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的时代1979! > 第五十六章 两处沉吟各自知

我的时代1979! 第五十六章 两处沉吟各自知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五十六章两处沉吟各自知(第1/2页)

复旦的食堂藏在几栋红砖宿舍楼中间,青砖烟囱正冒着淡淡的白烟

门口的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供应:玉米糊糊(0.05元/碗,粮票2两)、馒头(0.03元/个,粮票1两)、炒青菜(0.1元/份)、红烧肉(0.3元/份,肉票1两)。

最底下还用红粉笔标着:“今日供应稀粥,凭票免费续碗”。

稀粥免费其实很有时代特色。

1979年粮食供应虽较特殊时期时期宽松,但仍需精打细算。

食堂对稀粥、汤类等低成本流食提供“免费续碗”,是“保证基本温饱”的体现,

排队的队伍已经绕了半圈,多是留校的学生和教职工。

穿蓝布衬衫的男生们挎着军绿色帆布包,里面露出搪瓷饭盒的边角;

扎马尾辫的女生们凑在一起小声说笑,辫梢的蝴蝶结随着排队的动作轻轻晃动。

许成军刚站定,就听见身后有人喊:“许同志!”

回头一看,林薇正踮着脚朝他挥手,马尾辫甩得像小鞭子:“没想到在食堂能碰见你!”

她身旁的陈阳手里攥着两张粮票,见了许成军不好意思地笑:“昨天话说重了,今天我请你吃红烧肉赔罪。”

“可别,我这人记仇,得请两顿才行。”

许成军笑着让他们排到前面,“不过先说好,食堂的红烧肉肥的多,得你吃肥的我吃瘦的。”

这陈阳从昨天他们话里的意思应该是个家境好的,

看也看的出来,听也听的出来,

穿的的确良衬衫都比其他人新上几分,

口音带点上海话的味道,但是刻意收着,

虽然昨天说他“坏话”,但也有分寸,人应该不差。

林薇是一点不含糊,立刻转头对窗口喊,“师傅,四个馒头,三碗糊糊,两份青菜!”

又回头问,“红烧肉要几份?陈阳说他请客。”

“一份够了。”

许成军掏出粮票递过去,“肉票比钞票金贵,省着点用。”

他估摸着一份红烧肉对陈阳负担应该不大,

他就笑纳了,

但是菜和主食,他却是主动买了三个人的份。

《试衣镜》和《谷仓》的稿费马上要到了,不算富裕,但是也够做点人情往来。

打饭的师傅是个络腮胡大叔,挥着铁勺在大铁盆里舀菜,勺沿磕得盆沿叮当响。

“知青同志?”他接过粮票时多看了许成军两眼。

“师傅慧眼如炬。”

许成军笑着点头,“要是来复旦上学,天天来您这打饭。”

“那得多给你打半勺肉。”

大叔舀红烧肉时特意多颠了下,肥油顺着勺沿滴进盆里,“我们家小子也在乡下插队,正要返城。”

找座位时,林薇已经占了张靠窗的木桌。

桌面坑坑洼洼。

许成军刚坐下,就见玉米糊糊冒着热气,嫩黄的粥面上结着层薄皮,咬一口馒头,麦香混着碱味在嘴里散开。

“复旦食堂味道还蛮好呢。”许成军嚼着馒头含糊道。

林薇却嘟囔道:“就是缺了点滋味,不够辣!”

“知足吧你。”陈阳往嘴里扒拉着糊糊,张嘴就怼:“去年粮荒的时候,连这玉米糊糊都掺红薯面,还吃辣!”

林薇“嘁”了一声,瞪着陈阳往许成军碗里夹了块红烧肉:“吃点肉补补脑子。下午要不要去系里的模拟考场试试?我们帮你当评委。”

许成军刚要道谢,就见苏曼舒背着布包从食堂门口经过,月白衬衫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她似乎在找座位,目光扫过这边时,与拿碗接肉的许成军的视线撞了个正着。

微微一愣,随即笑着挥了挥手,转身走向另一张桌子。

陈阳扫了一眼许成军和林薇,撇了撇嘴,道:“你认识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六章两处沉吟各自知(第2/2页)

许成军吃完饭与两人告了别,在校园里独自晃了晃。

给脑子一点“喘息空间”。

回到资料室时,苏曼舒已经坐在窗边的位置。

她正低头用红笔在稿纸上圈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苏同学这经济学霸,改行抄古籍,这跨界跨度够拿诺贝尔奖了。”

许成军把帆布包往桌上一放,笑着调侃。

苏曼舒抬头时眼里也带着笑意,推了推摊开的《文心雕龙注释》:“许同学,别贫嘴,黄侃这版批注才叫真学霸手笔。”

“你的论文中午我看了点,‘通变’篇这段,‘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用来解你论文里的传统转化理论正合适。”

许成军凑过去,见她把批注抄在方格稿纸上,字迹娟秀却带着筋骨。

“你这字比印刷体还工整,当年要是练书法,说不定能成大家。”

“哪有那闲工夫。”

“我自己的的论文刚交完,这还得趁空帮你赶工。”

“对了,章教授上个月在讲座里提过‘传统文论的当代生命力’,你面试时可以往这方向靠。”

看这服务,不光帮忙抄,还有前沿学术讲座知识传达。

必须给好评!

许成军咂摸着嘴,笑道:“你这服务够五星好评了,就是不知道面试过了能不能给你发锦旗。”

“五星好评?”

什么奇怪的话,但还听起来挺好玩。

“锦旗就算了。”

苏曼舒把抄好的批注推过来,指尖不经意擦过他手背,“要是真成了复旦的人,记得请我去吃绿波廊的桂花拉糕。”

“那肯定没问题!”

许成军看着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没说话,埋头重新梳理文献综述,并引用黄侃的观点,

这一部分其实要说就是论文里最薄弱的一环,

但没办法,时间有限,文献资料也不够齐全,只能尽力而为。

许是坐久了,也写久了。

也许是单纯想找个人说说话。

他翻开论文草稿,指着“中和之美与现实主义张力”章节:“苏同学,你看这里,我想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对应创作三要素,会不会太牵强?”

到是没指望有什么回应。

没想到,

苏曼舒歪头看了片刻,却给出了个许成军意想不到的答案:“我们学经济的讲成本收益,文学创作不也讲究投入产出?考据就是素材积累的成本,义理是思想收益,辞章是呈现形式的溢价。”

她忽然笑了,“这么说是不是就不牵强了?”

这跨界解读让许成军眼前一亮。

他莞尔:“苏老师这理论迁移能力,不去读博可惜了。”

苏曼舒收拾着稿纸,嗔道:“又贫!”

“不过你这论文得注意平衡,既不能太掉书袋,也得显出学术深度。”

....

两人凑在一桌讨论,阳光在稿纸上投下交错的影子。

许成军讲创作时的观察,苏曼舒用经济模型帮他梳理逻辑,

初听跟开玩笑似的,但是细琢磨却也有几分道理,

偶尔争执两句,最后总能在某个观点上达成默契,

忽又俩人同时想起什么、想说些什么。

默契抬头,

又一时愕然,

相视一笑,

好似一切尽在不言中。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

管理员张大爷路过时笑着摇头:“现在的年轻人,讨论学问比搞对象还热乎。”

苏曼舒的脸倏地红了。

-----------------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