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高考落榜?我众筹开创最高学府! > 第114章: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

高考落榜?我众筹开创最高学府! 第114章: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

簡繁轉換
作者:爱吃海底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13 16:08:46 来源:源1

第114章: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第1/2页)

会议室内的空气,与其说是死寂,不如说是一种被抽干了所有杂音的真空。

连中央空调恒定的低频嗡鸣,此刻都变得尖锐刺耳,仿佛是这片凝固时空中唯一的声响。

所有人的呼吸都下意识地放缓、压抑,生怕一丝一毫的动静,会打破这脆弱的平衡,引爆那悬在每个人头顶的、无形的压力。

十几秒。

这短短的时间,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的审判。

终于,一声咳嗽打破了这片令人窒息的宁静。

那声音并不响亮,却沉稳、厚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巨石,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陆建华院士站了起来。

他的动作很慢,带着老年人特有的审慎,但腰背却挺得笔直。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没有一根乱发。

他没有看讲台上的何宇,目光先是平静地扫过全场,那双在岁月沉淀下愈发锐利的眼睛,让每一个与他对视的年轻教授都不由自主地垂下了眼帘。

作为华夏工程院的泰斗,他本身,就是一座山。

“何校长。”

陆建华终于开口,他转向了讲台,声音平稳,却像精准的战术打击,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击在众人的心上。

“你的雄心,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敬佩。”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众人一个消化这句话的间隙,然后话锋陡然一转。

“但是,科学研究,从来不是靠热情和想象力就能完成的。”

他迈开脚步,一步步走向讲台。

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步,都让会场里的气氛更压抑一分。

他没有走上讲台,而是站在了讲台侧面,伸出一根布满老年斑但依旧稳定的手指,直直地指向全息屏幕上那座美轮美奂的巨大穹顶模型。

“首先,是结构力学问题。”

他的语气变得冰冷而严肃,充满了学者面对谬误时的严苛。

“一个跨度超过一公里的穹顶,它需要承受的,是自身的恐怖重量、内部巨大气压差带来的上举力,以及外部复杂风压、乃至极端天气带来的剪切力。”

“我们用目前地球上最先进的‘T10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加上最前沿的钛合金骨架,进行过结构应力模拟。结果是,其顶部中央结构所需承受的综合应力,将达到一个惊人的峰值——700吉帕斯卡!”

700GPa!

这个数字从他口中吐出,让台下几位材料学和建筑学的教授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数值代表着什么。

那是足以将金刚石瞬间压成粉末的恐怖压力!

“这个数值,”陆建华院士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怒其不争的铁青,“足以压垮任何一种我们已知的、包括军方最顶级实验室里的人造材料!”

他的手指,重重地在屏幕上穹顶的最高点击了一下,那片区域瞬间被模拟软件标记为刺眼的深红色,代表着结构性崩溃的起点。

“何校长,你这不是在建温室大棚!”

他转过身,直视着何宇,眼神中再无半分客气。

“你这是在用一张湿透了的纸,去糊一个天花板!”

话音刚落,不等众人从这毁灭性的论断中回过神来,另一道身影也站了起来。

新能源领域的钱立群院士。

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他没有陆建华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静而精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4章: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第2/2页)

“其次,是能源问题。”

他的声音清晰而冷冽,直指计划的第二个核心。

“校长您在计划书中提到,要实现百分之百的能源自给自足。我们能源所连夜做了模拟演算。”

他抬起手,凭空调出了另一组数据,覆盖在了穹顶模型之上。

“即便,我们将整个穹顶的曲面,全部铺满我们国家实验室里转化效率最高、尚未量产的‘钙钛矿-硅’叠层光伏面板。

考虑到龙河市的平均日照、天气变化、季节衰减以及夜间损耗,其全天候平均能量转化效率,绝不可能超过23%。”

“而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封闭生态系统进行水、气、有机物的全循环,所需要的恒定基础功率,经过我们的计算,至少是其理论最大发电功率的三倍以上!”

钱立群看向何宇,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弧度。

“这个能量缺口,我们拿什么来补?”

“靠爱发电吗?”

这句极具嘲讽意味的话,让会场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甚至带上了一丝尴尬的羞辱感。

如果说陆建华的质询是当头一棒,那钱立群的补充就是釜底抽薪。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卫民总工,发出了最沉重的一击。

他曾是国家【“广寒宫”计划】生态舱项目的初步设计总负责人,在这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一声叹息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惋惜,有无奈,也有一丝对后辈不切实际的痛心。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长期科研留下的疲惫。

“校长,最关键的,还是生态平衡。”

“结构和能源,或许未来某一天,科技进步能解决。但生态,是一个近乎玄学的问题。”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挣扎。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的空间内,要维持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自我平衡,这其中涉及到数万种已知和未知的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协同与拮抗作用。

其内部的变量之复杂,互相耦合的反馈机制之多,远超目前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极限。”

“恕我直言,我们在实验室里,在计算机里,确实能模拟出像模像样的循环系统。数据看上去很美。”

他摇了摇头,声音愈发沙哑。

“但在真正的生物学尺度上,只要有一个物种的菌群发生我们预料之外的突变,或者一种植物因为微量元素的细微缺失而衰退,就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的、不可逆的‘链式崩溃’。”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位泰斗。

结构力学、能源系统、生态循环。

他们从三个最核心、最致命的领域,对宏伟的【“方舟”计划】,近乎宣读了死刑判决。

整个会场,再没有任何一丝声音。

陆建华院士最后看着始终沉默的何宇,眼神中的锐利和严肃缓缓褪去,转为一种长辈看待优秀但过于理想化的晚辈时,那种沉重的惋惜。

他做出了最后的总结,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墓碑,砸在了“方舟”的蓝图之上。

“何校长,你的计划非常宏大,但它太过理想化了。”

“我们必须,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