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秦汉传奇 > 124 五胡乱华

秦汉传奇 124 五胡乱华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20 16:03:52 来源:源1

124五胡乱华(第1/2页)

经过八王之乱的折腾,西晋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塞外游牧民族趁机建立多个政权,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史称“五胡乱华”。

所谓“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大部落。事实上,乱华胡人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和南凉。前燕是鲜卑慕容部所建,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黄河,南控江淮,北极大漠。后燕是前燕慕容氏的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南燕为慕容德所建,其疆域范围相对较小。西秦由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建立,存在于385年至431年。南凉由秃发鲜卑所建,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短期割据政权。

西晋时期北方汉人人口多达2000万,而在五胡乱华过后,北方汉人却锐减到了400万。当时汉人被胡人视为奴隶甚至是食物,女人被称之为两脚羊。先淫后杀,再把她们的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们品尝。

“五胡乱华”过程相当混乱,不仅汉夷互撕,而且五胡之间也打成一锅粥。

粗线条梳理一下,在十六国前期有两股相对强大的势力,即以刘渊、刘聪为首的匈奴族建立的前赵,以及以石勒、石虎为首的羯族建立的后赵。特别是石虎时代的后赵,盛极一时,几乎统一中国北方。

曹魏末年,刘渊作为匈奴左部首领刘豹的儿子,以质子身份居住在洛阳。司马氏代替曹魏之后,刘渊继续留在洛阳,结交了当时很多的名士,并且深受司马昭的赏识。刘渊拜当时的名士崔游为师,《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刘渊成人之后,晋武帝召见刘渊,与他交谈,非常赏识。晋武帝两次想任用刘渊,但都被当时的大臣孔恂劝阻了。孔恂说:“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如蛟龙得**,非复为池中物也。“

于是刘渊被搁浅。不过非池中物的刘渊终于等到了他的“风云“,这个风云就是八王之乱,刘渊从此化为蛟龙,在中华大地上翻云覆雨。

当时的成都王司马颖经常受到乌桓和鲜卑的骚扰,刘渊对成都王说,“今二镇跋扈,众十余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意思就是他可以把他的旧部召集回来帮司马颖对抗乌桓和鲜卑。

司马颖接受了刘渊的建议,拜他为北单于,令他回部落招集部众。刘渊至左国城,短短二十天就集结了五万部众。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筹集到军队的刘渊并没有去进攻乌桓和鲜卑,而是在离石建都。

刘渊尊刘邦为祖宗,定国号为汉,并且打出了复兴汉室的口号,刘渊成为斩灭西晋的刽子手,孔恂担心的事变成了现实。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匈奴人怎么会尊汉人刘邦为祖宗呢?

原来刘邦北征匈奴时,被冒顿围在白登山,一困就是七天。最终陈平设计,用大量财宝贿赂单于夫人,这才逃过一劫。此后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以宗女为公主许配冒顿,故其子孙都冒姓刘氏”。

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讲,刘渊尊刘邦为祖宗也没有多大问题,这和刘备的本质也差不多。刘备的关系很难查,即使他真的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代一代传下来,刘备也不具有多少刘邦的汉室血统。刘渊是刘氏宗女的后代,跟刘邦更加扯不上关系。尊奉大汉王朝,更多的是借用一个汉室的口号。

汉朝悠长数百年,其在汉人心中的地位,远胜于魏、吴这些朝代。虽说已经到了晋朝,但离汉朝灭亡的时间也不算远。

刘渊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匈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刘渊采取胡汉分治的手段,如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空等官职;在地方设置州牧、刺史等官职。不过也保留了“单于台制度“,大单于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手里握有重兵,所以军权还是掌握在匈奴人手里。

胡汉分治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比如后来的辽国就采用胡汉分治的做法,用南院和北院分别通知汉人和契丹人。金庸小说中的萧峰就担任过南院大王。

刘渊的政权持续了二十多年,他开启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正是这个变革,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单皇后是一位少数民族酋长的女儿,她年轻时就是草原上出名的美人,刘渊见到她的容颜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找了个理由将她从草原接入皇宫。

单氏初到宫中时还不是皇后,但是刘渊很喜欢她。单氏接连给刘渊生下两个儿子后,刘渊就迫不及待的将她立为皇后,可惜刘渊没有长寿的命,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按说皇帝去世,应该皇后的儿子继位,但是大臣们反对单氏的儿子继位,而是将皇四子刘聪推上了皇位。

刘聪对继母的美貌觊觎已久,掌握权力后就强行娶了单皇后。

中原文化对单皇后的影响很深,她很反感这种儿子娶母亲的做法,甚至动了逃跑的心思,不过刘聪拿单氏的儿子要挟单氏,为了身边年幼的孩子,单氏只好吞下苦水,委身刘聪。

单皇后的儿子长大后看不惯母亲的做法,每次见到她都是不高兴的样子,有时还向单皇后撒气。单皇后被自己的儿子作贱,终于忍受不了自杀了。

却说八王之乱后,司马炽这个皇帝终于有点皇帝的样子了,晋国大臣们颇为欣慰。可西晋的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东海封国的途中和石勒对上,全军覆灭,这可是西晋仅存的一支军队。此时的西晋就是个空壳子,随便来个人碰一碰就全盘瓦解了。

很快匈奴人杀到司马炽面前,司马炽打算从水路逃走,他派人去寻找船只,但是匈奴人好像提前知道司马炽的举动一样,一把大火把司马炽逃跑用的船只烧了个精光。司马炽慌忙带着太子和少数妃嫔从后花园的小路逃跑,结果那条小路上也有匈奴大军,就这样,当了5年皇帝的司马炽被抓住了。

这群匈奴兵把司马炽押到刘聪面前,刘聪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平阿公的称号。

接着刘聪邀请文武百官参加宴会,其中还有不少前西晋的官员。见大家喝得差不多了,刘聪突然大笑道:今天我准备了一份大礼给大家,待会儿有个大人物要给咱们斟酒,大家可不要推辞!说完就让人把司马炽请了出来。司马炽身穿奴仆的青色服饰,手中提着一个酒壶,低着头慢吞吞地进入大家的视野。有人认出这是晋国皇帝司马炽,他怎么跑到这里斟酒来了?司马炽被从头侮辱到脚。

刘聪玩腻后,便一杯毒酒毒杀了司马炽,司马炽死的时候只有30岁。

司马炽死后,公元313年四月,司马邺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是为晋愍帝。

五月十八日,司马邺任命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

316年八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长安城内外断绝联系。十月,长安城发生严重饥荒,米价一斗达到黄金二两,并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晋愍帝派侍中宋敞向刘曜送上降书,自己乘坐羊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侍从们抬着棺材出城投降。群臣哭泣呼号,愍帝也不胜悲哀。刘曜烧了棺材,接受了玉璧,让宋敞侍奉晋愍帝回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24五胡乱华(第2/2页)

刘聪给晋愍帝加上光禄大夫、怀安侯的称号;愍帝在刘聪面前叩头跪拜,晋臣曲允看到这种情景后伏地痛哭,然后自杀。

刘聪对晋愍帝百般羞辱。317年十月,刘聪外出打猎,命令晋愍帝手执戟矛在前面开路,晋朝遗民看到后抽泣流涕,刘聪十分厌恶。

公元318年1月,刘聪命令晋愍帝身穿仆佣青衣洗盏行酒,并责令他立于自己身后,手执仪盖服侍。殿中数位晋臣失声痛哭,均被拖出斩首。当夜,晋愍帝被刘聪派人活活勒死,时年十八岁。

公元317年3月(晋愍帝死之前),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建武”,史称东晋。由于司马睿在皇族中声望不够,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为了坐稳皇位,晋元帝不得不重用王导、王敦兄弟,兄弟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王导在建康辅政,王敦在武昌掌兵,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随着东晋小朝廷在江南立住脚跟,北方的华夏民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如鲫过江,纷纷逃向南方。前有大江阻隔,后有胡骑围猎,身体遭受风雨侵凌和饥饿的摧残,心里充满对故土难舍的苦楚,如此狼狈的民族大逃亡,竟有一个特别诗意的称谓,叫做“衣冠南渡”。

“衣冠”们渡江跑了,留在北方的百姓成了刀俎上的鱼肉。他们承受着外族暴虐的统治,在“五胡”的争斗夹缝中苟延残喘。有一种说法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乎被屠杀殆尽。”

却说晋武帝太康九年(288)的一个平常日子,15岁的石勒跟随老家的富户郭敬到洛阳贩马。

那时他不叫石勒。由于西晋初年塞外水旱频发,无处生存的羯胡人只能随大流迁居到并州一带,石勒一家就是如此。虽然他家属于羯胡部落首领家庭,可小时候的石勒根本不配拥有名字。为了称呼方便,家里人给他随便起了个小名,每天“阿背”“阿背”地叫着。

与羯人苦不堪言的生活环境相比,帝都洛阳却是另一番景象。晋朝实现天下一统,洛阳成为当时天下少有的大都市,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每天都聚集此处贩卖商品。

就在石勒等人进入洛阳城后,时任司徒的王衍难得有闲心地在洛阳城内逛街。

为了尽快卖完货物找郭敬拿钱换饼子吃,石勒一进城就使劲吆喝,兜售着他的骏马。他奇特的嗓音不仅吸引了一批好奇的百姓,还把坐在车里逛街的王衍吓着了。

王衍出身琅琊王氏,是清谈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堂弟。或许是平日里与嵇康、阮籍等人交往甚深,王衍居然在石勒的吆喝声中,听出了一种类似于“弹琴复长啸”的愤世嫉俗。王衍断定,这个胡族少年日后必定会搅动天下风云。

王衍担心石勒的存在,极有可能威胁到西晋王朝的统治。趁其吆喝声还没传远,王衍便命人去追杀他以绝后患。然而当王衍的士兵循声追击时,石勒早已没了踪影。一行人只好回禀王衍,王衍一听暗暗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后来的历史证明,王衍确实眼光毒辣。就在“阿背”贩马二十三年后,石勒最终砸开了西晋王朝的大门,要了王衍的性命。

贩马归来,石勒就成了雇主郭敬家里最忠诚的佃农。

石勒的感官与听觉,自小就异于常人。在郭敬家耕田时,他时常听到耳边传来阵阵金鼓擂动之声,每次都会有种热血激昂的感觉。石勒不适应这种感觉,便老是向家人抱怨周围噪音太大,甚至怀疑自己是个怪胎。

对此,石勒的母亲经常安慰儿子,“阿背”从小吃不饱,饿到幻听了,“阿背”是个好孩子。

母亲的话是否能安慰石勒,不得而知。不过石勒洛阳贩马回来后不久,天下是真的乱了。

就在“八王之乱”斗得正酣之际,并州一带出现了史上少有的***。

为了活命,石勒只能和其他出身类似的佃农逃亡外地,寻求生机。

因为天下大乱,军人到处疯狂地抓捕胡人,将他们绑去黑市贩卖赚取外快,这时候石勒也被人卖了。

盯上石勒的人是并州刺史司马腾的部下阎粹。为了防止被抓的胡人逃跑,阎粹特地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大枷,两人一组戴枷前行。

所幸郭敬的族兄郭阳也参与了胡奴的押送工作。石勒在路上被多加照顾,最后落户于冀州平原郡茌平县,成为地主师驩手下的农奴。

看到石勒令人惊异的样貌,师驩不敢使唤石勒干活。不久他就废除了石勒的农奴身份,并将他介绍到附近的养马场帮工。

在那里,石勒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汲桑。

据史书记载,汲桑的能力与石勒不相上下,“力扛百钧,闻呼数里,时人服之。”因为气质相近,石勒和汲桑很快以兄弟相称。

在汲桑的引荐下,石勒又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王阳、支雄、冀保、吴豫等八人,组建起第一支小部队“八骑”,专门在茌平一带打家劫舍。

“八骑”很快打出了名声,随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等十人又加入了石勒的队伍,号称“十八骑”。

这时西晋的“八王之乱”越打越乱。公元304年,已晋升为皇太弟的成都王司马颖在政斗中落败,其部将公师藩为救主公,特在清河郡起兵,打算接回司马颖后东山再起。

听闻公师藩到平原郡一带募兵,汲桑与石勒便带着“十八骑”前往投靠,打算干一番保驾从龙的大业。

就在“十八骑”宣布参军后不久,公师藩兵败,为名将苟晞所杀。汲桑、石勒因此沦为官府通缉犯,被迫亡命天涯。

第一次投机失败,石勒与汲桑都不甘心。潜逃回平原郡后,他们又缓慢发展出一支上万人的土匪大部队。既然他人不足恃,自己单干行不行?

汲桑和石勒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永嘉元年(307),汲桑在荏平发动起义,打出为司马颖报仇的旗号,自号大将军,以石勒为扫虏将军,攻打附近郡县,并释放囚徒壮大队伍。

此时西晋朝廷为东海王司马越掌控。司马越为人毒辣,他知道晋惠帝的智商仅仅停留在“何不食肉糜”的程度,于是送了张“麦饼”给他将其毒杀。

晋惠帝驾崩后,皇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不喜欢政治斗争,国家大事听由司马越安排。

得知汲桑等人在并、冀一带制造暴动,司马越立即吩咐自己的弟弟司马腾联合名将苟晞组织大军进行剿匪。汲桑、石勒听闻自己的对手竟然是旧仇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不假思索便向司马腾所在的邺城发起冲锋。

司马腾独自在府里吃香喝辣,丝毫不顾拼命守城的将士。结果可想而知,邺城陷落,司马腾身首异处。

随后,汲桑和石勒将矛头对准大败过公师藩的苟晞。但这一仗不但没能扩大战果,汲桑还搭上了性命。好好的万人大部队,又被折腾成了最初的“十八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