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未来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一百一十九章 未来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第119章未来

自己派人下西洋?

在场众人的脸色有些怪异。

他们总算是明白了,为什麽天子一上来就摆出一副,今天咱们君臣是私下说话的架势。

敢情这节儿在这呢!

天子派人去经商,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身为皇帝,不专注于国事,却跑去关心商贾之事,往大了说,这叫不务正业,与民争利。

但如果抛掉言官口中那些假大空的话,真正论实际利益的话,其实也就那样,

官老爷们最关心的,永远优先是自己。

天子经商,而且还是派人去西洋商道经商,听着固然有些离谱,但是细细论起来,对于朝堂上的官员们来说,除了不合规矩之外,其实也没有什麽实质性的损害。

当然,按照往常的经验来说,天子能用的一般只有宦官,而宦官到了地方,嚣张跋扈,欺压百姓这种事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目前来说,只要皇帝不是想再次兴起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大工程,对于朝臣们来说,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这一世的朱佑堂,压根不想去立那个贤君的人设。

有他老爹成化帝各种压根不把朝廷规矩放在眼里的『珠玉在前」,朱佑模的这个想法,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别的不说,光是那两三千名传奉官,就不是派人下西洋做生意这种程度可以碰瓷儿的。

当然,该劝的还是要劝的。

「陛下,即便是不兴起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工程,派人下西洋商贸,也从无先例啊,何况,这消息若是传了出去,恐有人非议陛下贪利,还望陛下三思。」

刘吉再次开口,语气倒是带着几分苦口婆心的味道,但是,从他的神情当中便可看出,明显有几分敷衍的意思。

尹直和徐薄也跟着开口,对着朱佑堂劝了几句,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没有什麽坚持的意思。

说到底,这几人当中,哪怕是清流出身的徐薄,也不是那种迁腐只会守规矩的愣头青,他们身上披的那张皮虽然不一样,但是内里其实都差不多,无非是为了自己争取利益而已。

既然朱佑的举动,没有损害到他们的利益,那麽,他们自然也提不起劲儿来跟皇帝硬顶着来。

不过「海图之事,朝堂上恐多有误解,内阁应当担起责任,安抚朝议,不可让朝中因此而耽搁政事走在出宫的宫道上,几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脸上不约而同的泛起一丝苦笑。

说到底,这件事到了最后,还是落到了内阁的身上。

虽然不是最坏的结果,但是想到外朝的那帮言官们,众人还是有些苦笑。

哪怕皇帝要做的不是重开下西洋的工程,而只是组织船队出海商贸,可要是被那些言官们知道了,也到底是件麻烦事。

天子既然这麽说了,那这压力就到了他们身上。

「徐阁老,这次还是要劳烦你了。」

走到内阁门口,分开之前,刘吉还是笑眯眯的对着徐薄说了一句,让后者忍不住撇了撇嘴。

这老家伙,还真是上瘾了。

不过,他也必须承认,以现有内阁的格局,这还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徐薄作为清流出身,动用他的影响力安抚言官们,而刘吉和尹直这边,则是以奸臣的身份出现,用强硬手段压制言路。

这麽一打一拉之下,解决这种程度的舆论,倒是不成什麽问题。

打发走了内阁,朱佑橙也松了口气。

他很清楚,在下西洋这件事上,文臣们的警惕一向很高,虽然如果朱佑堂下了决心,真的想要推动的话,那麽也未必不能成功,但是—其实没有必要。

有后世的眼光在,朱佑堂很清楚,郑和下西洋的路子,其实是走偏来的,更或者说,其实真正偏的,是海禁的政策。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郑和下西洋虽然从经济上来说的确是赚的,但钱并不放在这麽一个庞大帝国的眼中,历代明朝皇帝追求的,其实还真的是那假大空的煊赫国威。

或者换个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了维护大明的朝贡体系,说白了,郑和带着舰队去西洋逛的那几圈,压根就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揍一顿觉得大明太远,所以蹦跌着不朝贡的小国。

这种做法,对于传统的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有用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

不然的话,也不会直到大明倾颓之时,还有那麽多的番邦小国前来进贡。

但朱佑不一样,他很清楚,这种朝贡体系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被一种更新型的国际关系给替代。

如果非要类比的话,这大概类似于由春秋到战国的跨越,在技术落后,鞭长莫及的时候,国与国之间底线要求是各自安好,即便是强大的一方,最多也只是要求弱小的一方臣服。

但是,当技术先进到一定程度,强大的一方有能力掌控更大的疆域的时候,这种对臣服的要求,就会进一步变成吞并。

到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我的和我打不过的。

所有的势力和国家会重新洗牌,要麽处于战争的潜伏和进行期,要麽就是所有的国家之间,进入基于实力相对平衡的平等国家关系的稳定期。

这种情况下,固守着所谓的朝贡体系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整个世界的玩法都已经变了。

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大明依旧会走历代王朝的老路,或灭于农民起义,或灭于外族入侵,终究是不断在这个循环当中难以逃脱。

虽然说,朱佑堂如今也没有能够彻底想清楚,祖宗的江山社稷和未来的大势所趋该如何平衡。

但是,至少有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固步自封绝不可取,闭关锁国更是取死之道。

不论以后的大明会走上什麽样的道路,和西洋诸国建立持久不断的联系,在时代的洪流当中跟上步伐,才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他并没有选择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平和的办法。

这既是为了平息朝中的舆论,为以后的放开海禁开一个小小的口子,同时,也意味着大明在和西洋诸国的交往办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