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03章 若非水殿龙舟游,怎和大禹论勋

第103章若非水殿龙舟游,怎和大禹论勋功!(第1/2页)

大明!

老朱看到杨广的画像,立刻摇头道:

“这隋炀帝太过残暴,短短几十年就把好端端的江山玩没了。”

“这样的皇帝,根本不值一提!”

虽然朱元璋不是什么饱读诗书之人,但对历史还算了解不少。

事实上,杨广和李世民两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是靠着手段上位的狠角色。

他们一个比一个会玩权术,也都不是什么清心寡欲之人。

可偏偏,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天差地别。

杨广几乎成了暴君的代名词,而李世民却是后世称颂的“千古一帝”。

杨广那是杀兄弑父、欺压兄嫂的狠人,可李世民的手段也没干净到哪去。

为啥一文一武、一黑一白,评价差这么多?

说到底,杨广的手腕不够硬,德政也没坚持多久。

朱标站在一旁,略作思索后道:

“父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隋炀帝虽有诸多失德之处,但有些政策对百姓而言,并非坏事。”

“比如开科举、挖运河,确实是有利于社稷之举。”

“高祖李渊给他定谥号,只记过失、不论功绩,这确实偏颇了。”

听到儿子的分析,朱元璋也不气,反倒笑了笑道:

“你小子读的书,比咱是多。”

“罢了,是非功过,终归要让后人评判。”

天幕继续说道。

【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封卫国公。】

【母亲则是独孤家的嫡女独孤伽罗。】

【爷爷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

【在十三岁以前,杨广的身份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

【十三岁时,家中局势突变,他摇身一变,成了皇族子弟。】

【其父杨坚篡北周称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立长子杨勇为太子,而杨广则被封为晋王。】

【杨广容貌俊美,勤学刻苦,性格沉稳,朝中对其颇为看好。】

【相士观察其面相,甚至断言他将来“贵不可言”。】

【太子杨勇奢华浮靡,沉溺女色,冷落正妻太子妃,导致妻子膝下无子,这惹恼了独孤皇后。】

【相比之下,杨广却聪慧过人,礼遇贤士,对萧妃专情,这令朝野和帝后都大加赞赏。】

【随后,杨广勾结权臣杨素,设局陷害太子杨勇。】

【最终,杨勇被废,杨广得以取而代之,登上太子之位。】

【成为储君后,杨广表面恭谨,步步为营,博得隋文帝信任。】

【隋文帝多次在朝臣面前称他仁孝有德,是治国良材。】

【直到隋文帝临终前,才终于识破了杨广的真面目。】

【当时杨广与杨素密谋登基,书信却意外被隋文帝截获。】

【恰巧此时,宠妃陈夫人告状,说杨广非礼于她。】

【隋文帝大怒,准备下诏废太子杨广。】

【消息传到杨广耳中,他立即联手杨素,封锁皇帝寝宫,并派亲信暗中将父皇杀害。】

【杨广登基后,对朝中旧臣大肆清洗,随后又伪造遗诏,逼死哥哥杨勇。】

【………】

杨广设计陷害兄长,才得以取代太子之位。

而当太子期间谨慎行事,才渐渐博得父皇信任,

可真面目暴露后,竟狠下毒手弑父登基。

他干的这些勾当,注定要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众多皇帝继续往下看,不禁神情凝重。

【杨广为何成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

【因为他沉溺声色,劳民伤财,最终把好好的天下折腾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3章若非水殿龙舟游,怎和大禹论勋功!(第2/2页)

【但从另一面来看,他也曾推动过重大改革。】

【如开凿大运河、营建洛阳新都、实行科举制度。】

【他既有宏大的治国志向,也有骇人的残酷暴政。】

【他是远见卓识的雄主,又是挥霍无度的暴君。】

【杨广刚登基没多久,便下令修建东都。】

【每月征调民工达两百万人之众,之后便将国都迁往洛阳。】

【这座新都洛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堪称大隋国力鼎盛的象征。】

【一度成为世界级的繁华之地。】

【紧接着,杨广又命工匠打造大批豪华龙舟与高楼巨舰,准备巡游江都。】

【他主持开凿大运河,使得南北水运贯通。】

【这大大推动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往来。】

【而这一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后世有文人曾以诗咏叹:“若非水殿龙舟游,怎和大禹论勋功。”】

【此外,杨广还推行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堪称古代选才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打破了门第壁垒,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出头之机,也替国家培育了大量实用人才。】

单从这些政令来看,确实称得上是利国惠民之策。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区域联通,为隋朝的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而科举的实施,更有着深层的政治目的——

限制权贵门阀的势力,打开寒门子弟晋升的通道。

……

大秦!

始皇帝注视着天幕上闪现的画面,神色微动,轻声点评:

“隋炀帝此人,所行之政不全无可取之处。”

“科举之制,既能令寒门奋发向上,又能为帝国选拔有识之士。”

他不禁回想起当年商鞅变法之时。

那一场深刻的改革,让秦国如蛟龙出渊,强盛无比。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实行军功授爵。

凡战场立功者,不论出身高低,皆可获得爵位与封赏。

正因如此,秦人个个争先恐后,勇猛如狼。

全秦之民,皆不惧战!

靠着这股子气势,秦国横扫诸侯,六国震颤。

然而,这场改革也得罪了当权贵胄,商鞅虽立大功,最后仍被车裂于市。

但即便如此,始皇也深知——

大秦能有今日之盛,正是靠着商鞅的变法打下根基。

“隋炀帝此举,或许也是为了削弱旧贵族的势力。”

始皇心中暗自思忖。

虽其人生活放纵,却并非无能昏庸之君。

这时,扶苏躬身上前:

“父皇,孩儿认为,科举之制对帝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今大秦一统天下,战乱渐息,军功日益难得,现在当转以文治为本。”

“若我大秦也行科举,不仅可集天下英才为用,也能让寒门子弟看到希望。”

扶苏一番话,道出了当前局势之变。

秦国如今战事稀少,再靠军功上升之路,已不现实。

科举制度恰逢其时——既能广纳人才,又能稳定民心。

此举,正合大势所趋!

始皇闻言,大喜过望:“善!”

“此事,就由你去筹划推动。”

……

汉武帝时期!

刘彻端坐案前,听到科举之策,不由眉头舒展,频频颔首。

他心知,治国安邦,最紧要的就是人才。

无数次战争与改革,背后若无智者辅佐,皆难长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