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四章:小人物,莫出头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四章:小人物,莫出头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李东阳是个聪明人。

不得不说,弘治三阁老当中,最后唯有他能够真正功成身退,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暂时摸不清楚皇帝的真正态度,但是,从有限的信息当中,李东阳还是做出了一些判断。

不论皇帝心中,到底想怎麽处理传奉官,可既然私下将他们叫了过来,而且迟迟不说明自己的想法。

那麽至少可以认为,皇帝并不急着要处理这件事。

果不其然的是,一句事缓则圆,顿时让朱佑樘的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不过,与之相对的,则是一旁的谢迁,顿时皱紧了眉头,道。

「李学士此言差矣,朝堂上下苦传奉官久矣,皆盼陛下登基之后,扫除积弊,澄清吏治,陛下如今罢黜传奉官,实乃顺天应人,重归正途,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如何犹豫踌躇?」

虽然同为东宫侍讲,但其实,二人的关系只能算是一般。

毕竟,如今的李东阳尚未完全崭露头角,在东宫的地位也不算很高,即便是在士林当中,有不小的威望,但是同为清流出身,谢迁在这一点上也不差什麽。

相较之下,谢迁反而是和已经是东宫侍臣中的一号人物,也就是刚刚被请出去的刘健,要更亲近一些。

和李东阳一样,谢迁当然也能看的出来,在传奉官之事上,朱佑樘的想法有些动摇。

但不同的是,他在东宫的时间更久,性格上也更像刘健,所以,也仍然还是下意识的沿用了,此前在东宫时议政的一些习惯,也即是批驳直谏的方式。

在这一点上,李东阳显然要更胜一筹,早早的就从刘健被请出大殿的细节当中,察觉到了皇帝行事风格的变化。

可谢迁这边,即便是在李东阳一再暗示之下,还是将朱佑樘当成了之前那个性格柔软,只会依靠东宫辅臣的太子,浑然不觉,此时在他面前的,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皇帝陛下了。

因此,他这边话音一落,一旁的李东阳就不由暗暗挑眉,心中紧张的同时,眼角馀光不由自主的盯紧了上首的朱佑樘。

后者也显然没有让他失望,眉头微拧,脸上笑意淡了几分,不见什麽神色变化,却莫名让殿中的气氛低沉了几分。

「扫除积弊,澄清吏治……谢先生的这番话,和那李文祥倒是相差仿佛。」

李文祥?

这个名字一出,李东阳眼神顿时一动,立刻就想起了,刚刚那几本奏章当中,最后的那一本。

果不其然,下一刻,天子的语气变得有些不悦,道。

「看来,朝堂诸臣,都对先帝之政十分不满,觉得先帝是昏聩之君,以致朝局混乱,吏治污浊,是吗?」

这话的口气不重,但却无疑是很严厉的指责。

虽然说,在如今的朝堂上下,大家的确就是这个看法,可这样直白的话,却是万万不能说的。

当下,谢迁的额头上顿时渗出一丝汗水,连忙拜道。

「陛下明鉴,臣对先帝,断无不敬之意。」

「那谢先生到底是什麽意思?」

然而,朱佑樘却显然不想就这麽轻轻放过,他将一旁的奏章拿起来,翻开读道。

「……顷者,在位多匪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官,公行贿赂,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

「听听这话,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大明是要亡国了呢!」

将面前的奏章扔在桌上,朱佑樘看向了面前的二人,道。

「谢先生,李先生,你们不妨跟朕解释解释,何为在位多匪人,何为朝野寒心,这意思是,先帝昏庸无能,宠信奸佞?」

「这李文祥上此封奏,是打算让朕这个儿子,亲自给先帝扣上一顶昏君的帽子吗?」

殿中的气压低到了极点。

任谁都能听得出,皇帝平淡的声音下,那抑制不住的怒火。

「陛下息怒。」

见势不妙,李东阳立刻低头,拱手开口。

「李文祥初入朝堂,难免行事浮躁,喜好狂论,还请陛下念在他年少登第,不知深浅,切勿动怒。」

说起这个李文祥,李东阳倒是也认识。

此人出身官宦世家,父祖都曾在朝为官,年初刚刚登第,现在还在吏部待选,尚未授官。

在这一代的年轻人当中,李文祥算是很出色的,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而且在同辈当中负有才名。

虽然李东阳只是在一些诗会上见过他几次,但心里还是颇为欣赏的。

只是……想想他刚刚的那份奏章,李东阳心中不由默默叹了口气。

不管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想趁新帝登基出出风头,搏一个敢言直谏的名头,进而跻身科道,还是当真一片为国之心,想要澄清官场,这麽做都太冒失了。

要知道,对于传奉官之事,这次上奏的人虽不少,但基本都集中在科道御史当中,真正有名有姓的大臣,可是一个都没有。

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因为新帝登基,大家伙都摸不清楚局势,还在试探当中。

让科道出面,哪怕皇帝不悦,也不好苛责言官。

可你李文祥是什麽身份,区区一个待授官的进士,也敢掺和这样的事,而且,还用了如此激烈的言辞,这哪是给自己搏名声,分明是上赶着往刀尖上撞!

此时,谢迁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他和李东阳的风格不同,或者说,直到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关键在哪。

因此,沉吟片刻后,他虽然也是开口说情,但角度却和李东阳大相径庭。

「陛下明鉴,臣以为李文祥所奏虽然狂悖,可却也是一片为国之心,其所言固然不妥,但却不失为直谏之言。」

「李孜省本为一方士,靠诓骗之言媚于先帝驾前,勾结太监梁芳等人,大肆传奉,干预铨选,打压科道,更有甚者,还曾妄图动摇储本,先帝为此辈奸佞所惑,令圣明有损。」

「今陛下登基,朝廷百官翘首而盼陛下拨乱反正,纵一时言辞过激,亦是情有可原。」

「何况,朝廷广开言路,古之明君皆以听言纳谏为本,李文祥冒死上谏,实则忠勇可嘉,还望陛下明察,勿加怪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