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召见众臣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一百四十二章 召见众臣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第142章召见众臣

内阁。

众人看着戴义刚刚送来的文书,再次陷入了一阵古怪的沉默当中。

这份文书,更准确的说,是一份草诏,正是当时众人合议,偷偷将刘健带回的口谕进行删改的草诏。

原本这种诏书,内阁草拟之后,到天子面前也就是象徵性的再看一眼,就会让司礼监用印颁布了。

可谁曾想,这回天子竟然这麽上心,仔细的将这份草诏看了一遍。

于是,结果当然是内阁的这点小手段,立刻就无所遁形。

「」..·陛下让咱家转告诸位阁老,你们当的是朝廷的差,做的是臣子的事,若是守不住本分,

自然有的是人,想替诸位来当这个差。」

想起刚刚戴义板着脸的一番话,众人顿时变得愁眉苦脸起来。

「这份诏旨陛下既然驳了回来,稍后陛下召见,必然会问及此事,到时该如何回答,诸位不可不虑。」

片刻之后,刘吉率先开口,语气有些低沉。

见此状况,刘健不由道:「怎麽回答?自然是照实回答,就说这份决定,是我等商议之后的决定,内阁一体同担便是,这不是当日首辅大人说过的话吗?」

语气平常,但是,说出的内容却让人怎麽听怎麽觉得别扭。

刘吉的脸色有些难看:

他当然听得出来,刘健这是在嘲讽他当时一意孤行,强势决定要更改诏谕。

「草诏这件事,当时的确是我等一同商议过后,共同确定的,难道说刘阁老觉得,最后是本阁下的决定,此事便和你无关吗?」

刘吉作为一个久在朝堂沉浮的大臣,他自然晓得,刘健这番话纯纯就是个主意。

内阁的这种小手段,其严重程度可大可小,往大了说,这算是违抗圣意,往小了说,这也是擅作主张。

如何定性,最后结果如何,全看天子的性情和意思。

从这份批驳来看,毋庸置疑,天子现在正在气头上,这种时候越是扛着越是容易火上浇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弹劾汪直的时候,首辅商带着一干内阁大臣,硬要说这是内阁的集体决策。

结果呢—刘吉作为亲历者,他是最清楚后果的。

所以他很清楚,刘健这会说这番话,就是纯纯的在给自己挖坑跳。

不过,这会也不是跟刘健计较的时候,刘吉的目光扫过一旁的尹直和徐薄二人,道。

「内阁出了过失,本阁自然是第一个要担责的,但是,这份诏谕情况特殊,便是到了御前,我等也该向陛下辨明利弊,如此才是为国家计,你们说呢?」

刘吉的意思很清楚,这件事他作为首辅,的确脱不了干系。

但是,其他人也别想站在岸上看笑话。

当时下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刘健之外,其他人都是赞成的,这会要是他们敢独善其身,刘吉肯定也不吝于当场将他们都卖出去。

这个道理,二人自然是明白的,当下连忙道。

「请首辅大人放心,我等自然会尽力劝谏陛下。」

距离入宫还有一会时间,但是,内阁众人的讨论却就此结束。

对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这次召见的真正目的,在场众人都默契的没有提起。

半个时辰后,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和内阁大臣,齐齐聚在了文华殿的廊下等候召见。

只是或许因为今日要谈的事情牵扯太多,所以,众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寒暄,而是纷纷站在原地闭目养神。

「诸位老大人,陛下召见,请进吧。」

有内侍从侧门走了出来,引着众人入殿,

「臣等拜见陛下。」

御座上,朱佑堂穿着淡青色团龙袍,头戴翼善冠,淡然摆手道:「平身吧。」

「今日召诸卿前来,是为了一桩政事,近段时间以来,朕重读了太祖实录,对其中南北榜案感触颇深。」

「历朝以来,南方文华鼎盛,北方战乱频繁,因此使得北方举子求学艰难,朝廷为体恤南北学子情况不同,故分卷试之。」

「后至仁宣时代,宣宗皇帝体恤四川,云贵等地险恶,士子较其他地方更为艰难,故特开中卷,专录贫苦艰险之地举子,此制沿用至今。」

「然朕览见朝中官员出身,各地仍不平衡,故而,朕欲在南北中卷基础上重新细分,以两京一十三省为准,各自划定科举员额,诸卿以为如何?」

正常来说,御前议事的时候,天子是不会这麽长篇大论的,一般只做最终的裁决。

其原因也很简单,天子作为决策者,他并不需要和其他人一样进行说服,只需要采纳某一方的意见即可。

但是凡事总有特例,就比如现在,天子说了这麽一大段话,既是在阐述自己要改革科举的原因和目的,同时,也是给了在场众人一阵无形的压力。

身为臣子,就要有臣子的自觉。

如果以为天子跟你解释原因,就觉得自已拥有了可以和天子平等论辩的资格的话,那怕是这官也做到头了。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子之所以说的这麽详细,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决心。

简单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这件事朕已经深思熟虑过了,不是一时兴起,所以你们打算反对的人,掂量着说话。

在场众人对于皇帝召见他们来的用意,自然是有所预料的,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竟然这麽开门见山,没有半点要遮掩的意思。

于是,一阵面面相之后,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了礼部尚书周洪谟。

毕竟,科举是礼部主管,这件事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第一个挑头的总该是他。

周洪谟自己也明百这一点,思索了片刻,他就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干系重大,应当群策群力,以求妥当,如今的南北中榜制度,虽不够精细,但毕竟施行多年,还算稳定,若要改制,如何兼顾公平,让天下士子不至生怨,是最应考虑之事,还需朝廷众大臣一同商议。」

这番回答,倒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驳了皇帝的面子,但是同时,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赞成或者反对,而是将话头交给了在场的一众大臣。

从这一点便可看出,这位周尚书,还是不愿意当这个出头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