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奋斗! > 第118章 皇上,廷议炸了 又是一个日万

崇祯的奋斗! 第118章 皇上,廷议炸了 又是一个日万

簡繁轉換
作者:大罗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1 16:24:22 来源:源1

次日,紫禁城东阁。窗外的日头已经有些晒人了,殿内却还残留着一丝凉意。

官员们分班次站定,将殿内挤得满满当当。

上首坐着的是首辅黄立极,下首是工部尚书李从心、刑部尚书薛贞、兵部尚书王在晋、户...

崇祯十二年正月,京师雪未化,风如刀割。乾清宫内炭火熊熊,却压不住殿中凝重气氛。王承恩捧着一叠急报立于阶下,面色铁青;骆九跪伏在地,额上冷汗涔涔。崇祯端坐龙椅,手握朱笔不动,目光死死盯住案上那封来自辽东的密信??纸面已被鲜血浸染一角。

“赵文远……阵亡了?”他声音极轻,仿佛怕惊醒一场噩梦。

骆九颤声道:“是……昨夜子时,东厂细作自锦州脱身归来,亲见其尸首悬于城门三日,清军以铁钩穿肩,曝于风雪之中。临终前犹执剑不倒,口中高呼‘大明万胜’!守城将士三百七十二人,尽数战殁。”

殿内死寂。檐角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乱响,像无数冤魂在哭诉。

崇祯缓缓闭眼,喉头滚动,良久才道:“取朕的黑袍来。”

王承恩一怔:“陛下?”

“朕要为赵文远服丧一日。”他说得平静,“传旨天下:追赠骠骑将军,谥‘忠烈’,赐葬八宝山,子孙世袭百户。另拨白银千两抚恤遗属,并命工部在其故里浙江义乌立碑建祠,永享香火。”

话音落下,他又睁开眼,目光已转为寒铁:“清军既敢辱我忠臣,朕便教他们知道,什么叫血债血偿。”

次日清晨,圣旨连发六道:

其一,命秦良翰提督九边军务,统率宣府、大同、延绥三镇兵马共八万人,即刻出塞反攻,目标直指沈阳以西之赫图阿拉??努尔哈赤起兵之地;

其二,命徐光启督造“镇海级”战舰提速完工,原定十艘增至十五艘,限期三个月内下水五艘,余者半年内全部建成;

其三,征调讲习所毕业生五百人编入军中,担任“战术参议官”,负责火器调度、地形测绘与后勤统筹;

其四,开放太仆寺马厩,全国征马一万匹,凡献马者每匹赏银十两,优先供给北伐骑兵;

其五,下令“御史巡察司”全面彻查九边粮道贪腐案,凡克扣军饷、虚报损耗者,不论品级,就地正法;

其六,宣布全国进入“总动员状态”:男子年满十六皆可应募从军,女子可入军工坊织布制衣、炼硝造药,老弱则组织修路运粮。每户若有一人从军,免税三年;二人以上,赐田十亩。

诏书传出,举国震动。河南、山东百姓扶老携幼奔赴兵站,河北妇人自发组成“红巾队”,日夜赶制战袍箭袋。江南富商联名捐银百万两,愿助“复辽大业”。就连昔日讥讽新政的老儒们,也有不少人送子投军,临行只说一句:“去吧,莫堕祖宗威名。”

二月初七,秦良翰率大军出喜峰口。时值春寒料峭,积雪盈尺,但士气高昂。队伍前列高举赵文远灵位,由其亲兵背负前行,沿途百姓焚香跪拜,哭声震野。周允文亲至军前宣读《讨逆誓词》,并当众斩杀两名克扣军粮的千总,血洒旌旗。

与此同时,沈明远奉命巡视山西至宣府一线粮道。他带三十名巡察吏微服而行,昼宿破庙,夜行荒径,半月间查获大小贪官四十七人,其中竟有户部郎中私通敌谍,将明军布防图售予清廷细作,换取黄金二百两。沈明远当即下令将其绑赴军营辕门前,当众剖心祭旗。

消息传回京师,崇祯默然良久,提笔批曰:“此心不赤,焉能护国?今后凡叛国者,皆以此例处之。”

三月中旬,第一批讲习所出身的“战术参议官”抵达前线。这些青年多出身寒门,熟读《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精通算术地理,且无世家牵绊,敢言敢为。他们在军中推行“分段指挥制”,将传统千人队拆分为百人小组,各配火铳、轻炮与信号旗,实现灵活协同作战。更设计出“雪地伏击阵型”:利用夜间低温使火药不易受潮,在雪坡设伏,待敌骑兵冲至半山腰时突然点燃引信,滚石雷火齐发,一举歼敌。

四月初五夜,秦良翰亲率精锐突袭赫图阿拉外围屯堡。是夜大雪纷飞,清军毫无防备。明军以火把蘸油点燃雪墙,制造幻影迷惑哨兵,随后分三路包抄,用改良定国炮轰塌城墙。战斗仅持续两个时辰,攻克敌寨七座,缴获粮草三万石、战马五千匹,并生擒皇太极堂弟巴布泰。

捷报传来当日,崇祯未饮庆功酒,反而召见讲习所全体师生于文华殿。他对台下数百青年朗声道:“你们读的不是圣贤书,而是救国策!你们写的不是文章,而是刀枪!今日之战果,半出于前线将士浴血,半出于尔等纸上筹谋!”

他转身命人取出一幅巨图??乃全国疆域详图,上标红点数十,皆为未来军屯城选址。“十年之内,我要让这每一处红点都变成新城!让每一个边民都能安心耕种、读书、婚嫁!而你们,就是这座新天下的基石!”

群情激奋,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愿为大明开太平!”

五月十八,第五艘“镇海级”战舰“定辽号”正式下水。徐光启亲乘试航,自天津出发,仅用两日便抵旅顺废港。他登岸勘察旧战场,见断壁残垣间仍有焦骨散落,不禁泪下。归途中遇风暴,船体剧烈颠簸,随行工匠皆面无人色,唯徐光启立于船头,手持罗盘测算风速洋流,口中喃喃记录数据。

返京后,他立即上疏建议:“渤海航线须设灯塔三十六座,分布于庙岛、长山列岛及辽东半岛南端。每塔配备双层玻璃罩风灯,由讲习所毕业生轮值管理,并附气象观测簿,每日上报天气变化。”崇祯准奏,并特批经费十万两,称“此非仅为军用,更为千秋航运之基”。

六月初九,朝鲜国王遣使来朝,献上清军在鸭绿江流域布防图,并允诺派水师五千协同作战。崇祯厚加赏赐,赐朝鲜王“忠义藩屏”金匾一面,又命礼部拟定《中朝联防章程》,规定两国边境互派巡查使、共享情报、联合剿匪,战时兵力统一调度。

然而就在局势渐趋明朗之际,一道惊人消息自陕西传来??李慕白现身西安!

据报,此人化名“白云子”,勾结当地白莲教残余,在终南山设坛讲经,宣称“天命转移,紫气东来”,蛊惑饥民万余人围攻县衙,烧毁新政学堂,杀害讲习所派出的民政协理员三人,其中一人竟是女学生林婉儿,年仅十九,被害前仍高喊“我是朝廷派来的老师,请乡亲们相信我”!

崇祯闻讯拍案而起:“朕容忍你逃,是想让你亲眼看着自己的谎言崩塌!如今你竟敢再兴妖祸,毒害百姓,真是自寻死路!”

他当即下令:命骆九亲率东厂缇骑三百,携画像nationwide通缉;调沈明远率御史巡察司精干五十人赶赴陕西,会同三法司会审此案;同时启用“科学讲堂”巡回宣讲团,前往关中各县公开实验揭穿邪术。

七月十二,沈明远抵达长安。他并未直接进山剿匪,而是先在城南广场搭台设坛,举行“破妄大会”。台上陈列各种所谓“神迹”道具:自动敲鼓的木傀儡、冒烟喷火的铁箱、能“腾空飞行”的竹架风筝。他请曾参与制造的工匠当场演示机关原理,并邀请百姓亲手拆解验证。

“诸位请看,”沈明远举起一只铜鸟翅膀,“这所谓的‘仙禽传旨’,不过是用松脂润滑关节,借风力转动齿轮罢了。它不会飞,也不会说话,只会被人操纵骗钱害命!”

台下哗然。一名老农抢上前抚摸残骸,痛哭道:“我家闺女就是因为听了这个‘神仙’的话,把救命粮都献出去了……饿死了啊!”

当晚,宣讲团深入乡村,播放幻灯片讲解血液循环、地球绕日等常识。许多村民第一次看到人体骨骼图,惊骇之余亦觉新奇。有个孩子指着画面问母亲:“娘,原来我们肚子里真有这么多管子?那先生说的‘魂魄离体’是不是假的?”母亲愣住,继而点头:“怕是……哄人的。”

舆论迅速转向。短短十日,已有两千余人主动退出白莲教,交出符咒经书。更有信徒反戈一击,向巡察司举报李慕白藏身之所。

八月初一凌晨,骆九率缇骑突袭终南山玄阳观。经过激烈搏斗,击毙护教死士二十三人,活捉李慕白。此人被捕时仍在念咒施法,声称“雷神将降,诛灭尔等逆贼”,却被骆九一脚踹倒,冷笑:“你的雷神不来,倒是陛下的诏狱等你多年了。”

押解回京途中,李慕白一度绝食求死,但骆九命人强行灌粥,每日宣读各地揭穿邪术的奏报给他听。当他听说自己一手打造的“飞天铜鸟”已在开封被孩童当作玩具拆解玩耍时,终于崩溃,嚎啕大哭:“我本只想赚些银子……谁想到他们会当成真神供奉啊!”

九月初九重阳节,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李慕白被绑赴刑场,身后高悬横幅:“伪神惑众,残害忠良,罪无可赦!”沈明远代表御史巡察司宣读判决书后,崇祯特旨免其凌迟,改为斩首示众,头颅悬挂正阳门三日,以儆效尤。

行刑那一刻,天空忽降细雨。有人看见李慕白最后抬头望了一眼皇宫方向,嘴唇微动,似在低语,却无人听清。

与此同时,北方战线再传佳音。秦良翰采纳讲习所参议官建议,采用“步步为营、屯田推进”策略,在辽河以西连建五座棱堡,每堡驻军两千,垦田三千亩,形成纵深防御体系。清军数次反扑均告失败,伤亡逾万。皇太极被迫撤回沈阳,遣使求和。

崇祯拒不见使,只回一句话:“除非归还辽东全境,交出历年掳掠人口,否则,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冬十月,第一批移民抵达新建军屯城“定辽城”。五百户家庭来自河南、山东灾民,每人领到种子、农具与三月口粮。城中已建成学堂、医馆、铁匠铺与粮仓,墙上刷着大字标语:“此地非苦寒边陲,乃吾辈新生家园。”

一位老农蹲在自家屋前丈量分得的八亩地,老泪纵横:“我一辈子给地主种田,挨打受骂。如今……竟是我自己做主的地了?”旁边孙子递上一本《初级算术课本》,笑着说:“爷爷,老师说明年教你认字呢!”

而在京师,讲习所迎来了第三届毕业典礼。这一届共有男女学员一千二百人,其中女性占四成。崇祯亲临现场,为每一位合格者颁发“国士凭信”,并宣布:“自明年始,所有州县长官选拔,必须经过讲习所政绩考核与百姓评议双重评定。无讲习所出身者,不得任实职!”

礼毕,他独自登上钟楼,俯瞰整座京城。夜色中,万家灯火如星河铺地,学堂、驿站、工坊依旧亮着灯光。远处传来孩童诵读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有大德而为民……”

王承恩悄然走近:“陛下,该回宫了。”

崇祯摇头:“再等等。你看那边,那家新开的印刷坊还在赶印《农政全书》副本,准备送往辽东。还有那个挑灯夜读的年轻人,是他写了《火器改良十策》,被徐大人采纳了。这些人,不再只是顺民,而是共建江山的人。”

他轻叹一声:“朕以前总想着如何驾驭群臣,如何压制权宦,如何打败敌人。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根基,不在紫禁城,而在千万普通人手中握着的锄头、笔杆和火铳。”

雪花静静飘落,落在讲习所门前的石狮上,落在刚刚竖起的“御史巡察司”牌匾上,也落在城外十里长亭里一对年轻夫妻相拥告别的情景中??丈夫要去辽东戍边,妻子将一包家乡土放进他行囊,哽咽道:“回来时,咱们的孩子就能叫爹了。”

崇祯望着这一切,久久不语。

他知道,这场奋斗还远未结束。清廷仍在北方虎视眈眈,官僚积弊尚未根除,民生艰难依旧遍布四方。但他也清楚,有些东西已经变了。

民心醒了,眼睛亮了,脚步动了。

而这,比任何一座城池的收复,都更接近胜利的本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