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四十九章:内阁分歧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四十九章:内阁分歧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朱佑樘的这句问话,顿时让在场几人立刻收回了心神。

听这个话风,天子是对言路有放宽的意思?

心中思索了片刻,万安率先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诏旨既下,不宜擅改。」

「此前登极诏书之中,之所以不许言官风闻奏事,是因近年以来,科道官员多有不实之奏,并非有意针对科道。」

「若科道查有实迹,亦可指陈纠劾,并不妨碍言官举奏,故而,臣以为不必多加顾虑,待李文祥之事过后,朝议自平也。」

万安这番话,其实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

因为他万阁老,一贯就是这麽过来的。

虽然说,内阁当中,刘吉才是那个被弹劾最多的人,甚至有个诨号叫『刘棉花』,说他每逢弹劾,都置之不理,脸皮比棉花还厚。

但其实这件事细想就明白,其实不合常理。

因为实际要论能力和名声的话,万安明显都是更差的。

这一点,从如今万安在朝中面临的局面比刘吉恶劣的多,就能够看得出来。

那麽问题来了?

为什麽这个刘棉花的诨号,不是给万安的呢?

当然不是因为万安姓万……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万安虽然能力比不上刘吉,但是手段却要比刘吉狠辣,心也更狠。

刘吉之所以被称为刘棉花,恰恰证明,那些弹劾他的人都安然无恙,甚至还能够在一次上奏之后继续上奏。

说白了,刘吉对待这些人,最多只是置之不理而已。

可万安就不一样了,他是真的能把得罪自己的人往死里整的。

正因如此,万安一方面明白科道的力量,知道他们要是闹起来,肯定会出大事。

但同时,他又瞧不起这些所谓的清流,觉得这帮人不过是色厉内荏而已。

真要是那麽铁骨铮铮,早在成化朝的时候,怎麽不敢闹起来,非要等到现在?

因此,对于万安来说,对付这些科道,就是得出重拳,打的他们害怕,自然就没人敢说话了。

这一点,从最初登极诏书上的不许风闻言事,到如今主张严惩李文祥,其实都是可见一斑的。

不过,他的这番道理,朱佑樘显然是不怎麽满意的。

原因也很简单,万安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压制科道,壅塞言路,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这些言官们弹劾他的罪名,也并非是无理取闹。

这种做法固然对万安是最有利的,但是对于朝堂来说,恐怕就不一定了……

「刘阁老,尹阁老,你们觉得呢?」

朱佑樘虽是问的两个人,但是,目光却放在了刘吉的身上。

他没记错的话,这位刘阁老,最后可是还应承了徐溥,说要尽力说情呢。

就是不知道,只是敷衍的场面话,还是……

「陛下,臣以为风闻奏事乃是多年惯例,如今骤然禁之,科道言官因此不满,也是情有可原。」

「李文祥之事,也不过只是科道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陛下将其革除功名,固然能够震慑百官,但也难免,让有些不明陛下苦心之人有所非议。」

他这番话说完,倒是让朱佑樘挑了挑眉。

看来这刘吉,还真打算履行『承诺』了。

不过,他的这番态度,显然引起了万安的不满。

「刘阁老此言何意,李文祥如何处置,陛下已有诏旨,难道说,要让陛下朝令夕改吗?」

面对着万安的质问,刘吉倒是不慌不忙,道。

「并非朝令夕改,而是审慎处置,此事并非只牵扯李文祥一人,而是和朝廷言路息息相关。」

「今日左顺门外,李文祥的那些辩驳之言,虽多有狡辩,但有一言并未说错,朝廷的确应当优容言路。」

「六科十三道,乃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不可不虑,臣以为,可命李文祥上奏自陈,若其过能悔罪,可留其功名,贬黜出京,做一县丞,以作惩戒。」

他这番话越说,一旁的万安脸色越难看,刘吉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话风稍微委婉了几分,却仍是继续道。

「至于禁风闻奏事,臣赞同万阁老方才所言,登极诏书既已有命,不可朝令夕改,失信于天下,但可稍加变通,改为不可以风闻劾奏大臣,但仍许搜集风闻,移送有司核实查办即可。」

不得不说,刘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从他现在条理清晰的说出这番话就能看出,对于这两件事,他应该是早有腹案了。

但是,此前他却没说,而是硬生生的憋到了现在才提出来。

李文祥的处置暂且不提,单说这关于风闻言事的看法,就让朱佑樘对他的评价高了不少。

抛开政治立场,单纯从客观角度来说,风闻言事这种制度,本身的确是有弊端的。

从制度的出发点而言,这是为了鼓励言官们积极谏奏,行使监察百官的职责,辅佐皇帝识人用人。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当中,这种过高的自由度,就导致了言官们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器。

因为不用核实,只需要有传闻即可上奏,可以很轻易的将任何一个朝廷重臣拖入舆论的漩涡当中。

又因为哪怕是错了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使得言官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介入各种争斗当中。

在朱佑樘看来,风闻言事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它完美运行的前提条件是,言官们都是毫无私心,也不会因个人好恶滥用权力的人。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只要是人就会有立场,就会有利益牵绊,所以风闻奏事,渐渐就变成了清流捧高踩低的有力武器,同时,在某些时候,也成了掣肘皇权的一股力量。

而刘吉这个搜集风闻,移送有司的办法,其实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如果言官只是将风闻作为一种调查渠道,配合上后续的正规查证手续的话,那麽就能很好的发挥它的监察作用。

虽然还是有可能被人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是剥掉了弹劾的外衣之后,其影响力,必然会大大下降。

刘吉说完之后,目光看向了旁边的尹直,后者顿时会意,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刘阁老所言甚是,如今风闻奏事者,多以此攻讦大臣,故而不得不下诏止之,但言官毕竟并非亲民官,若苛求其必有实证方可上奏,则必使言路壅塞。」

「故而,使言官定期搜集风闻上奏,但有司未有查实之前,不得以风闻劾奏,既可通常言路,亦可止攻讦之风,实乃两全其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