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我一个特技演员疯狂整活很合理吧 > 1464、150亿成本球幕影院正式亮相!

我一个特技演员疯狂整活很合理吧 1464、150亿成本球幕影院正式亮相!

簡繁轉換
作者:冥夜冷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0 04:53:39 来源:源1

“昨夜,《哪吒之魔童闹海》170亿人民币票房庆功宴,于政协礼堂顺利举办,内娱的高光荣耀时刻!”

“飞跃影视发布最新电影立项通告:由陈飞自导自演,张毅、刘艺菲、景恬、张涵予、舒畅、朱亚纹、赵丽影等...

陈飞坐在电脑前,盯着那两个字:“破壁”。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像心跳。他没动,也不打算立刻写什么。他知道,这部电影不会是《燎原》的延续,而是它的回响??一次更锋利、更直接的撞击。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打通那些被水泥封死的通道:人与人之间、体制与个体之间、沉默与呐喊之间。

窗外天色渐亮,城市开始苏醒。环卫工人推着清洁车走过街角,早餐铺子冒着白气,几个穿校服的学生蹲在路边啃包子,笑声清脆。这日常的一幕,在他眼里却像一场奇迹。他曾以为电影能改变世界,后来发现它最多只能唤醒一些人;而现在他明白,真正的改变,是从一个清晨的包子、一句无心的笑语里悄悄生长出来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吕征发来的消息:“广电今天开会,有人提了《燎原》的事,说‘影响恶劣’,要追责平台传播。”

陈飞冷笑,回了一句:“让他们查吧,我把服务器架在云南山区小学的机房里,带宽五兆,IP地址写着‘希望工程捐赠项目’。”

吕征秒回一个哭脸表情包。

陈飞关掉对话框,打开邮箱。一封来自深圳某中学老师的信静静躺在收件箱最上方。标题只有四个字:**我们拍了**。

点开,是一段不到五百字的文字,附带一个视频链接。

“陈导您好,我是南山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李薇。上周我给高一学生放了《燎原》,本以为会有人打瞌睡,没想到看完后全班静了十分钟。第二天,三个学生找到我,说他们想拍一部属于我们的‘燎原’。他们用手机拍了三天,记录了一个外卖员叔叔每天跑单十七个小时的故事。片子很粗糙,但昨晚在班级放映时,好几个孩子哭了。其中一个说:‘原来我们从来不是看不见,是我们习惯了不看。’我把视频传上来,请您看看。如果您觉得还行,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建议?”

陈飞点开视频。

画面晃动,声音杂乱,镜头对准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褪色蓝制服,头盔上贴着女儿的照片。他在暴雨中送餐,电动车陷进积水,他推着走;客户拒收,理由是“汤洒了”,他低头道歉,转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晚上十一点半回到家,妻子已经睡了,他轻手轻脚洗了个澡,坐在床边看手机??那是女儿发来的语音:“爸爸,我数学考了92分!你要早点回来哦。”

最后,男孩画外音响起:“他不是数据里的‘骑手A3721’,他是张建国,三十八岁,湖南衡阳人,有一个七岁的女儿,梦想是攒够钱让她上大学。”

视频结束。

陈飞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又放出来。

他回复道:“剪得很好。建议加一段:让张建国自己说一句话,哪怕只有一句。比如‘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不是机器,我也怕冷,也想抱抱女儿。’其余不用改。你们已经做到了最重要的事??看见,并且说出来。”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他忽然意识到,《破壁》不该是一部由他主导的电影,而应该是一个运动??一场全民参与的真实影像行动。

他新建群组,拉入吕征、贾铃、彭昱畅、郎朗,还有几位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和剪辑师。

群名就叫:**破壁计划**。

他在群里写道:“我不再当导演了。从今天起,我们是发起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一百个普通人拍摄自己的‘燎原时刻’。预算不限,技术全开,设备可以借,培训线上做。成片不进影院,直接放进社区、学校、工厂、工地。我们要让每一个被忽略的生命,都有机会站在自己的镜头中央。”

吕征很快回应:“风险很大。一旦这些内容扩散,监管一定会出手。”

陈飞打字:“那就让他们来抓。抓得越多,说明我们越对。”

贾铃发了个握拳的表情。彭昱畅只回了一个字:“干。”

当天下午,第一条“破壁”作品上线。

发布者是个十九岁的听障女孩,名叫小禾。她用手语讲述母亲在菜市场卖菜时被城管驱赶的经历,配字幕和背景音乐。视频只有六分钟,但她花了整整一个月准备??练习表达、学习剪辑、反复修改字幕位置。结尾,她对着镜头打出一句话:“我能听见世界的噪音,却没人听见我说话。现在,我自己制造声音。”

视频发布三小时,播放量突破百万。

弹幕刷屏:“她在发光。”“这不是纪录片,这是子弹。”“请让我加入破壁计划。”

陈飞转发并评论:“第一颗星火已燃。下一个,谁来?”

浪潮开始了。

第三天,内蒙古牧区一名初中生上传短片《风中的旗》。他跟拍爷爷坚持升国旗的过程??三十年如一日,哪怕草原上只剩他们一家。风雪中,老人颤巍巍地拉开绳索,红布展开那一刻,镜头剧烈抖动,因为他哭了。

第五天,上海一位护士拍下夜班日记:ICU走廊里,家属隔着玻璃写下“加油爸爸”,病人睁眼看到后泪流满面;另一侧,一位老人孤独离世,无人认领,护工默默为他整理遗容。

第七天,西安一对夫妻发布《拆迁笔记》。他们用延时摄影记录家园一点点消失的过程,配乐是孩子背诵《静夜思》的录音。最后一帧,废墟中央立着一块木牌:“此地曾有家。”

每一部作品都粗糙、原始,却带着无法伪造的力量。它们不像电影,更像伤口裂开时流出的血,滚烫而真实。

媒体开始关注。“破壁计划”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超八亿。支持者称其为“民间影像革命”,反对者则警告“情绪泛滥将引发社会不稳定”。

某官媒发文《警惕“苦难美学”的蔓延》,指责此类创作“片面放大阴暗面,忽视发展成就”。文章末尾强调:“文艺应当引导人民向上向善,而非煽动对立。”

陈飞没有回应。但他转发了一条网友留言:

>“你说我们在放大阴暗?可如果你的房子漏雨,我会说你‘片面强调漏水’吗?我们不是在否定阳光,只是请求修屋顶。”

舆论再度撕裂。

与此同时,压力接踵而至。参与“破壁”的几名学生被学校约谈,要求删除作品;一位记者因拍摄矿难遗属访谈,电脑被查封;更有甚者,某地方部门以“涉嫌非法集会”为由,拘留了组织社区观影的志愿者。

陈飞连夜召开线上会议。

“从现在起,所有素材双重备份:一份公开上传,一份加密存入海外节点。每部作品必须标注原型姓名、地点、时间,哪怕只能写化名。”他声音冷静,“我们要合法,但绝不软弱。他们可以删视频,但删不掉记忆;他们可以抓人,但抓不完觉醒的人。”

吕征低声问:“如果有一天,你也进去了呢?”

会议室一片寂静。

陈飞笑了:“那就把我审讯室里的对话录下来,做成下一集《破壁》。”

众人沉默片刻,彭昱畅突然开口:“我明天去监狱体验生活,提前踩点。”

笑声冲淡了沉重。

然而危险并未远离。

两周后,深圳警方突击搜查一处公益影像工作室,带走六名青年,其中包括两名高中生。罪名是“利用网络散布不实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现场查获大量未发布的短片母带,主题涉及农民工欠薪、女性职场歧视、残障儿童入学难等。

消息传出,全国哗然。

数百名艺术家、学者联名呼吁释放被捕者。清华大学新闻系教授发表公开信:“如果我们连记录现实的权利都没有,那所谓‘和谐社会’不过是建立在遗忘之上的幻象。”

更令人意外的是,三位退休老干部站出来发声。其中一人曾在九十年代主持过扶贫项目,他说:“我看过那些片子。虽然刺眼,但每一帧都是真的。比起粉饰太平,我宁愿听见痛的声音。”

公众情绪彻底引爆。

#破壁不应被破#成为全网第一热词。微博、抖音、B站涌现海量模仿作品。有人拍下凌晨四点扫街的环卫工喝热水的样子;有人记录盲道被占后老人摸索前行的五分钟;还有小学生用积木搭出“理想中的学校”,旁边写着:“我希望老师不要骂我妈妈是‘打工的’。”

这场自下而上的影像洪流,已非任何力量能轻易扑灭。

一个月后,六名被捕青年获释。官方通报称“情节轻微,不予起诉”。但他们走出警局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家人,而是上千名举着手机直播的市民。人群中有人高喊:“你们不是犯人,你们是证人!”

当晚,陈飞发布新视频。

画面中,他站在一片荒地上,身后是尚未拆除的《燎原》拍摄布景??那座象征老电影院的建筑,如今只剩下骨架。

“我知道很多人在等我倒下。”他说,声音平静,“等我妥协,等我逃跑,等我说‘算了’。但我还在。你们也在。而且越来越多。”

他转身,指向远处一座山丘。

镜头拉远,上百名年轻人手持摄像机、手机、DV,正朝这边走来。他们来自不同城市,素不相识,却在同一时间集结于此。

“今天,我们重建这座影院。”陈飞举起一块砖,“不是为了放我的电影,而是为了给你们每一个人留一块银幕。”

人群欢呼。

他们开始砌墙,搭梁,钉窗框。有人负责画海报,有人搬运投影仪,还有孩子抱着旧胶片跑来:“这是我爷爷收藏的《城南旧事》,能放吗?”

三天后,新影院落成。没有名字,只有一块木牌挂在门口:**说话的地方**。

首映之夜,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正是那位听障女孩的小禾拍摄的《我想说话》。

全场安静。字幕滚动时,有人默默打开手电筒照亮屏幕,仿佛怕她看不见观众的回应。

电影结束,小禾走上台。她用手语说:“谢谢你们听我说话。接下来,我想听你们说。”

于是,有人站起来,讲自己失业半年不敢告诉父母;有人说起被校园霸凌却无人相信;一位母亲含泪讲述儿子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经历……

那一夜,没有人离开。直到黎明破晓,仍有人在发言。

陈飞坐在角落,录下了整晚的声音。

后来,这段音频被命名为《回声录》,作为《破壁》的序章永久保存。

三个月后,“破壁计划”覆盖全国二十三省,累计支持一千二百七十六部民间影像作品诞生。其中四十三部被国外电影节收录,两部获国际人权纪录片大奖。

国内虽无正式认可,但变化已在发生。

某省级电视台悄悄开设《普通人的时间》栏目,每晚十分钟,播放观众投稿的真实故事;教育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改试点,鼓励学生拍摄微型纪实片;甚至有地方政府邀请“破壁”团队协助制作政务宣传片,主题是“听不见的声音”。

最讽刺的是,当初发文批评“苦难美学”的那篇社论作者,私下联系陈飞,希望将自己的父亲??一位尘肺病患者??的故事拍进下一部作品。

“他快不行了。”对方在短信里写道,“但他从来没被人真正看见过。”

陈飞答应了。

拍摄那天,老人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发出规律的声响。他无法说话,只能用手指轻轻敲击床沿,像在打摩斯密码。

陈飞握住他的手,轻声问:“您想说什么?”

老人缓缓抬起右手,比了个“一”。

然后,又比了个“心”。

全场静默。

后期剪辑时,陈飞将这一幕配上旁白:“他说:我活着,我爱过。”

这部短片最终取名为《无声者》。

上线当天,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第一条是:“对不起,我们迟到了。”

而此时,距离《燎原》首映,已过去整整一年。

新年第一天,陈飞独自回到湘西那个贫困村。

村子变了模样。原来的土屋多数翻新,村口立起了文化墙,上面印着孩子们演《雷雨》的照片。学校多了几间多媒体教室,操场边竖着一块石碑,刻着阿苗写的诗:

>“我不是废物,我不是赔款,

>我不是统计数据里的一个零……

>我是会疼、会爱、会做梦的人!”

他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一行字:“今天我们拍《破壁》第二季。”

讲台上放着一台二手摄像机,镜头盖开着,像是随时准备启动。

“陈导!”一声呼喊。

阿苗跑了进来,身后跟着十几个孩子。她长高了不少,眼神依旧明亮。

“我们商量好了,”她说,“今年要拍村里的老人。他们一辈子没出过山,可他们记得很多事,比如饥荒年怎么活下来的,比如妈妈是怎么走丢的……这些不说,就没了。”

陈飞看着她,忽然觉得,或许这才是电影真正的意义:不是拯救,而是传承;不是代言,而是交棒。

他蹲下身,认真地说:“那你来当导演。”

女孩愣住:“我可以吗?”

“当然。”他微笑,“只要你还想说话。”

夕阳西下,孩子们围坐一圈,讨论剧本。摄像机架在课桌上,红灯亮起。

陈飞站在窗外,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

朋友圈更新,只有一句话:

>“火种已交出去。

>我的任务,完成了三分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