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异界之恋,犟种雄主和他的 > 第六章 惺惺相惜

异界之恋,犟种雄主和他的 第六章 惺惺相惜

簡繁轉換
作者:历史小说作家静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9 16:15:44 来源:源1

第六章惺惺相惜(第1/2页)

这天卯时,李治如往常那样卯时正便起了床。在长秋殿的一众婢女,宦官相辅相成的服侍下,穿上了件爀黄色的,用金丝线刺绣的五爪金盘龙圆领箭袖袍子,系了鹿皮躞蹀玉带。他从杏儿手里取过黑色绸缎软脚幞头,对镜子裹在了头上,在后脑系好了两根垂下的软脚。

一人多高的双鹤展翅底座的古铜色镜面中,清晰地映出他挺拔如松高大似山的身影和俊朗英气的面容。李治满意地点了点头,透过镜子,他似有似无地给伺候在侧的贴身婢女杏儿递了个眼色。

杏儿双手交叠置于胸口下,双腿略微弯曲敛衽道了声:“诺”,

转身移动莲步,从殿内的剑架上,取下一柄样子普通,却十分名贵的佩剑,双手捧着来到李治面前跪拜下来,将长剑高高举过头顶。

这柄剑是李治日常习武,温习剑术强身健体的必备之物。

李治伸手接过佩剑,龙行虎步地往殿外走去…

忽听得“哎呦”一地声儿凄惨的喊叫,长秋殿的一众婢女,宦官集体像是白天见了鬼般,顾不得体统“啊呀”地叫了出来。随之便听得站在李治身后的陈延年不阴不阳的责骂声儿:“猴崽子眼睛长屁股上了吗,竟敢冲撞到陛下的身上,不要命了!”

那被撞倒的小宦官一听这话,吓得小脸儿惨白,胸腔里的那颗心咕咚咕咚地,好似战鼓般敲击着他单薄的胸腔,大有冲破他的身体,跳将出来之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虽说,李治的身子骨比他精壮多了,但毕竟也是血肉之躯,被他这猛冲直撞,胸口还是微微有些酸疼的。他微微蹙了下,英挺入鬓的剑眉,没好气地横了那小宦官一眼,语速轻快地说道:“还不快滚起来!何等十万火急的事,非得你这般莽撞猴急!”

那小宦官听了这话,才似是魂归附体一般回转过身,连滚带爬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声音颤抖地自责道:“陛下息怒,小臣该死…”

“行了,有事起来再说!”李治沉声说道。

小黄门应了诺,站起身弓着腰将一枚黑色的小信筒从右边袖管里掏出,毕恭毕敬的双手捧着奉给李治:“陛下,章台宫那边送来的信。”

李治挑起剑眉,音线上扬地“哦”了声儿,若有所思地拿过信筒,拧开小黑盖子,将一卷儿褐黄色的绢帛从信筒里倒了出来,展开看。

始皇嬴政的亲笔信函,邀请他前去章台宫散心。另外,他还有件极重要,极稀奇古怪的事情要与李治分享。

嬴政的这番心意,李治自是感动不已。他扬唇浅笑了下,想这般惺惺相惜到底是至诚之友,亦不枉朕与他相交一场!去吧!

烦闷也不能老一个人憋着。随即,他吩咐了声儿:“备马!”

杏儿和陈延年皆屈膝以礼,言了声儿“诺”,便各尽其责了。

须臾,陈延年将一匹黑色的骏马牵到了殿外,恭敬地将马鞭献给李治:“陛下…”李治瞬了一眼眼前的黑马,满意地颌首“嗯”了声儿,走去单手拽住马缰,一个飞身利落地跃上了马背。

他调转头,扬鞭飞驰而去…

章台宫这边儿,嬴政令人备下了丰盛的酒席,翘首以盼地等待着李治的到来。直到晌午之时,才有身穿黑色曲裾的寺人走进灵光殿,向嬴政禀报道:“陛下,大唐高宗陛下应邀前来会见!”

或许是母亲给予的阴影太深,亦或许是其他难以示人的缘故,嬴政在位三十七年,妃嫔无数,儿女众多,却始终不曾册立过王后或者是皇后,这样正式的妻子。是以,宫里的大小事,国家的大小事都由他一人管辖。寺人过来禀报时,他正在暖风殿指挥一干侍女和寺人,准备招待李治的酒宴,听罢,嬴政嘴角一扬,勾勒出一抹浅笑,棱角分明的脸上露出兄长的宠溺表情:“哦,他的坐骑倒是跑的挺快的!”

言毕,便吩咐那寺人说:“你先在这里看着,朕亲自去接他!”

二十年前,还是刘彻,将初来乍到的李治带到章台宫,与嬴政介绍认识的。缘分这东西,又在李治和嬴政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更因,嬴政发现,李治和他在某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父亲的功臣拥护上位的,六年,用了六年的时间积蓄力量夺回了大权!

嬴政还从李治口中得知,他之所以始终都不曾得到六国百姓认同,之所以每次做一件,他认为利国利民之举,最后却都变成加重百姓负担的原因。李治分析得有有理有据,也分析到了他的心里!

从此后,李治就成了他除了刘彻外,和他关系最为亲密的好朋友了。三人经常私下聚会打猎,谈论彼此的政绩,总结施政的得失。

走到章台宫灵心门外时,便见李治已跃下了马背。一看他这身轻便的箭袖圆领袍,皂头靴,秦始皇便知,他必定是要与自己狩猎的。

嬴政快步迎上。

两人交叠双手,深深向对方充满敬意,欣赏得行了个九十度的揖礼。嬴政欣慰地笑道:“听子通说,你近日好多了,真为你感到高兴!”

前日,刘彻因奉了玉帝的旨意,欲前往雄主镇监督各处宫室建造

前去大明宫向他道别时,顺便就武姮之事劝了他许多话,陪同他狩猎聊天,赞颂他往日文治武功加以宽慰。

是以,今日赴宴,李治心情颇佳,似是完全不再为“史册”的诬陷和武姮的背叛影响了般,俊朗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随之,话,也说得轻快舒朗起来:“当然,有你和子通这样棠棣般的兄弟,又是宽慰又是嘉鱼之宴,我若是还那般自暴自弃,为不值得之人糟践自己,岂不是对不起政兄和子通的一番好意?”

嬴政听他这么说,便知他是在反过来宽慰自己,心里不禁叹息。

李治转身,从陈延年手中取过一卷轴书,递到嬴政手里笑道:“你上回不是说,想要我给你誊抄一份家兄所著的括地志吗?这是我连夜抄出来的。看看,可否抵过这次邀请的情谊?”

一番笑语戏谑,嬴政心情大好。遂亦笑夸赞道:“你的字,那还用说?在此居住的帝王中,你要是算第二,便无人敢称第一了!要括地志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想得一副你的墨宝!”

李治笑了起来。他当然知晓,嬴政当初要他抄写括地志的目的。心里是感激的,是以,在誊抄括地志时用了他擅长的飞白书。

嬴政迫不及待得打开卷轴,欣赏着李治龙飞凤舞的飞白草书,一双虎虎生威的眼眸中,溢出了极为欢喜,赞赏的光芒。就像他说的,他在乎的,是得到李治的墨宝!口中说了三个“太好了!”继而如获至宝得将轴书再度卷起系好带子,珍爱得放进了准备好的长木匣中。吩咐跟在身边的寺人道:“给朕收好了,莫要胡乱摆放!”

“诺”嬴政摊开左手掌心,做了个请的姿势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既有嘉宾来赴宴,岂能辜负佳酿鼓瑟?我等入席吧!”

李治点了点头,与嬴政向灵光殿走去。

因李治是章台宫常客,是以,不必像与他生疏的那些帝王般,坐在疏离的客席上。进了正殿便与秦始皇嬴政,对坐在长案的两边。

两人一面品尝着珍馐佳肴,饮着琼浆玉液,听着悠扬的鼓瑟吹笙的乐曲,看着翩翩优美的歌舞,天南海北地聊着有趣的话题。

“政兄,你在信中所言那个怪事,到底是甚?”

嬴政一面为他布菜,一面说道:“说起这事,还真是千古以来,闻所未闻之奇事。而且此事,还与你有关呢!”

李治指了下自己,不解地看着嬴政问道:“与我有关?怎么说?”

嬴政徐徐道:“我前些日子午睡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人自称是从地府来的一缕冤魂。其穿戴极其古怪,不知是哪个时代的衣裳。我就问他,你何许人,为何会入我梦?你猜,他说甚?”

李治摇头,一脸愿闻其详地看着嬴政。显然,嬴政所说的这个故事引起了他的兴趣,想继续听下去。嬴政见他听得专注,遂继续道:“他说,他乃华夏后裔,只是在三百年前,华夏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同胞们不得已便更换了蛮夷的服装。直到蛮夷统治末期,因朝廷**,国家积贫积弱不得已东学西进,才又改换了西式的衣服。”

李治讪然一笑,颇有些自嘲地问道:“那后来呢?这,又与我何干?难不成,武姮称帝之事,就连地府的鬼魂都知晓了吧?”

一句“你啊,还是这么多疑”嬴政说得就极宠溺,心疼。

他拍了拍李治的肩头,接着说道:“你说的没错,地府的确知晓了。这倒也不稀奇。稀奇的是,他手里捧着一沓子怪书交给我。请我务必将此书看完。他说,他在世时,是专门研究华夏历代王朝更替的。魂魄来到地府后,阎王知他博学多才,颇爱史学,就委任他的魂魄在酆都鬼城珍藏阳世书籍。那人还说,天皇陛下着实冤枉,本可与陛下和武皇帝一样青史留名,无奈却因则天皇帝之故被人污蔑。”

“我说,你是不是先送了高宗陛下这怪书。他矢口否认说没有。只是,那些书他的确藏了好些。无奈前段时日却莫名丢了一套。就这,他都不敢告诉十殿阎王,担心降罪呢!我问他,为何托梦给我。他说既然高宗陛下已看过此书,为此痛苦不堪,怕只有您才能宽慰他了。我再想问甚时,他的魂魄就飘走了,任我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

听罢嬴政的一番说梦后,李治渐渐蹙起了剑眉。

就这鬼魂所言,他所管辖的这类书籍,莫名巧妙丢失一句,细细斟酌起来。这还真是件诡异的怪事。难道,是真有恶鬼作怪,故意将此书用妖法送给朕?那这恶鬼这么做,何等目的呢?难道,他只是为了取代这冤魂,成为掌管酆都文书的官吏吗?还是有其他目的?

只是诬陷,栽赃那冤魂,倒也不奇怪。若,这恶鬼还有其他目的…

想着,李治渐渐眯起了眼尾上挑的凤眸,深不见底的眸子里似是有漩涡在涌动盘旋。看来,朕是该派人秘密调查此事的来龙去脉了!

思想,决定间,耳畔传来嬴政的呼唤:“子善,子善…”

李治慢慢,从思绪中走了出来。然第一句话便是问他,“政兄,这么说,那些“史册”你也是读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章惺惺相惜(第2/2页)

嬴政颔首。

李治听罢,心里一凉道:“你是不是也觉得,我是他们写的那样,难以安守社稷,‘偏爱任席,狭用奸佞残害忠良,怠之社稷宗庙。夫妇之间不可不慎!’是对我的最好解读了。是吗?”

嬴政十分郑重地摇头,他神情一片肃然,字正辞严地说道:“这些天,我读着那些后世修著的“史籍”,朕只有一种感受!”

“甚感受?”李治闷声儿问道。

“污蔑,而且株连甚广!”嬴政继续道:“你还记得上回朱元璋说的,明朝之后华夏被蛮夷侵占了两百余年。这群鼠辈不止毁了明朝的官方史册,还包括整个华夏编修的史书典籍!你我如今看到的这些史书,十有**是被他们篡改过的~!他们想抹去华夏子民们的民族记忆,这样才好实行对他们各方面的压迫和奴役统治!”

李治闻言,沉思片刻后双腮抽动了下,一双黑曜石般的凤眸眯起冷声道:“这可比暴君的屠刀还要狠毒百倍!”嬴政叹息了声儿道,“谁说不是呢?不说暴君了,连坐之法自古有之不论何等君主,都必须遵循此法,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为了家里的亲人三思而后行。可是他等搞起连坐来。哼毁灭的,可就是一个人的身后名誉啊!”

闻言,李治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对于嬴政的理解和信任,他打心底感激,欣慰。亦着实为自己有这样的朋友,感到幸运。只是,唯独想到那个女人,那个被他宠爱了几十年的女人…

武姮,现在只要一想起她,李治的恨意,便犹如涨潮的海水般,连着滚滚巨浪翻涌而来。他仰头,将手里羽觞中的佳酿一饮而尽,恨恨道:“还不都因为她吗?篡夺神器,监守自盗!”

“几十年来,朕对内打击士族门阀和豪强地主。颁行新的士族谍谱,以当朝冠冕而定尊贵,完善,重新确立科举制,为后世制定有章可循的制度。对外,朕为了剪除边患,数次调遣将领北伐屡犯边陲、称霸西域北方草原的强悍突厥,重新开通丝绸之路,征服西域、安定北方边境。东征辽东半岛,灭掉了百济,打压东瀛,灭了高句丽,在那儿设立大唐的郡县、都护府,迁移内地统一教化统御。”

“政兄,自从子通在辽东设立四郡后,六七百年,便再无君主调兵遣将统一征服半岛。唯有朕,用了十多年得以收复。”

“为了开拓西南,朕派兵灭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了发展迅速的吐蕃北上扩张的威胁。又南征东越,开拓了南海疆域,设定了交趾郡县。南征北战、开疆定边,使得大唐国威远振四海、八方来朝,朕勤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官吏恪尽职守、清廉守法。兄长你说,我哪里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百姓和祖宗,后世子孙?”

“可恶弱宋政客,辽东鼠辈却因朕身后篡位的女人,昧着良心诽谤朕,将所有脏水屎盆子都扣在朕的头上!”

听着李治一番畅快淋漓的宣泄,说实在的,嬴政心里不无感同身受,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吗?他叹息了声道:“他人看我等一呼百应,风光无限。又有谁能真正体会我们这些当皇帝的难处?后世的其他史册,我也是有所涉猎的,发现凡是你我这类成就大功业的皇帝,后世评论多有争议,甚至多为诽谤非议。往往是那些平庸帝王,倒是落得了好名声。说到底,你我也可谓同病相怜了。我在位时何曾错杀一个功臣?何曾亏待过六国王族?统一文化,制度上我是着急了些,给黎民带来诸多不便,可也不是我愿意的啊。凭甚就说我是暴君?”

“万里长城吗?阿房宫?巡游天下?修陵墓?哼!若非我将长城连起来,挡住了塞北苦寒之地的蛮夷铁骑,华夏各朝各代不论皇帝也好,黎庶也罢,岂有一天安生日子?即使如此,还是免不了十六国五胡乱华。若无长城呢?华夏岂不早就亡国灭种了?”

嬴政的一番话,让李治想起了父亲在渭河边与突厥的劼利可汗定下的便桥之盟,以及自己初继位时阿史那贺鲁率部劫掠边民,烧杀掳掠的历史。他重重地放下手中的酒樽,感同身受道:“政兄所言极是!长城连起来尚且无法让蛮夷消停,若不连起来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这时,耳畔再度传来嬴政的话语:“为了华夏疆土,子民千秋万代享受尊荣安定,我让王翦率领数十万主力军驻守南疆。使得咸阳主力军空乏,这才让刘邦项羽钻了空子灭了大秦。不过,我不后悔。只要当政的,是我华夏子孙便可保我子孙黎民!汉室四百余年,不是给黎庶更安定更富足的生活吗?我还有何遗憾?”

李治颔首,于他所言深以为然。是啊,只要国家富强,百姓康健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华夏子孙均可为帝王!嬴政话音一转,语调变得十分凌厉。话语也带着不加掩饰的讽刺:“我在统一天下之后,四处巡游都是沿着华夏最边境的地方视察,哪像某些奴隶主,为了玩乐耀武扬威不惜劳民伤财,还美其名曰六下江南!”

李治鄙视道:“你是在说那个蛮夷弘历吧。那家伙,的确是个厚颜无耻之辈。惨死在他们铁骑屠刀下的华夏百姓千千万,他还好意思三番五次去江南耍威风,夸耀功德。真令人不齿!上次,玉帝请咱们去南天门赴宴时,朱元璋还跟我说起他那祖父玄烨呢。”

言及此处,他冷笑了声儿,话中极尽鄙视道:“他玄烨可以一面在朱元璋墓前磕头,一面在明孝陵杀害大明皇室中那些无法再成气候的子孙。朱元璋跟我说此事时,都气得不怒反笑了!”

“蛮夷当政一个个避暑山庄,一个个别宫离院修得不亦乐乎。也没见史书说他们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的,倒把矛头都指向我等!后世子孙倘或阅读史书,该如何想?好的都是他蛮夷,坏的,昏君暴君都是我等华夏血脉。到那时,华夏再有危难谁还愿意虽远必诛?”

“所以”嬴政鼻子里哼了声儿,拿起酒壶,又在两人面前的羽觞中各斟满了佳酿。他饮得有些多了,双颊泛起了酒晕红,说起话来舌头都有些发硬道:“篡位得来天下者,其主必然粉饰自己,诋毁前朝证明自己正义。汉朝倒也罢了。篡改历史之风从宋便有了,清朝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你都不知辽东贼子鼠辈将朱元璋的子孙,描写成了什么样,又将你我篡改成了何等不堪的样子!”

“除了你我,不还有子通吗?就在子通在位时,司马迁便将一顶穷兵黩武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了。起因还不是为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哼,别说子通要诛杀李陵满门了,换了朕也会如此!他司马迁多什么嘴?他不多嘴,子通也不会气得要夺走他做男人的资格!”

说到最后,李治都把“不作死,就不会死”的鄙夷写在了脸上。嬴政听罢,不由得扬起了嘴角勾出一抹了然的笑弧。

他当然知晓,李治如此偏瘫刘彻不止是英雄相惜,同行相怜还在于,李治自己也曾做过类似之事。李治曾直言不讳地跟他提过自己大非川惨败的历史。李治曾跟嬴政说,在接到战败奏报之后,他即刻杀了违反主将号令,擅自行动的郭待封杀了,并将其全家男丁灭族,流放其他女眷亲属。却只将薛礼贬官了事,念及的是薛礼曾在危难之时救过他的性命,而杀郭待封却恨其刚愎自用,违抗军令。

后来此事被太学生魏元忠知晓后,写成了奏章呈送给李治,建议严惩同样败军之将。还举例说,陛下倘或执法有偏私日后会导致民不违法。还用汉武帝杀李陵全家袒护李广利之事讽谏。李治只是赞扬他对于法律的维护,却没有接受他惩罚薛礼的建议。

嬴政夹了一口菜放进嘴里,又饮了一口佳酿赞同道:“是啊!原本李陵战败投降,子通就正在气头上。司马迁蛮可以换个时间好好劝谏,子通即使再不乐意未必会如此待他。这些文人啊,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卖直的臭毛病!待到了辽东贼子鼠辈执政,他们却成了家犬一般,舔着脸在史书上毁谤我等来讨好他们的主子!”

他继续控诉道:“都道朕焚书坑儒,烧毁的不过是方士骗人之作,坑杀的也都是那些骗人的方士,何来一个真正的儒生?他们那文字狱呢?四库出则古文亡,信史灭。篡改史书,就连诗词歌赋也不放过了,弄得黎庶万马齐喑。他们烧毁的哪里是史书典籍,根本就是将华夏子民的骨头敲得碎一地!那不叫黎庶,不叫百姓,那都是供他驱使,没有任何思想的奴才啊!”

“他们制造了多少残忍的屠杀?后世一无所知,知道的,可都是他们的好奴才编纂出来给他们臭脸上贴金的!若后世之主还有些良心,能让华夏子孙看清他们的真实嘴脸,倒也是华夏复兴之日了!”

话,嬴政也是越说越激动,越说,心里越觉得,后世那个什么窦娥,比起自己,比起李治,那简直就是毛毛雨。毛毛雨都不算!

“好啊,这些后人,哼,好的一样记不得,不好的,不算太坏的记得可牢着呢!甚至还信稗官野史,不惜给你网络罪名。”

有了同病相怜之人,李治心里似是找到了某些平衡,尤其与他一起倾诉之人,还是秦始皇这样的盖世英雄!其实,昔日读史时,也常觉得后世对这位伟大帝王误解太多,甚至编造出百戏来骂他是暴君。

李治记得,幼年时,曾有一次对他的启蒙太傅说,他最为佩服的就是秦始皇。灭六国,修长城伐匈奴,南粤,扩象州。收天下之兵铸造金人使得天下太平,再无诸侯征战,百姓不会遭遇争霸战争之苦。

更让他佩服的是,秦始皇为了华夏的千秋万代,竟舍弃四十万主力军驻守中国四方边陲,只留少量军队驻守咸阳。宁亡秦国,不亡天下。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气度,雄才大略?

后世人,又是如何说他的呢?暴君!因为一个似是而非的罪名!

焚书坑儒?

李治冷笑道:“兄长焚烧的是方士之书,坑杀的是骗人的方士,哪里就糟蹋了儒家经典?若如后人所言,我等所读的经书又从何处而来?这些酸腐书生,只管骂人,却顾头不顾尾举起巴掌打自己的脸。”

说着,他不假人手地拿着黑底印花的酒壶,再次将自己和嬴政的羽觞斟满了佳酿。棱角分明的俊脸因饮酒之故,飞上了红晕。

好一阵儿的沉默,大殿之上,只听得见把盏喝酒的声音,觞樽不绝,两个人似是要将章台宫的佳酿,全部灌入肚子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