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奋斗! > 第157章 万岁爷给的实在太多了! 第五

崇祯的奋斗! 第157章 万岁爷给的实在太多了! 第五

簡繁轉換
作者:大罗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3:05 来源:源1

腊月的风,像刀子似的,刮过米脂县那处破败驿站的黄土墙。

驿站旁边,有个快塌了的酒肆。

里头,牛金星裹了裹身上的棉袍,看着对面两个愁眉苦脸的驿卒。

这二人是一对叔侄。年轻的是叔父李鸿基...

元宵节后的第七日,京师春雪初霁。乾清宫前积雪未消,琉璃瓦上泛着冷冽的光。崇祯坐在暖阁内,手中捧着一卷《资治通鉴》,却久久未能翻页。王承恩轻步走入,低声禀报:“陛下,郑森已在偏殿候了半个时辰。”皇帝缓缓合上书册,目光落在案头那方刻有“敬天法祖”四字的玉玺上,良久才道:“请他进来。”

郑森踏雪而至,靴底沾着湿泥,在殿门口停步,自行脱去鞋履,赤足入内??这是他少年时在文华殿伴读养成的习惯,表示对君主最深的敬意。崇祯见状,眼眶微颤,命人赐座。“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拘礼。”他说。

“礼不可废。”郑森低声道,“今日所议之事,关乎社稷根本,臣不敢以功高自居。”

崇祯点头,挥手屏退左右,只留王承恩守门。窗外风声簌簌,殿内炭火噼啪作响。皇帝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折,递予郑森:“昨夜军情司急报,蒙古察哈尔部已集结三万骑兵于宣府关外,声称要‘迎回先帝血脉’。更令人忧心的是……科尔沁与喀尔喀亦有异动,似受沙俄使者挑唆。”

郑森接过密报细阅,眉头渐锁。他知道,北方草原的动荡并非偶然。自新政推行以来,朝廷削减边镇空饷、整顿军屯、裁撤冗兵,触动了多少旧将利益?而曹化淳虽伏诛,其残党仍藏匿塞外,借蒙古各部之手反扑,实为必然。

“陛下打算如何应对?”他问。

“朕想听你的意思。”崇祯盯着他,“若调神机营北上,恐京防空虚;若遣和使安抚,又怕助长其势。”

郑森沉吟片刻,忽而起身走到墙边,取下悬挂的地图展开于案上。他手指划过长城沿线,最终停在张家口与多伦诺尔之间。“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对付新敌人。”他说,“过去百年,大明靠赏赐笼络蒙古,靠互市换取和平。可如今草原旱灾频发,牛羊凋敝,单靠几车粮食、几匹绸缎,已不足以维系盟约。”

“你的意思是……开战?”

“不,是重建秩序。”郑森声音坚定,“臣建议设立‘北疆经略府’,统辖宣大、蓟辽诸镇,整合边军、移民、商队与驿站系统,实行军政合一治理。同时开放边境自由贸易区,允许蒙民以牲畜、皮毛兑换铁器、茶叶、药材,并由国家出资修建水渠、牧场与医馆,让他们的生存不再依赖劫掠。”

崇祯怔住:“这岂非等于承认蒙古自治?”

“不是自治,而是共治。”郑森解释,“我们将派遣汉蒙双语官吏,设立联合议事厅,凡重大决策须双方协商。税收归地方支配七成,用于民生建设,三成上缴中央。此举既能削弱部落酋长独断之权,又能赢得普通牧民之心。长远看,比十万大军驻防更为稳固。”

皇帝沉默良久,忽然苦笑:“你说的这些,可曾写入《宪政筹备诏》?”

“尚未。”郑森坦然道,“因涉及民族政策,需待国民咨政大会讨论通过。但局势紧迫,臣恳请陛下准予先行试点。”

崇祯凝视着他,仿佛在审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臣子。终于,他提笔批红:“准奏。惟有一条??不得擅自割地,不得私许主权。”

“臣誓死遵守。”郑森叩首。

三日后,北疆经略府正式挂牌,驻地设于张家口。首任经略使由原宣府总兵马世龙出任,副使则由归顺的察哈尔贵族额哲亲王担任。与此同时,第一批五百户山东移民携农具、种子、蒸汽水泵启程北上,随行还有三十名医学院学生与十位水利专家。他们在长城之外扎下第一座“垦殖新城”,命名为“兴武堡”。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江南士绅指责此举“耗费国帑,养寇为患”;翰林院更有御史上疏称“夷夏之防,古今大义”,请求罢免郑森职务。然而民间反应截然不同。北方百姓感念朝廷终于重视边地疾苦,纷纷自发捐粮助工;连蒙古各部也有小股部落悄然南迁,请求纳入经略府管辖。

与此同时,南方局势持续回暖。四川布政使被押解进京后,公开认罪并揭露幕后黑手??竟是早已“病逝”的前内阁次辅周延儒!此人三年前假死遁逃,潜伏江浙一带,暗中联络反新势力,企图复辟旧制。锦衣卫顺藤摸瓜,一举捣毁其地下据点十七处,缴获伪造印信、密信往来数百封。

四月初八,清明刚过,郑森亲自主持了一场特殊的“思想清算会”。地点不在刑场,而在newly建成的北京公共讲堂。受邀者包括六部官员、翰林学士、地方代表及外国使节。会上,他命人将周延儒团伙的罪证一一陈列,并播放一段录音??那是通过最新研制的蜡筒留声机录制的密谋对话,清晰可辨。

“你们听听,”郑森站在台上,声音如铁,“这些人嘴里说着‘祖宗成法不可变’,背地里却勾结倭寇、贿赂太监、煽动叛乱。他们真的在乎大明吗?还是只想保住自己的权位?”

全场寂静。

接着,他展示新政三年来的成果:全国粮食产量增长四成,铁路试验线成功通车,泉州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吨,海军舰队巡航范围延伸至马六甲海峡。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配合幻灯投影清晰呈现。英国使节伍德惊叹:“这已不是东方帝国,而是现代国家。”

会议结束当晚,黄宗羲连夜写下《论变法之道》,提出“制度优于道德,实效重于空谈”的主张;顾炎武则撰文呼吁:“今日之中国,当以技术立国,以工商强国,以教育兴国。”两篇文章刊载于《京报》,引发全国热议。

五月十五,首届“国民咨政大会”预备会议召开。来自各省的二百四十名代表齐聚太和殿西厢房,就未来议会选举方式、财政分配机制、司法独立原则展开激烈辩论。争议最大的议题是“科举是否应废除”。保守派坚持“诗书传家乃立国之本”,改革派则主张“科学实用方为救亡之路”。

争论持续五日未果。第六日清晨,郑森突然宣布休会,带领全体代表前往天津参观新式兵工厂。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一台全自动机床在一小时内切削出三百支枪管;一座高炉昼夜不停炼钢,年产可达万吨;一群女工熟练操作电报机,将生产指令瞬间传至千里之外。

返程途中,一位老翰林望着窗外飞驰的蒸汽列车,喃喃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六月初一,预备会议达成共识:自明年起,逐步缩减科举名额,增设“实业科”“工程科”“外交科”等新型考试科目;现有官员每三年必须接受一次现代知识考核,不合格者降职或退休。同时决定,一年后举行全国普选,产生第一届国民议会。

正当国内改革稳步推进之际,海外风云再起。六月十八,广州急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突袭澳门外海,炮击中方巡逻艇,造成两名水兵阵亡。葡方紧急求援,称荷军意图强行接管澳门殖民地。

郑森闻讯勃然变色。他知道,这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首次正面挑战。若退让一步,多年经营的海权体系将毁于一旦。

他立即下令:旅顺船坞尚未完工的“镇远级”铁甲舰提前下水,由邓子龙率领主力舰队南下增援;同时电令驻新加坡分舰队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荷兰补给线。此外,他亲自起草《对荷严正声明》,通过各国使馆向欧洲发布:

“澳门为中国领土,不容侵犯。此次袭击,乃战争行为。若荷兰拒不道歉、赔偿损失、惩办肇事将领,大明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主权完整。”

此声明一出,全球哗然。英法等国纷纷表示关切,俄国沙皇甚至秘密致函崇祯,愿提供情报支持以牵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亦陷入分裂,议会主战派与商贸集团激烈争吵??后者担心与中国全面开战会导致东亚贸易崩溃。

七月十二,荷兰驻华公使被迫登门道歉,并同意支付二十万银元赔款,撤回所有军事人员。郑森并未接受其条件,而是提出三项要求:第一,荷兰必须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第二,开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为自由港,允许华人经商定居;第三,派遣五十名海军学员赴旅顺船坞接受培训。

经过两周谈判,荷兰最终全部接受。这场危机不仅没有削弱中国的地位,反而使其国际威望空前提升。日本幕府主动遣使来华,请求签订通商条约;暹罗国王更是派出王子作为质子常驻北京,表达臣服之意。

秋分时节,第一条铁路干线??北京至天津段正式通车。全长一百二十里,铺设标准轨距,采用国产蒸汽机车牵引。通车典礼当日,崇祯亲临剪彩。当他乘坐首班列车抵达天津站时,沿途百姓夹道欢呼,声震云霄。

“朕活了三十有九,从未想过世间竟有如此神物!”下车时,皇帝激动得几乎落泪。

郑森微笑道:“这只是开始。五年之内,我们将建成贯通南北的东西两大动脉;十年之后,高铁将直达拉萨与伊犁。”

与此同时,极地探险队传来捷报:由林则徐之侄林启明率领的“北极号”蒸汽帆船成功穿越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沿岸建立临时观测站,并绘制出完整北极航道图。更惊人的是,他们在冰层下发现了大量黑色液体??经初步分析,极可能是石油。

消息传回国内,宋应星立即组织地质勘探队准备远征。徐光启则提议:“此物若能提炼为燃料,或将彻底改变战争形态与交通方式。”郑森当即批复:“不惜代价开发,列为国家最高机密项目。”

冬至前后,第一批留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从荷兰莱顿大学归来。带队的是年仅二十六岁的严复,他不仅精通物理化学,还系统学习了西方政治制度与经济学理论。回国后,他在国家发展署开设“西学讲习所”,每周授课三次,吸引了大批青年官员前来听讲。

某夜课毕,一名年轻进士忍不住提问:“大人,我们学这么多西洋东西,会不会丢了中华根本?”

严复沉思片刻,答道:“何谓根本?仁义礼智信是根本,但舟车弓矢亦是根本。古人造指南车,今人造火车,形式不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人走得更远。我们学西方,不是为了变成他们,而是为了让中华重新走在世界前列。”

这话很快传到郑森耳中,他欣慰地笑了:“后继有人矣。”

除夕夜,北京再次张灯结彩。今年的焰火格外绚烂,据说加入了德国技师提供的新型火药配方。乾清宫设宴,百官齐聚。崇祯举起酒杯,朗声道:“三年前,朕病卧床榻,以为江山将倾。今日回首,方知否极泰来。此功此德,首推郑卿!”

满堂喝彩中,郑森起身还礼:“陛下明察乾坤,勇于革新,才是天下苍生之福。臣不过奉命行事,岂敢居功?”

宴至中途,忽有侍卫飞奔入殿,呈上一封加急军情:西藏**喇嘛遣使入贡,请求册封,并愿派五百喇嘛赴京学习新政;另据探报,沙俄西伯利亚总督已派特使东来,欲商谈边界与通商事宜。

崇祯闻言大喜:“天佑我大明!内外咸服,四海升平!”

唯有郑森神色凝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一个崛起的大国,注定无法长久置身于世界纷争之外。俄国野心勃勃,日本虎视眈眈,英法正在非洲争夺殖民地,未来必将在亚洲再度碰撞。而中国,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棋局中的主角。

散席后,他独自登上景山。寒风凛冽,星空如洗。远处,旅顺船坞灯火通明,新的“镇远二号”正在装配最后一块装甲板;南方,昆明湖畔的国立科学院大楼拔地而起,灯光彻夜不熄;西部,一条通往拉萨的电报线路即将贯通,届时圣旨一日可达雪域高原。

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轻声说道:“老师,您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可如今这锅汤,已经沸腾了。”

远方传来汽笛长鸣,像是回应他的低语。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将是一个全新的日子。而他,将继续掌舵前行,直至海晏河清,盛世重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