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一百零二章:好政策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一百零二章:好政策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其实对于尹直的这份章程,朱佑樘本身还是很认可的。

在现今的这个框架下,他能够折腾出这麽一套大计天下官员的方案,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

真要是按照这个方案实行下去,也的确能够对吏治有很好的治理。

但可惜,这个方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过分理想化了。

诚然,尹直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考虑到了很多,比如都察院,吏部和地方官员的多部门协同和相互监督,比如各部门职权细分的权责划定,希望以此来从制度层面尽量减少个人因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但是,他的方案中还是遗漏了最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对最终结果的处置权!

的确,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尽可能做到相互的制衡,以推进最后的调查结果保持真实。

但就像其他大臣说的那样,照这个查法,朝中的这些官员,能够符合标准的,恐怕只有十之一二。

都说水至清则无鱼,现如今早就不是明初的那个时候,就拿清廉这一项来说,除了还没出现的海瑞这样的人,官场当中多多少少,大家都会有那麽一些灰色的收入。

光这一条,就能够把一大船的人给打翻了,更不要提挪用职权,私相授受,乃至是相互提携这样的事了。

以朝廷的力量,查清楚永远不是最难的事,难的是查清之后要怎麽办。

李敏等人搬出的理由是法不责众,真要查出这麽多的人,朝廷到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若是不惩处,官员们就会有样学样,更加肆无忌惮,可要是惩处的话,那怕是真要把朝堂上给彻底清洗一遍。

罢黜这些人不难,但罢黜之后谁来干活呢?

就算是像尹直说的那样,能够找新人顶上,可且不说新人的经验能力问题,谁又能保证,新人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问题呢?

这种看法,在朱佑樘看来,其实是有些过分保守的。

官场上想要完全禁绝贪官污吏是不可能的,所以重点在于震慑,尹直的这种查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震慑。

如果真的能够实行下去的话,那麽此后哪怕是有敢伸手的官员,心中也要掂量掂量收敛几分。

至于说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什麽罢黜太多动静太大的问题,都是阵痛而已,可以想办法解决。

朱佑樘之所以否掉这个章程,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出在上层,说白了就是眼下在殿里坐着的这些人。

官场说白了就是关系网,哪怕不提这些阁部大臣们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单说是这个方案一旦实行,那麽其结果必然就是会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手段。

说白了,谁的身上都有些问题,那麽,哪些问题严重,哪些问题轻微,哪些人要如何黜落,各方之间必然会进行残酷的斗争。

如此一来,这份原本用于澄清吏治的方案,最后就会成为各方党争的工具。

这显然不是朱佑樘想看到的。

朱佑樘也不相信,以刘吉,尹直他们的眼光看不到这一点。

只能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

朝堂上的那些评价,有些时候倒也不能全然当做是偏见来对待。

那句话怎麽说来着,凡事都要辩证的予以看待。

刘吉等人当然有他们的好处,资历深能力强,懂得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也足够体贴。

但其代价就是,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优先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

就像此前的万安曾经试图打压科道保住权位一样,现如今刘吉想要将枪口对准吏治,根本原因其实也在于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方案当中,都察院虽然看似是占据主导的那一方,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干活最多的那个而已,最后的裁决权依旧掌握在吏部的手中。

刘吉这个内阁首辅加上吏部尚书李裕,两方联合足以让所有事情,都充分的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显然是朱佑樘不愿意看到的。

这份章程很好,但它想要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都察院,吏部,内阁中至少有两个以上,品行足够过关,行事绝对公允无私心的大臣来主持,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以朝中现如今的格局,王恕勉强够格,但是他的年纪太大了,撑不起这麽重的担子,而且,光靠他一个人也不行。

所以,哪怕他对于尹直的这份章程很欣赏,也只能暂时搁置了。

这个小小的插曲,让在场众臣的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更提起了几分慎重。

因为他们忽然意识到,这毕竟是御前议事。

不管天子刚刚是怎麽说的,可毕竟天子还就在一旁听着呢。

这意味着,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其实本质上不是要说服面前的这些人,而是要说服天子。

刚刚刘吉明显就是犯了这个错。

他觉得只要能够将在场的其他人给辩赢他就真的赢了,但谁曾想,在场众人虽然一时没能有合适的理由来反驳,可天子一开口就给否了。

君臣之间,毕竟有上下之别。

面对同级别的大臣,刘吉可以坚持己见,平等辩论,但是面对天子,他只能顺从。

因此一时之间,在场的众臣都有些沉默。

毕竟到了现在为止,天子只是否了整饬吏治的这个提案,但是天子具体心中倾向于哪个,他们却是半点不知,着实是有些无处着力。

于是,就在一片沉默当中,内阁徐溥目光微动,率先开口道。

「诸位,以我看来,朝廷诸事之重,还当以边防为主。」

「方才刘阁老说,自从延绥等处修建边墙以来,边境这些年没有什麽大的战事,这一点我是认可的,但是由此推得,朝廷边境并没有什麽威胁,恐怕不尽然。」

这种时候,不论是谁先开口,都显然是一次试探天子用意的好时机,所以,众人立刻就打起了精神。

户部的李敏李尚书,再次发挥了自己递话的功力,顺着往下问道。

「徐阁老此言何意?」

闻言,徐溥面色变得微微肃然,随后道。

「诸位当知,御边之策不可只着眼于现在,而应该顾及全局,提前准备,我大明与鞑靼之间对抗多年,屡屡措手不及,便是由于不能料敌之先。」

「故而我以为,制定边策不能只看当下,更不能只看我大明,更要同鞑靼的近况结合,近年以来,鞑靼的确未能对我大明有过多的威胁,但这只是过去几年,只有几年,怕是未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