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07章 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

第107章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使尾大不掉!(第1/2页)

大汉!

汉武帝刘彻也低声轻叹:

“大唐,终究走到了尽头。”

可转念一想,大汉亦非长存。

那些后世的皇帝,赵匡胤、朱元璋、朱棣、嘉靖等,自然清楚唐室之亡。

可正因这结局平淡无波,更让人心生不甘。

堂堂盛唐,风华绝代,竟也不过如此谢幕,叫人忍不住唏嘘不已。

……

大宋!

“晨光破晓,万象更新……”

赵匡胤低吟一诗,目光深邃,言语中带着感慨:

“盛唐之风,至今仍令后人心驰神往。”

“但那晚唐之乱,实在令人惋惜。”

“朱温篡位,李克用父子割据,一切皆源于兵权旁落。”

“若当年无安史之变,大唐或许还能延续百年之久。”

赵匡胤自幼历经乱世,深知其中滋味。

登基之后,他便着手削弱武臣势力,以“杯酒释兵权”安抚将领,收回军政实权。

同时,他调整朝堂架构,设枢密、三衙分权,以防再有拥兵自重之变。

“治国之本,还是得靠读书人啊。”

赵匡胤淡然说道。

赵光义点头附和:“官家所言极是。”

“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使尾大不掉。”

“如今朝中文臣参政,共理朝纲,必能避免那样的结局。”

赵匡胤微微颔首,眼神沉静。

他清楚,唯有倚重文士治国,削弱武将权力,方能防患于未然。

只要将兵权牢牢控制在朝廷之中,像安禄山那样叛乱的事情,自然不会重演。

“唐之后,便轮到我们宋人登场了。”

赵匡胤挺直身躯,整了整衣襟,心头却有些莫名的不安。

就像是面临大考的学童,明知一切已成定数,却仍难掩紧张。

在大唐之后,舞台的焦点将落在大宋身上。

虽然中间夹杂着五代十国、地方割据的混乱,但那些地方小朝,显然不配登上天幕的史书长河。

赵匡胤也很想看看,自己缔造的大宋,最终的命运将如何。

见兄长神色凝重,赵光义轻笑着劝解道:

“官家不必过于拘谨。”

“我大宋必不会步入唐末的乱象。”

“后来的子孙,也断不会辜负官家的心血。”

赵匡胤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但愿如此吧。”

……

大明!

朱元璋同样为大唐的谢幕感到遗憾。

“盛唐啊,实在太可惜。”

“那些书上写的气象万千,哪一篇不是赞颂那一段岁月?”

“想不到,最终也敌不过兴衰循环。”

他自然也希望大明也能有如此盛景。

可老朱清楚,这种盛世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人之力所能促成。

“咱们大明的帝王,也该励精图治,争一个盛明江山出来!”

说这话时,他眼中隐隐有些兴奋之色,语气中也带着几分热血。

可朱标却一盆冷水泼得及时:

“要想再现盛唐之势,非几代圣君接力努力不可。”

“父皇应以史为鉴,切莫重蹈前人覆辙。”

朱元璋一听,脸色顿时有些不好看。

正聊得起劲呢,被自家儿子泼了一头冷水。

“唐之败,在于藩镇权重,尾大不掉。大明绝不能重复这个错误。”

朱元璋多年读史,对唐末之败也算洞若观火,随口就道出根由。

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7章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使尾大不掉!(第2/2页)

“不过,也万万不能学宋人!”

“文臣压武,将军无用!宋人差点连根拔起!”

宋朝确实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大搞“重文轻武”的国策。

可一味抑武,却也带来巨大隐患。

文人指挥战事,宦官监军干政,朝堂上下阳奉阴违,武将郁郁而终者不计其数。

这一切,最终酿成靖康之耻等沉重国难。

朱元璋心里清楚,大明不能再走这条死路。

像蓝玉这类骁勇之将,必须信任,也必须重用。

关键时刻,这些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他不禁想到,若是当初老四谋反时,蓝玉等人尚在,哪轮得到那小子兴风作浪?

不过话说回来,武将虽要用,但也不能放任无度。

军权若失控,同样后患无穷。

想到这儿,朱元璋不禁轻叹一声。

“果真是——治国如烹小鲜啊。”

朱标听罢,转头看了老爹一眼。

朱元璋忽然冒出这么一句书卷气十足的感慨,反倒令他有些意外。

天幕继续说道。

【北宋的两位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旁白声刚落,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顿时神情微变。

什么?!

其他朝代亡国的皇帝通常只有一位,怎地到了北宋,居然是父子双双背上了亡国骂名?

这倒叫人倍感好奇。

皇位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由子嗣继位,因此鲜有在位两皇共存之事。

除非——前任主动禅让,退居太上皇之位。

比如李渊,被李世民兵逼退位,做了个名存实亡的太上皇。

通常而言,帝王都难以接受权力旁落。

即便如朱元璋和朱标这般父子情深,朱元璋也未曾提前让位——

他对皇权的执念可是不容动摇的。

所以,眼下北宋出现两个亡国皇帝,就显得格外扑朔迷离。

难道是钦宗架空了徽宗,然后自个儿又将江山玩砸了?

……

大宋!

赵匡胤目睹天幕所示的“两个亡国之君”,不由脸露惊色。

“这……怎么可能?”

他转向身旁,满眼疑问。

可赵光义等人也一头雾水,谁也无法给出解释。

“北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赵匡胤望着天幕中闪现的字影,神色忽明忽暗。

既然说的是“北宋”,那是否意味着,宋朝分裂过?

难不成我大宋也像汉朝一般,被分成南北?

是有人篡位?

还是赵家子孙中出了内斗?

赵光义沉思片刻,缓缓道:

“官家莫忧,也许是徽宗主动让贤,将皇位传于子嗣。”

“这恰好说明,赵家并无骨肉相残的丑闻,反而多了份仁义礼让。”

“就算北宋确有危机,子孙后代也未必不能中兴,就像汉光武帝那样,再造乾坤。”

虽然听上去合情合理,可赵匡胤却心绪难平。

他心头隐隐升起一股不安的预兆……

就在这时,天幕上的字迹逐渐淡去。

一位身披宋帝服的男子身影浮现而出。

【他是中国史上最体恤贫民的帝王。】

【他设立养老机构、提供育儿津贴、首创全民医保体系!】

【他亦是才情横溢之人,书画诗词、茶道美学,无不通晓精通!】

【他也是历史上球艺最强的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