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内阁反应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内阁反应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第141章内阁反应

不得不说,李东阳是会说话,懂揣摩人心的。

他这番话不说是真情流露,但被他说的情真意切,而且,给了徐薄一个充足的理由-他们是为学子考虑,且只是要求维持旧制,并不算是什麽过分的事。

果不其然,徐薄闻言,脸上先是露出犹豫之色,随后长长的一叹,道:「也罢,你说的有道理,你我总归都是南方出身,多少要念几分旧情,就算是为了家乡,也不妨犯一次私心。」

李东阳心中腹诽,但面上却依旧做出一副恭敬的姿态:「请阁老教我。」

徐薄沉吟片刻,开口的第一句话便道:「这次你我虽是干预此事,但却不可明面上出手,只可暗地里稍作推动,如若事有不谐,也不可太过执着」

这还让李东阳心中一惊,他微微抬头,看着徐薄认真的神色,有些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徐薄或许不全是托词,而是他也没有什麽把握。

「请阁老放心,下官也只是想为后辈学子尽一份心力,如若实在没有办法,下官也绝不会强求开玩笑,又不是只有你徐薄珍惜自己的官职,李东阳只是不想让自己被这帮家乡学子们戳着脊梁骨骂,又不是真的想替他们求公道,这话就算是徐薄不说,他也会这麽做的。

于是,徐薄便道:「既然如此,那你回去之后,可如此做———到时候我———」

嘀嘀咕咕了一阵,最终,徐薄叹了口气,道:「如此,或许可有四成把握,至于其他的,只能看天命了。」

李东阳目中光芒闪动,显然是还在回味徐薄刚刚的计策,片刻之后,他点头道:「请阁老放心,下官一定遵照阁老的吩咐做事。」

说罢,二人又闲谈了几句,李东阳很快就离开了徐府。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之后不久,徐府的周围角落当中,两个小乞巧也一前一后的站起身来,晃晃悠悠的朝着某处而去。

朝堂上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但同时又是及时的。

当科举改革的消息散出去之后,朝中官员们虽然明面上还没有动作,但是,朱佑堂却已经收到了许多消息。

李东阳暗中拜访徐薄,自然是其中的一条。

但是,更让朱佑堂觉得在意的竟然是「皇爷,刚刚送来的消息,昨日午间,礼部周尚书去了一趟内阁,在刘首辅的公房当中逗留了许久,离开的时候,有不少人都看到了。」

听到身旁戴义的票报,朱佑橙的手不由微微一停,眼中闪过一丝笑容。

刘吉?

这麽看来,周洪谟到底还是没能彻底躺平他这是去给自己找盟友去了。

朱佑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科举改革的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吉是近些年来,比较少见的北榜出身的首辅。

所以对于南榜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有多想维持南榜的优势地位,刘吉就有多想替北榜的士子们多争取一些名额。

这其中还不全是出于乡梓之情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刘吉和周洪谟不一样的是,他还是有点指望的。

以朱佑堂对刘吉的了解,这位内阁首辅心里还是有点抱负的,事实上,无论是在成化朝,还是在前世的弘治朝,刘吉都是提出过很多有用的建议的。

只不过因为他往往不够坚持,也从来不会犯颜直谏,所以时常被人诟病而已。

重新划定各省的科举员额,这本身是一件有利于朝廷的好事,从公心的角度出发,刘吉肯定是愿意推动的。

当然,除此之外,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

以刘吉的年纪,其实再过几年也差不多该致仕了,虽然说,他在此前的仕途生涯当中,都不怎麽在乎刘棉花这个浑号,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总还是要在意一下自己的声名的。

这种时候,如果能够为北榜的学子们多增加一些科举名额,别的不说,至少刘吉以后致仕归乡的时候,在家乡的名声一定会好上不少。

「尹直和刘健呢?他们有何反应?」

朱佑堂目光落在眼前的文书上,轻轻靠在椅背上,继续问道。

戴义道:「周尚书离开内阁之后,刘首辅请尹阁老过去了一趟,二人大概谈了一灶香的时间,

不过,似乎是有些分歧,离开的时候,尹阁老的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至于洛阳刘阁老那边,暂时倒是没有什麽动静,不过,这些日子几位阁老的府上,都有不少人陆陆续续拜访,有官员也有学子,看样子,都是为了科举一事,不过,几位阁老倒是都没有见。」

后面这个消息,朱佑橙倒是有所预料。

毕竟,现在科举改制还只是放出了一点风声,甚至连小规模的御前会议都没有上,这种时候,

对于这些朝中重臣来说,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不宜直接表露态度。

所以,闭门谢客是最好的方式。

不过尹直·朱佑敲了敲面前的奏章,眉头皱了起来。

尹直是江西泰和县人,妥妥的南榜出身,所以按理来说,他不支持重新划定科举名额,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问题在于,就像之前留下刘吉一样,朱佑橙之所以留下尹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尹直在党争方面,有很深刻的看法,

早在数年以前,他就曾经上陈过同乡结党的危害。

其中最让朱佑堂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那份奏章当中,他引用了三杨作为例子,而且一改朝中大臣多年以来对三杨追捧赞扬的风气,尖锐的指出三杨的许多政策,其实是在刻意的偏祖南方地区和举子。

他算是比较少见的,对三杨持反面态度的官员,认为三杨时期的多数成就,都是依托于永宣时代留存下来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而三杨本身过于保守,以致于使得王振坐大。

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尹直应该算是如今的朝中大臣当中,认识的最为深刻的一个。

朱佑堂也正是因此,才没有让他跟着万安一起离开朝堂,但是现在,尹直的这番态度,着实是让他有些意外。

不过,若是如此的话—

朱佑堂摇了摇头,将手中刚刚批过的文书又翻开,在上面又添了一句话,随后递给了戴义,

道。

「拿去内阁,让所有人一同看看,另外告诉他们,半个时辰后,朕要召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议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