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的时代1979! > 第二十四章 许知青的第一笔稿酬

我的时代1979! 第二十四章 许知青的第一笔稿酬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二十四章许知青的第一笔稿酬(第1/2页)

“302的许知青!有你的挂号信!”

一大早,管库房的王丽坤王大婶一嗓子穿透了整个招待所。

惊的许成军心里“咯噔”一声。

生怕王大妈再来一嗓子的许知青,着急忙慌的应了一声“来了”。

顺手抄起了这两日他和钱明住宿该交的粮票和现金。

晨光从招待所大堂的木窗斜切进来,照在王大婶手里的牛皮纸信封上,右上角“合肥晚报社”的红印在光里泛着亮。

-----------------

1960-1980年代的“工农兵招待所”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住宿机构,其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接待公出人员,住宿需交粮票现金,需要单位介绍信,不过在1979年这个节骨点上,政策稍有松动。

不过,王大婶在当年的合肥也着实算是体面工作。

-----------------

“看这封皮,怕不是汇款单?”

王大婶眯着眼笑,指节在信封上敲了敲。

“前儿个省报的小马还跟我念叨,说你那篇写瓜子摊的稿子要见报,果然来钱了吧?”

“还是我有眼光,一早就看出你这大作家不一般哩!”

许成军心里翻了个白眼,刚来的时候看着他是**的。

那股子城里人的优越感藏不住的明显。

他不动声色的接过信封时,指尖触到里面硬挺的纸片。

这是他穿越到1979年,收到的第一笔稿费。

“王婶,借您的剪刀使使。”他指尖捏着信封边角,竟一时撕不开。

“瞧你急的。”王大婶从柜台底下摸出把锈迹斑斑的剪刀,“我当知青那阵子,收到家里寄的粮票都没你这架势。”

剪刀划过信封的“刺啦”声里,一张绿色的汇款单滑了出来,还带着半张《合肥晚报》的样报,正是《秤星照春风》刊登的那版,标题“秤星照春风”五个字用了加粗的楷体,在糙纸上格外扎眼。

汇款单上的数字让他愣了愣:“拾元贰角整”。

旁边用小字标着“稿件《秤星照春风》稿酬,千字肆元”。

他这篇《称星》总共2830个字,千字四元,刚好得十一元三毛钱。

“这稿酬可不高啊!《安徽文学》还给你千字6元呢!”钱明循声看着稿费单。

“性质不一样!”许成军头也不抬的解释,“省级文学期刊发表长文,支付标准高;市级报纸短篇稿件,支付标准相对低。”

其实这一时期的《合肥晚报》稿酬标准普遍是新人千字两元,有点名气的千字三元,许成军的千字四元已经是看在了《时间》和未发表的《谷仓》的面子上给的顶格。

而《合肥晚报》与《安徽文学》的稿酬差异,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模式在文化领域的缩影。

省级文学期刊凭借政策优势、资金保障和精英定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复兴的受益者;而地方报纸因财政受限、功能定位模糊,难以突破稿酬的“低水平均衡”。

“不少了!”

这一会正是早上大家起来办事的时间,不知不觉身边围了一群人。

“俺跑一趟上海倒卖的确良,风里来雨里去,也就赚这么多。你这趴在桌上写写画画就来钱,比俺们体面多了!”

来合肥倒腾衬衫的小哥有点羡慕。

“这能比嘛!许同志可是大作家哩,人日都说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可不嘛,咱招待所也算出了个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许知青的第一笔稿酬(第2/2页)

许成军把样报抚平,笑着应对周围人的恭维声。

又从帆布包里摸出个铁皮糖盒。

“尝尝,芜湖的糖,比咱各地公社供销社的甜。”他笑着往倒腾的确良的小哥手里塞了两颗,又给围观的其他人分了分。

“这钱真不算多。”

他掏出火柴给小哥点上烟,自己也叼了一根,烟雾慢悠悠地散开。“张副编说给千字四元,是沾了《时间》那首诗的光。新人投稿,能有这数就不错了。”

指了指钱明,又说道。

“去年钱明给县广播站写稿,千字才一块五呢。”

钱明正对着样报上的标题出神,闻言抬头笑:“那能一样?你这篇《秤星》,可让合肥满城议论呢!”

“还是前辈们抬举。“许成军弹了弹烟灰,目光扫过围观的人,“《合肥晚报》的编辑们愿意提携后背,也说到底是沾了政策的光,现在不都说要‘尊重知识‘嘛,咱不过是赶巧了。”

周围人咂摸出味来,这许知青说话透着股稳当劲,既不吹嘘也不装傻,把功劳往旁人身上推,反倒显得更实在。

小哥挠挠头:“许同志,你这文绉绉的本事,真该去报社当干事。”

“可别。”

许成军摆摆手,把糖盒往钱明手里一塞,“我这点墨水,写点农村事还行,真去了报社,怕是连会议报道都写不利索。”

“大家看他,他今年可要是考北外的正经高考生!”

话题一转到钱明身上,众人果然凑过去打听高考的事。

人群里,恍惚看见钱明大拇指向下,对准了许成军。

...

许成军趁机把汇款单揣进内袋,指尖触到稿费单,嘴角忍不住带了点笑。

刚才说的虽是场面话,心里却是乐开了花的,这拾元贰角,不算多,却是他用文字敲开世界的第一块砖。

...

“许知青,请客!”

走廊里传突然来马胜利的声音,他挎着个军绿色书包,额头上还带着汗珠。

“我表哥说你稿子见报后,好多读者打电话到报社问‘老周是不是年广九’,张副编让我给你送份样报合集!”

“哟,你这都收到啦?”

得,今儿个是没个消停了!

-----------------

不过稿酬的事能引起大家关注,确实是个年代的稀罕事,也是特殊时期后,留下的一笔账。

建国初期,1950年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稿酬制度的基本框架,同年颁布的《书稿报酬暂行办法草案》规定采用折实单位计酬,即以米、面等生活用品折算,著作稿每千字8-16个折实单位。

1958WH部颁布《书籍稿酬暂行规定草案》,将著作稿基本稿酬定为每千字4-15元,腰斩标准至3-8元。1960废除版税制,专业作家改为领取国家工资,稿酬仅作为辅助收入。

后来全国停止支付稿酬,作者仅能获得象征性补贴,出版单位普遍实行“任务”制,业余作者需借调写作,食宿自理且无报酬。

1977年GJCB局开始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结束无稿酬状态,规定著作稿每千字2-7元、翻译稿1-5元,但强调“低稿酬、只付一次”。

后世人们往往把1980称作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因为1980年颁布通知,将稿酬标准提高至著作稿3-10元、翻译稿2-7元,并恢复印数稿酬,全面提高了作家们的创作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