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我的时代1979! > 第六十四章 “废话文学” 感谢打赏,求月

我的时代1979! 第六十四章 “废话文学” 感谢打赏,求月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六十四章“废话文学”(感谢打赏,求月票)(第1/2页)

他不过是把后世中文系的基础方法说了出来,却没想到在1979年的复旦大学,竟引发如此震动。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朱东润枯瘦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反馈在桌面的力道显示了他的不平静。

王水照端着搪瓷杯的手顿在半空,刚要入口的茶水没咽下去。

苏连诚紧绷的嘴角微微抽搐,这小子不止是点东西啊,不好办啊。

贾值芳抬头,笑了,觉得这小朋友还蛮有趣。

章培横喉结滚动了两下,突然自嘲地低笑出声。

他原以为工农兵推荐的学生不过是写个酸文的水平,

还特意准备了《文心雕龙》里最生僻的篇目想让对方出丑,

没成想还没抛出来,

这知青竟反手抛出一套完整的治学框架。

他扫过众人表情,

朱老捻着胡须的手指在颤抖,

苏连诚在笔记本上写得飞快,

连最挑剔的王水照都收起了散漫。

这哪里是惊喜,简直是惊雷!

一声惊雷平地起,硬是砸响了79年的中国文坛!

“小许同志,”

朱冬润打破沉默,苍老的声音罕见的带了些波动,“你说理论是解剖刀而非教条,那依你之见,该如何用古典文论剖析现代作品?”

朱冬润刚看完许成军的论文,现在只有一个想法。

后生可畏。

许成军挺直脊背,语气沉稳:“以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为例,分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悲剧,既要看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人物塑造中的转换,更要跳出理论桎梏,为何zc阶级企业家的挣扎在古典文论框架里依然成立?因为人性共通的困境才是文学的根脉。”

这话一出,章培横猛地坐直了身子。

1979年的学界还在为“现代文学能否用古典理论解读”争论不休。

你特么竟又直接给出了实操路径是吧!

什么格局?

什么视野?

什么水平?

你就一知青?

他瞥见苏连诚偷偷摸摸记笔记的模样。

不是,你就大方的不行么?

心想这老兄平时不挺稳当的么。

今儿咋了这是?

王水照突然放下茶杯:“那学术史梳理,你觉得该从何入手?总不能让学生把四库全书都啃一遍。”

许成军愣了,你特么是讲师还是我是讲师?

王水照也觉得不对。

这问题有点超纲,刚想找补,没想到“许老师小课堂”开讲了。

“先做学术谱系图。”许成军伸手在空中虚画,“以现当代文学为例,左翼文学、京派海派、十七年文学,每个脉络标注代表性学者与争议点。比如梳理钱理群先生对鲁迅研究的突破,就要对比李长之的《鲁迅批判》,这样学生才能看清学术发展的阶梯。”

王水照“啪”地合上笔记本,脸色张红:“这法子好!系里编教材都能用!”

话说一半,想起自己是面试老师,收敛了三分。

“为人师表”!

想了想,又补了句:“等你入学,咱俩一起发一篇文章,我也蹭蹭你的理论!”

蹭个蛋啊!

这直接就是说面试我同意了。

还用自己的大名给许成军未来论文背书!

当他王水照历史上籍籍无名?

大佬的提携!

朱东润望向窗外,夏日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桌面上,在许成军面前投出光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四章“废话文学”(感谢打赏,求月票)(第2/2页)

他忽然想起被烧毁的古籍,眼眶微微发热:“你这些想法,是插队时琢磨的?”

许成军挠挠头,露出腼腆的笑:“白天挣工分,晚上在煤油灯下看带出来的几本书,不懂就记在本子上。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才敢把零散想法串起来。”

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磨破边角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读书心得。

哪来的?

你有新的思想和想法没有对应的笔记和出处那不是纯扯淡?

为了今天早就开始补了。

章培横接过笔记本,轻轻拍了了下桌子:“我看小许这知青同志,比某些科班出身的像样多了!”

啧,大佬这是内涵谁呢。

这时,还没等章培横继续说话,一直没张过嘴的贾值芳突然开口了,声音带着生硬:“如何研究传统文化,以及比较文学的发展与之是否冲突?”

这话像块石头投入湖面,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章培横眉头微蹙,他知道贾老这话问得极深。

现在的情况是传统文化研究断了代,国门渐开,不少人觉得老祖宗的东西早就过时了。

并且你让一个知青聊比较文学确实有点超纲了。

但是,

这问题对许成军其实不难,尤其是见过未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断发扬的二十一世纪的情况下。

难得是去怎么斟酌回答的“度”。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说白了就是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或学科领域中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性比较与分析,探索文学的普遍规律、特殊差异及深层联系。

听起来挺好?

好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起不同文化、在关联中探深度?

但是这种东西就怕钻牛角和夹“私货”。

在很多人眼里,

比较文学最引以为傲的“比较”方法,本质上是一套没有本体论支撑的“悬浮逻辑”。

不像国别文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如中国古典文学以汉语典籍为核心,也不像文学理论有相对稳定的核心范畴如叙事学聚焦“叙事结构”,美学聚焦“审美经验”。“

“比较”本身只是一种操作手段,却被强行拔高为学科内核,导致理论成了“万能钥匙”。

想谈影响就搬“传播学派”,想谈平行就套“主题学”,想谈跨文明就拽“后殖民理论”。

扯么?

还有更扯的。

比如看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就硬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里的“自然感伤”,说两者“都表达对生命的悲悯”,却绝口不提黛玉的“葬花”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物我相通”哲学,以及封建家族女性的生存焦虑,而西方浪漫主义的“感伤”源于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与个体精神的异化。

这根本是两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花,硬说“花香相似”就是同源,纯属学术色盲。

更荒诞的是拿“数字”“意象”硬凑。

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对比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说两者“都用自然意象抒情”。

《西游记》有“七十二变”,就关联《荷马史诗》的“变形神话”,说“东西方都有超自然想象”。

这种“抓壮丁式比较”,跟说“苹果和月亮都是圆的,所以它们本质一样”没区别,

用最表层的相似,掩盖最本质的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连“废话文学”都不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