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38章 和平是别人争来的!我愿做那个

第138章和平是别人争来的!我愿做那个提剑的人——!!(第1/2页)

汉武帝刘彻年老时的昏庸行径,竟然被后世调侃为“传播猪瘟”,这一类吐槽早已屡见不鲜。

因此,当众人看见“快活三郎”这个称呼时,第一反应就是——

这恐怕又是个讽刺的绰号。

结果大家这回是多虑了。

真正让人疑惑的,是那“千古半帝”的封号——这词一出,在场的皇帝们个个一脸懵。

天幕并未让他们久等,很快便播放了解说片段:

【千古半帝———】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初,正值唐朝鼎盛。】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更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若说贞观盛世是为大唐打下坚实根基,那开元盛世则是这座大厦的华丽顶峰。】

【在那个时代,物资极度丰富,百姓生活安逸,民间富足程度甚至让人怀疑是在做梦。】

【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不是虚名浮影,而是每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的幸福。】

李隆基在位初期果断改革,启用姚崇这位有大局观的“救时之臣”——

又顺势让行事严谨的宋璟继任,施政延续而稳定,实现了“政通人和,纲纪井然”。

开元年间不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连文化艺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词、音乐、绘画百花齐放,盛唐的浪漫和洒脱自此奠定。

当时的大唐,人口突破八千万,国库存银八百多万贯,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文化最繁荣的大都会。

其辉煌成就,即使以千年后的视角来看,仍令人瞩目。

虽然天幕中只是寥寥几句描绘,却已让群帝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灿烂与巅峰。

百姓不再忍饥挨饿,甚至能在寻常日子里吃上几顿荤腥——

这在战乱频仍的古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朕的大秦虽横扫六国,一统山河,可要让百姓吃饱饭,谈何容易?”

始皇面容肃穆,语气沉重。

他不是不管百姓疾苦,而是当年统一之战损耗巨大,兵祸连绵,根本无法顾及百姓口腹。

“恐怕十年,二十年,也未必做得到……”

始皇深吸口气,目光坚毅。

“扶苏,朕立志要让我大秦之下,不再有忍饥之民!”

“做不到十年,那就二十年、三十年,哪怕五十年!”

“终有一日,我大秦也能让庶民餐餐有肉!”

扶苏站于一旁,郑重点头。

……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这时也有感而发。

他没有像始皇那样许下豪言,而是叹道:

“如今的大汉,正处在最艰难的转折关头。”

“百姓要吃苦了,天下要勒紧裤腰带了。”

“这份骂名,就由朕一人来扛。”

刘彻早已知道,自己连年征战,搞得民力疲惫,怨声载道。

可他没得选!

与匈奴的生死之战,已箭在弦上!

这场战争必须打、必须赢,不能退让半步!

他不是不懂休养生息,而是不能——

一旦撤兵松懈,百年努力毁于一旦。

他深知,这一代皇帝该做的,是替后人扫平障碍,把疆土稳固下来,哪怕自己背负千古骂名。

而让百姓吃饱穿暖的责任,只能交给后来的继承者去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8章和平是别人争来的!我愿做那个提剑的人——!!(第2/2页)

“和平是别人争来的。”

刘彻暗道:“我愿做那个提剑的人。”

……

贞观时期!

李世民神色微动,目光落在天幕之上,久久不语。

他很清楚,开元盛世所代表的含金量。

贞观初年,虽被誉为盛世之始,但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连饿死街头的都不稀奇。

大唐之所以能逐渐强盛,是经过了多年的累积,逐步打下的稳固根基。

“朕现在做的,就是替子孙铺路。”

他心里清楚,贞观之治不过是序章,而盛唐真正的巅峰,是在后继者手中开花结果。

开元盛世便是明证——

这代表着他种下的树,后人已摘到了果。

然而李世民仍难掩疑惑。

既然李隆基开创了如此辉煌的时代,为何后人却只称他为“千古半帝”?

他心中浮现一个猜测——

难道这位玄宗虽开盛世,但英年早逝?

不然,怎么会只有“半帝”之称?

李世民眉头紧锁,神色中满是疑惑。

这位李姓后辈,既然能开创出堪称繁华极致的开元盛世,想必并非庸碌之主——

可为何后世却只给予“千古半帝”的称号?

他暗自推敲其中缘由,思来想去,唯有一种可能最为合理。

或许是这位后代帝王,在将大唐带入鼎盛之际,却突然离世,导致盛世犹如昙花一现,未能延续长久!

因此,后人感叹惋惜,将他誉为“千古半帝”,以此表达盛世短暂、功业未竟的遗憾。

想到此处,李世民心头泛起一阵惆怅,不禁轻叹出声。

“唉,可叹了。”

“若李隆基命运稍有不同,活得更久一些,也许就真的能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只可惜,半帝之名,终究带着几分无奈与遗憾。”

“想来后人对此也应是唏嘘不已。”

随着天幕中那一幕幕景象的浮现,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辉煌,已然有了初步认知。

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时期,物阜民丰,文化璀璨。

李世民的内心激动不已,他甚至从未想过大唐竟能再度迎来如此壮丽的景象!

“真是……可惜可叹!”

他仰头发出一声浩叹。

一旁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神色皆显凝重,纷纷点头叹息。

他们与李世民的看法不谋而合。

李隆基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千古半帝”——

很可能正是因为他在开创盛世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未能将盛世延续至极致。

这本可辉煌绵延的时代,终因一人早逝,而中道崩殂,化为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璀璨。

……

大宋!

虽大多数人对李隆基了解不深,但赵匡胤与赵光义却心知肚明。

“唐玄宗起初果断果决,诛韦后、整朝纲、用贤臣,确实振兴了李唐。”

“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足,是大唐最光辉的一段岁月。”

“但他后期却沉溺声色,不理朝政,宠信奸佞,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而最终令国家步入颓势。”

赵匡胤面色淡漠,冷声道:

“这样的人,怎配得‘千古半帝’这等赞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