行道”,因为它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仰仗佛力的方法。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到净土去,那在个清净的环境当中,修习戒定慧,在净土而完成我们内心的戒定慧圣道。因为这个法门是今生能够成就的,所以祖师叫作“易行道”。

那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解脱生死法门,就是净土的易行道法门。这个《净土十疑论》,它是用一种问答的方式,智者大师以十个问答的方式,把整个净土的因果,一个差别的内容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使令我们能够真实的对弥陀的功德,生起断疑生信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

《净土十疑论》导读

这个“导读”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是提出一些扼要的文字来说明,并没有把《净土十疑论》的全部内涵标出来,它是一个删繁取要的一个导读。

甲一、舍离众生疑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疑问,就是“舍离众生疑”。首先我们看征问的部分:

乙一、征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消文、消释。

三世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们的内心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事业。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小乘的佛法跟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换句话说,既然要救度众生,我们就应该要生生世世的留在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来流转;因为陪着众生的流转,才能够有机会来救拔苦恼的众生。那么为什么反而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内心当中“自安其身,舍离众生”。我们只顾到自己的安稳、清净,而舍离这些一起在三界流转的苦恼众生。那么这样子讲,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障碍了我们无上菩提的道路?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安排的第一个问题,以这个求生净土妨碍了我们整个大悲心的事业,来做一个问难。

乙二、释疑

我们看乙二的回答。回答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那么菩萨当然是一个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已经透过佛法的修学,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观照生命的真相。那么身为一个菩萨,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菩萨是久修行的菩萨。他在佛法的修行的时间相当的久远,长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意思,就是在无生的真理当中,能够安忍不动;就是对于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够如实安住。当然他内心当中能够跟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自然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这种人,当然他应该要负起度化众生的责任。

第二种是未得已还,属于初发心凡夫。第二种人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菩萨。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度化众生的慈悲心,但是我们内心并没有安住在真理,还是随顺于我们的**在活动——心随境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深深的受着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内心是有所住,圣人的心是无所住。有所住呢,这个环境就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相貌;当我们来到了清净的三宝,就容易生起清净心;但是我们回到家以后啊,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容易生起染污的心识。

换句话说,凡夫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忍力,虽然我们内心,有一种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十方诸佛来修学圣道,才能够在杂染的世界里面救度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把菩提心的修学,分成两个主要的次第,就是我们在观修慈悲心的时候,第一个次第就是一种内心的思惟修。就是我们今天刚开始,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佛堂,透过止观的修学,在内心当中去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在流转当中呢,他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报答母恩的心情,来救度众生。

这个凡夫菩萨,他在修慈悲观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思惟,并不能采取行动,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自调,也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众生。所以凡夫菩萨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应该要偏重在内心的思惟。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在修慈悲观的时候,第一个次第是一种思惟修。

等到我们入了圣位以后,我们就能够做一种荷负修——以救拔众生为己任,实际的去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菩萨,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的责任是“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跟这个久修行的菩萨,所做的工作是有差别的。这一段是做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第二段,就是当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继续在三界流转会有什么过失,这段就加以说明。

首先,先引用《智度论》说,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这个“缚”就是一种烦恼,烦恼它会绑住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个贪烦恼活动,做什么事,我们就去做了,也不管后果怎么样。那么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受了烦恼的控制,纵然我们有大悲心想要留在恶世当中来救苦众生,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有很多的障碍不能调伏,有很多的私欲不能够解脱。

而且在这个恶劣的世界当中,我们所面对的众生是一种烦恼非常刚强的众生,而菩萨本身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忍力,很容易心随境转,为外在的六尘所系缚。当然内心有烦恼,又遇到染污的境界,就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即使我们因为布施、持戒的因缘,来生生到人道当中;或者因为布施、持戒的修福,或者做国王大臣,富贵自在,那么在富贵的环境当中,遇到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这也是一个重点。

从佛法的意思,就是生命是一个水流,这个“恒转如瀑流”。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永远不停止的水流,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在我们的内心的一种很深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够把我们每一生所造作的业力,把它保存下来。换句话说,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有善的功能,但是可也有恶的功能。虽然我们今生因缘很不错,得到人身,遇到佛法的住世,我们参加佛法的一些法会,或者听经,我们能够成就一种善良的功能。但是我们也曾经在一些染污的境缘当中,造作杀盗婬妄的罪业,也成就一些邪恶的功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集《净土十疑论》(第2/2页)

当我们是在一种好的环境之下,好的环境就会去刺激善的功能,生起现行;但是当我们来生是因为福报现前的时候,福报的境界,这种安乐的环境,很容易刺激我们内心的烦恼活动。就是我们在这个唯识学上说,三界的流转,我们往往是在一个比较困难的环境,我们容易生惭愧心。有惭愧心,就开始去布施、持戒。布施、持戒造了善业以后,来生做一个大国王大富贵的时候,福报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开始放逸、憍慢,就开始造罪业。那么造了罪业以后,到三恶道去受苦恼;苦恼现前的时候,又生惭愧心。

所以在整个三界流转当中,我们有可能因为今生布施、持戒的修福,来生成就一个非常安乐的果报。但是在这个安乐的果报当中,很容易让我们生起一种迷惑颠倒的心识,而在这整个安乐果报当中呢,“贪迷放逸,广造众罪”。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说,我们今天遇到了佛法,有些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来摄持我们自己,我们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但是你来生的时候,你的心态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态。当我们生命变化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跟着变化。你来生的时候,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情,你很容易会因为安乐的果报,而开始放逸、颠倒,对三宝开始不再相信了,这个是所谓的——退转。因为我们内心的深处也有一些染污的功能,染污的功能被刺激的时候,一活动的时候,我们那些善良的功能就隐没了。

当然烦恼一活动,就会“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等到这个罪业受尽以后,从地狱出来,还是受一些贫贱的果报,就是一些等流果。假设我们得到人身了以后,没有遇到善知识,继续的广造罪业,继续堕落到地狱去。“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比较困难的环境,而生起道心来积集善业。但是问题是,当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的时候,又使令我们迷惑颠倒,又造罪业。就是如此不断的,历史不断的重复,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子;那么这个就是难行道,难就难在,我们不可能保持我们的道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成佛永远不退转。因为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受了环境的刺激,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看第三段: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所以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应该承认自己内心当中,没有般若的调伏力,我们面对自己的烦恼根本没有调伏的力量;我们应该要把握今生的殊胜因缘,专念阿弥陀佛,使令内心当中产生一心不乱功德。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因素,而求生净土。在净土当中,亲近阿弥陀佛,在那种比较殊胜的环境成就无生法忍。那个时候才回到三界里面,到生死大海当中,去广泛的做我们该做的一些度化众生的佛事。但是你那个时候内心当中是任意自在的。

在《大智论》上龙树菩萨说,我们成佛之道有两种的选择:

一种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菩萨有二种,一者悲增上,二者智增上。”那么悲增上的菩萨,当然身为菩萨,他是发了菩提心,他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的生命当中,偏重在“下化众生”。就是你自己的学佛因缘,你很喜欢跟众生结缘;但是要你去做功课,去拜佛诵经,你内心当中的欢喜心不大。但是你修福报,你主动积极的,这种人你就是悲增上菩萨。那么悲增上的菩萨,在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生命的规划,先完成下化众生——广结善缘,成就福报。

第二种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偏重在“上求佛道”。他对于清净圣道的追求,是比较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成就圣道。广度众生,他是把这个生命的规划,把它延到以后去再做。

那么一般来说,悲增上的菩萨,不愿意到净土去。他愿意在三界里面流转陪着众生,生生世世的跟众生陪伴。所以在悲增上菩萨的整个成佛之道,他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那么智增上的菩萨,他是比较愿意到净土去的,先成就无漏的圣道,然后再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再成就福报。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基本上是两个选择。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我们选择来生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容易退转。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正念,不可能保持今生的样子。当来生的富贵的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富贵的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而广造罪业。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虽然我们今天求生净土,并不是舍离众生,我们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只是把度化众生的整个进度,把它往后挪一挪而已。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众生,我们应该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有些人他的规划,他高中毕业,他就去工作了,也早一点去入社会,早一点赚钱;当然这是他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方法。但是有些人他认为说啊,我是一个高中生,我内心的智慧有限,利益众生的层次也不会广泛,那么我应该要继续的去读到硕士、博士,我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广大的智慧,然后再入社会来度化众生,做一些服务社会的工作。

就是说我们的成佛之道,有些人会先偏重在自利,有些人偏重在利他。那么站在净土的角度,是先成就圣道。就是:你是一个凡夫,你先成就圣道,然后以圣道的阶位,以圣道的功德来度化众生;你内心有圣道的力量,那个时候再来度化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往生净土就障碍菩提心,不是这样讲,这是他的一种规划,他的选择。他今天到净土去,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也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到净土去。所以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求生净土,事实上内心当中没有舍离众生的,这个是我们先破除这个疑惑。

甲二、舍此求彼疑

好,我们看甲二的“舍此求彼疑”。首先我们看这个征问: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就是我们既然求生净土,内心当中就有取舍;我们厌恶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好乐极乐世界的乐,内心当中对娑婆跟极乐,就有一个取,一个追求,有一个放弃。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法体空,从一个本体的观察呢,十法界的这些果报,它的本体是毕竟空的。当然从现象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这个果报体有杂染的果报,有清净的果报;但是从一个本体来观察,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就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有从本体上的观察,有从外在的现象界的观察。那么当我们从本体的观察的时候呢,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就是杂染也不可得,清净也不可得。

那么今天我们舍此求彼,我们身为净土的一个学者,我们弃舍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那这样子讲,岂不是乖违了大乘的实相。因为大乘的实相,是不能有所谓的取舍的,它必须合乎中道——不取不舍,非空非有。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修净土的学者,我们从取舍当中,是不是违背了大乘实相的道理,那么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好,我们看乙二的释疑: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我们先看总答的地方。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这个回答,是一个总答,一个简略的回答。说我们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取跟舍。那你说这样子取舍就不符合中道的实相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执著,我们绝对不去净土而留在娑婆世界,这样子也是取舍。因为你选择秽土,选择秽土也是取舍。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今天来修学佛法,我们一定要把目标跟我们的过程要分清楚。

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不生不灭,是一种无为的真理。那么既然讲无为,当然是没有所谓的造作。当我们有造作的时候,那表示我们还是在因地,还是在过程。所以目标绝对是不能有取舍,成佛的心,佛的心是不能有所谓的生灭相的。佛陀昨天的心跟今天的心是一样,他几千年的心跟几万年的心,是完全没有改变,他的心是不能动摇的,不能变化的。那么这样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但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一定是有所取舍。就好像说,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当然这个彼岸是一个目标。但是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要坐船,这个船本身不是目标,船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它是一个有为造作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经过船的因缘,你就不可能到达目标。所以我们的修行一定有所取舍。只有佛陀的目标达到以后,他才达到不取不舍,所谓的无为。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我们取善业,我们厌恶罪业。我们告诉自己,这件事该做,这件事不该做,这也是取舍。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使令自己的生命——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也是取舍。所以说,既然我们一定要取舍,那自然是去清净的国土,而放弃杂染的国土。这是正确的。

我76年读佛学院,79年毕业。佛学院里面有一个老师是修禅宗的。他有一次在他的道场讲《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快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问那个老和尚,说老法师你们禅宗都不持戒。老法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嘛。那么老法师说,那你的心平了没有?我的心没有平,我的心起起伏伏的。老法师说,你赶快去持戒。

因为六祖大师说,当你心平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持戒;就好像说,你已经到了彼岸,你就不需要船了。因为持戒的目的,是在调伏自己的烦恼;那么你烦恼消灭了,那当然不要持戒了,你任运持戒。所以我们在修行:

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跟过程弄清楚,你不能用目标来问难你的过程。

身为一个有所得的凡夫,我们要求自己不断的修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个就是取舍,这个是一种正常的取舍。那么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当我们求生净土,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取舍,这样的取舍是随顺于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啊,如果说我们今天执著要留在娑婆世界,那么这样子也是取舍,这样也不合乎道理。

我们休息十分钟好了。时间也到了,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