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36章 唯有强汉,才不受人欺辱——!

第136章唯有强汉,才不受人欺辱——!!(第1/2页)

甚至连曾不可一世、雄踞草原的匈奴帝国,也不得不在大汉雷霆之威前折戟沉沙。

不过,这一切成就并非唾手可得,大汉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正是在这四十余年的战争中,刘彻不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的政治与行政能力也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战争本就是吞金巨兽。

而汉武帝打的仗更是非比寻常,每一场都是堪称国运级别的大决战。

换作其他王朝,可能一场这样的战争就足以拖垮国基。

然而刘彻却连续发动、持续推进,尤其是对匈奴更是打到他们断粮绝兵为止。

虽然“文景之治”积攒了丰厚的国库,为刘彻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初期的支持。

但以他这般惊人的消耗速度,光靠老本根本不够。

于是他开始对内“开源”——

全面搜刮资源,毫无死角。

功勋贵族、地方豪强、宗室亲王、朝廷大臣,乃至普通百姓,全都被刘彻“薅”了一个遍。

他可以说是古代最彻底、最不讲情面的“资源整合者”。

而他最大的本事在于,搜刮来的资源并未虚耗,而是全数用于刀口之上。

如此高效而精准的调配能力,是历代多数帝王都难以企及的。

在刘彻治下,大汉彻底转型为一部高度运转的战争机器:

国家的钱财投入战场,百姓的力量用于前线,每一份资源、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人,似乎都为了战争而存在。

五十四年的统治中,刘彻有四十余年几乎都在征战!

整个王朝以举国之力支撑着这场漫长的对抗。

匈奴的确被打残了,但大汉自己也几近崩溃。

到了他晚年,国家政局几乎濒临瓦解!

但令人惊讶的是,帝国竟然咬牙挺了下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后来还有贤明之君继位,逐步收拾战后残局。

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搜刮所有社会阶层资源,却依然维持国家完整的统治者!

试问,有几个帝王能做到把羊毛薅光了,羊却依旧听话不反?

当然,后世也有不少皇帝模仿他——

把国家变成战争机器,但无一不是在刘彻的蓝本上修修补补,终难超越。

所以说,刘彻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疆土的扩张。

他在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改革,同样开天辟地。

他不是不想“休养生息”,而是现实容不得他软弱。

如果非要给他下定义——

汉武帝更像一个“燃烧自己”的体制缔造者,一个用鲜血和铁腕重塑国家的改革者。

他推行的察举制、设刺史、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制度,成为后世治国的根基,影响深远!

他不仅战功彪炳,更留下了制度上的丰碑!

他采取的是以国力碾压敌的路线,用庞大的资源堆出胜利的道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种讲究精妙布局、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的打法。

因此,汉武帝“武”字的分量,可谓沉甸若山。

这个“武”不仅是一种军事成就,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

它撑起了民族的尊严,树立了民族的骨气,也塑造了千秋的自信!

……

大宋!

赵匡胤注视着头顶的天幕,眼神中掠过一丝莫名的羡意。

那位被称作“文皇帝”的唐太宗……

谁又不曾渴望像他那样,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山河一统?

可惜,大宋如今的国力,还远不足以完成这般宏图伟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6章唯有强汉,才不受人欺辱——!!(第2/2页)

收复失地,路途仍旧漫长崎岖。

尽管如此,赵匡胤对李世民也并非满怀钦佩。

李世民能听劝纳谏,确是史书上的佳话。

但在赵匡胤看来,若是一位帝王能从一开始就审慎行事、防微杜渐,又何必非得靠群臣提醒呢?

换句话说,唐太宗虽然愿意接受批评,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自律不够。

赵光义也补充一句:

“李世民虽有才干,却太在意名声。”

事实上,从宋代历代帝王的语气看,对李世民的评价似乎普遍偏冷。

赵匡胤嫌他修养不够,赵光义嫌他图虚名。

连完颜九妹都觉得这位太宗虽善于领兵。

但文治并不出色,所谓的纳谏更像是表面功夫。

可以说,大宋一朝的皇帝们,在对待李世民这件事上,可谓难得一致——

不是很服气。

也可能是宋朝自己存在一些底层问题,导致他们看谁都不太顺眼。

无论如何,未来还是要继续前行。

灯油也得继续熬!

……

大明!

朱元璋观完这段视频,没有像秦皇汉武那样情绪剧烈波动。

他对李世民的事迹本就略知一二。

对于这位唐太宗,他总体是认可的。

无论是治国手段还是军事才能,都令朱元璋颇为欣赏。

“唐太宗虽不及高祖刘邦那般开国伟业。”

“但他纳谏能容、安定朝纲、成就贞观盛世,这等魄力,着实可贵。”

老朱话音刚落,奉天殿内群臣眼睛顿时一亮。

“保全功臣?值得效仿?!

这话是真的?咱们这些老兄弟也能有个好结局?

“父皇所言极是。”

太子朱标也附和:

“唐太宗能克己纳谏,才成就了贞观治世。”

“既然天下已定,功臣们自然可以得以善终。”

“凌烟阁二十四将,除了长孙无忌、侯君集与张亮,其他皆保全其身。”

这番话,既是在讲唐太宗,也是借古讽今,借机安抚身边的老功臣们——

你们安心,只要我不死,也不想胡乱杀人。

但你们也要记住,别学侯君集、张亮那种搞事情的先例。

朱标的言下之意很明确:

想得善终?可以。前提是别作死。

侯君集当年胆敢在玄武门之变后还妄图谋逆,简直是自寻死路。

张亮则因私自养义子图谋造反,最终被斩首。

至于长孙无忌,虽是皇帝的舅舅、老师——

也是辅政大臣、权倾朝野的门阀之首。

但也因权力过重、压制皇威,终究难逃悲剧结局。

这三人的下场,更多是因为触碰了帝王的底线。

其他二十一位功臣,皆得以善终。

朱标此话更像是给眼前的大明老臣们提个醒——

你们也算是凌烟阁的继承者。

只要安分守己,不谋私利,我大明朝绝不滥杀。

否则,历史已经教训过很多次了。

“不过话说回来,唐太宗的创业难度,与朕相比,还差那么点意思。”

朱元璋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他背后好歹有个关陇集团撑腰,我可是一穷二白、从零起步。”

说到底,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是真正白手起家。

这一点,即便是李世民,也自愧不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