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正月己卯朔,群臣入奉天殿朝賀新年。
黑色的冕服,十二旒朝冠,龍椅上的朱棣,終於拋開了奪位不正的陰影。
即便高皇帝沒有傳位於他,即便有人唾罵,即便建文帝的生死仍是懸案,自登陛入奉天殿,受百官朝賀始,他即是八荒**之主。
皇位,是他的。
天下,也是他的。
四夷番邦,都將跪在他的腳下!
他會向高皇帝證明,選擇朱允炆做繼承人是錯的。大明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皇帝,而這個人選,只有他朱棣!
「拜!」
禮樂聲中,公侯,駙馬,伯爵,都督,儀賓及五品以上文武於奉天殿中三拜,不及五品的官員,則拜於丹墀之下。
立於勳貴族之中,孟清和有片刻的恍惚。
洪武,建文,永樂。
朱元璋鏖戰群雄,朱棣靖難奪位,建文在漫天大火中退出了歷史舞台。
日月為明,崇以火德。
這是華夏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
兩百年後,曾廣博四海,領先於整個世界的王朝,將轟然倒塌。
跪在冰冷的石磚之上,額頭觸地,朝冠上的玳瑁禪映著冰冷的石光,冠上的雉尾成為滿殿濃墨重紅的一抹亮色。
孟清和閉上雙眼,收斂起所有心緒,意識有片刻的昏沉。
「起!」
丹墀之上,禮官嗓音悠長,同禮樂聲融合成一種奇妙的旋律。
孟清和的頭暈得更厲害了。
或許是起得過早又吹了冷風,也或許是奉天殿中燃起的香料。
即使是不喜熏香的永樂帝,在朔望視朝,受群臣朝拜時,也必須按照規矩來。
味道太重熏鼻子?
忍著。
用手掩一下?
有損天子威嚴的事,萬萬不能做。
不知為何,今天奉天殿中的香料味道似比任何時候都重。
頭暈的不只孟清和一人,文臣武將,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適。
只有幾個被許在殿中朝拜的番邦使臣不受影響,孟清和親眼看到其中一人不停深呼吸,好似在飲甘露,得仙氣一般。
用力掐了自己一下,果真是被熏昏頭了,如此嚴肅莊重的場合竟還七想八想。
幾番告誡自己要集中注意力,目光掃過朝鮮的使臣,還是會忍不住走神。
據說,這次朝貢,朝鮮國王竟送了三百名宦官,還鄭重寫在了表書之上。
從朱高燧口中聽到消息,孟清和當時就囧了。
這樣奇葩的禮物,還如此鄭重其事,也只有跨越大宇宙的思密達能夠做出來。
除了宦官,還有不少宮女。
不過據朱高燧所言,永樂帝一個沒收,全都退了回去。徐皇后沒太多表示,但第一家庭內部生活愈發和諧,天子走路時常帶風,早已落入眾人眼中。
群臣朝賀之後,宮中按例賜宴。朝臣在奉天殿沐浴天恩,有品級的命婦在坤寧宮受賞。
孟清和已給孟王氏請封,在他趕赴大寧之前,敕命應會送達。孟王氏被尊稱一聲太伯夫人,不過是早晚的事。
孟清和的出發日期定在二月中。沈瑄將先行一步,高陽郡王動身更早。開平衛又傳來韃子叩邊的消息,但從衛所官軍遞送的奏疏分析,這次侵擾邊塞的韃子身份有些特殊,其中竟混雜有翁牛特部的牧民。
沒有確鑿證據,也沒查驗過泰寧衛的軍冊,開平衛指揮不敢斷言這幾名牧民是自發行為還是受到了部落首領的指示。
前者倒還罷了,若是後者,問題絕對不小。
好在目前只牽扯到了泰寧衛,朵顏衛和福余衛沒有同韃靼聯合的跡象。但開平衛指揮使司上下仍不敢掉以輕心,加強了衛所警備力量,邊塞地堡也陸續增兵加固,同時密切關注草原動向,有任何風吹草動,游擊將軍率領的騎兵隊伍將主動出擊,給犯境的韃子一個教訓。
邊軍的上奏經通政使司送入宮中,永樂帝當即決定,高陽郡王提前出發,趕在二月底前,領一萬步騎進駐開平。
朱高煦欣然領命,不欣然也不成,老爹面前,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必須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完成任務。
何況,留在南京未必是什麼好事。
他好歹隨父皇屢次征戰,親事也定了,眼瞅著要娶王妃,動不動就要被老爹拎起鞭子抽一頓,疼且不說,面子上也著實過不去。
有兄弟跟著挨打也一樣。
朱高煦想開了,近段時間,不只常到定遠侯家蹭飯,還經常到興寧伯家串門。
通過與孟清和接觸,朱高煦的視野同樣開闊了許多。他不會放棄同世子相爭,但卻不會一味的想要留在南京。
在父皇身邊固然有好處,領兵在外,又何嘗不會為自己積累資本?
朱高煦的改變令朱棣十分驚喜,屢次在朝堂上誇讚次子勇武果決,肖似於他。
武將聽了多是哈哈一笑,連聲道:昔日靖難,高陽郡王與三公子每每衝鋒在前,確有陛下幾分風采。
文臣的臉色卻變得凝重。世子雖入文華殿,每當朝會,鄰奉天殿聽證,又有詹事府輔佐,有了太子之實,終無太子之名。
聖旨未下,天子隨時都可以反悔。
天子對高陽郡王的喜愛不用多言,誇獎朱高燧的次數都比朱高熾多。
長此以往,太子究竟會是誰,當真不好說。
文臣們一邊頂著壓力,堅決反對皇帝重建錦衣衛北鎮撫司,一邊私下裡走動串聯,以解縉黃淮等人為首,議定於元月上表,請立皇太子。
「事不可成,也可試探,立嫡立長,天子若想棄長,我等也好應對。」
若朱高煦不是徐皇后所出,事情還不會如此麻煩。
難就難在,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是嫡子。世子佔了長子的名頭,又是洪武帝求封,卻不討老爹喜歡。雖有文人支持,戰功卻遠遜兩個弟弟。
北平保衛戰可圈可點,但解縉等人心中也十分清楚,這份功勞不能全算在朱高熾頭上。沒有徐皇后和道衍,北平是不是真能守住還是個未知數。
事已至此,滿朝文臣著實不願繼朱棣之後,皇位上再坐一個好武的皇帝。
洪武朝和今上的苦頭還沒吃夠嗎?
建文帝治下,才能實現文官們期望的「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上的三個兒子,只有朱高熾符合條件。而他是嫡長子,這為想擁戴一個「仁厚」之君的文官們增加了不少底氣。
皇宮大宴時,孟清和被張輔拉到身邊,同桌的有不少熟面孔,都是靖難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撐過最艱難的四年,基本都是封爵加官。
燕王府典膳都能成為光祿寺少卿,戰場上,真刀真槍拚殺出來的,永樂帝更加不會虧待。
孟清和酒量一般,三杯下肚,準保上頭。
軍漢出身的伯爵都督不免搖頭,拍著孟清和的肩膀,「興寧伯酒量不成啊,得多練!」
孟清和呵呵笑兩聲,恍惚覺得這話似曾相識。
轉頭看到正被朱能徐增壽等人拉著拼酒的沈瑄,上頭的酒意頓時消散得一乾二淨。
「興寧伯可是醉了?」
見孟清和小臉發白,張輔關心的問了一句。
孟清和搖頭,實情絕對不能說,只能順著張輔的詢問點頭,對,他的確是有些醉了,堅決不能再喝。
張輔表示理解,他的酒量也是千錘百煉才練出來的。
想想當年被酒辣得咳嗽,老爹哈哈笑著拍他巴掌,如今卻以天人永隔,心頭一陣陣的發苦,再烈的酒倒進嘴裡都沒了滋味。
信安伯悶頭喝酒,興寧伯撐頭裝醉,同桌的武將乾脆自顧自的拼起了酒。
能走到今天不容易,笨人也基本不會出現在這裡。
張輔和孟清和情緒不對,勿擾。
這點眼色,軍漢們還有。
宴到中途,朱棣也多少有了醉意,武官文臣敬酒不敢放肆,朱權朱穗等藩王卻開始輪番上,尤其是周王,丟開酒杯,直接上酒碗,哥倆感情深,必須一口悶。
藩王們橫插一腳,讓事先計劃在宴席上先探探皇帝口風的文官們湊手不及。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棣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將最得意的兒子叫到身邊,撫掌大笑。
看著站在父皇身邊的兩個弟弟和一同被召去的沈瑄,朱高熾臉上的笑容有些掛不住了。
這樣的場合,這樣的待遇,饒是心理素質再好,也難以平衡。
臉頰抖動,猛灌一口酒,憑什麼?
耳邊傳來武將們對兩個弟弟的誇讚之聲,更讓朱高熾難受。
一杯接一杯灌酒,似要一醉解千愁。
跟在朱高熾身邊伺候的王安心中焦急,卻不敢做太大的動走,只能小聲提醒,奈何朱高熾酒意上頭,臉色赤紅,壓根不聽他的。
「殿下,殿下,可能再喝了……」
王安急得頭頂冒火,朱高熾的動靜已引來了朱棣的注意。
看到天子發沉的臉色,王安心裡咯登一下,雙腳發軟,若不是還念著朱高熾,怕是會坐到地上。
恰在此時,一個身穿大紅盤龍服的娃娃被宮人請來。
五六歲的年紀,眉眼精緻,彷如王母座下金童。
看到他,朱棣臉上的不悅之色一掃而空,大笑著把他抱起來,鬍渣子直接紮在小娃的臉上,卻不見他委屈,反而笑著去抓朱棣的鬍子,口稱「皇祖父。」
看到這個孩子,孟清和的酒一下「醒」了。
這個年紀,又這麼得永樂帝的喜歡,除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找不出第二個。
不得天子喜愛的朱高熾,偏有一個得盛寵的的兒子。
看看面色如常的高陽郡王和退後一步的沈瑄,孟清和端起酒杯,遮去了眼中的一抹深思。
論理,以朱瞻基的年紀,不該出現在這裡。
但他來了,還偏偏來得很是時候。
是湊巧,還是有人……
一口飲乾杯中酒,醇厚的酒香從喉嚨滑入胃裡,片刻之後,腹中似燃起一團烈火,讓孟清和再無法思考。
坤寧宮中,徐皇后聽到宮人回報,斂起笑容,看向坐在下首的世子妃。
世子妃垂目,笑容得體,神態謙恭。對比之下,未來的高陽郡王妃韋氏,則多了幾分浮躁之氣。
徐皇后皺眉,到底沒多說什麼。
朝廷命婦都在,其中還有她的嫂子和弟媳,這樣的場合,有些事,只能壓下,暫時揭過去。
四年的教導,世子妃的確是長進了,但……
徐皇后慈藹的笑著,好似之前的一幕從未發生過。
宴後,群臣及命婦出宮。
停靠在外的車馬陸續離開,牽馬的親兵和護衛加了十萬的小心,行動間,只有馬蹄踏響,不聞一絲雜音。
孟清和腳步有些飄。
抓著馬鞍,抬腳,卻踏了個空,差點摔趴在地上。
隨行的馬常驚出了一頭冷汗,這麼多人跟著,還讓伯爺摔了,定遠侯那裡,絕對不會給好果子吃。
馬常不曉得自己為何會有這個念頭,總之,以定遠侯和興寧伯的交情,一怒之下料理了他也不是不可能。
敢去邊塞沒問題,要是被丟到海邊吹風,打死他也不願意。
事情偏偏是怕什麼來什麼。
沒等把興寧伯再扶上馬,定遠侯走了過來。
「怎麼了?」
冰冷的視線掃過,馬常等人了結結實實打了個哆嗦。
不打誑語,被定遠侯掃一眼,渾身的寒毛都要豎起來。帶著煞氣的視線,委實太過嚇人。戰場上拚殺出來軍漢也是頭皮發麻,頂不住啊。
能和定遠侯做朋友,興寧伯果真了得!
孟清和被沈瑄扶著,眼角暈開些許緋色,眼中似泛了水光,嘴唇愈發的紅。
沈瑄凝眸,指腹蹭了一下孟清和的後頸,攤入朝服的領緣,觸及一片滾燙。
「喝醉了?」
今日宮宴上備了兩種酒,一種是天子習慣飲用的北疆烈酒。孟清和酒量不佳,沈瑄早叮囑過他,別拿錯了酒壺,還托信安伯照顧一二,以當下情形,叮囑沒用,照顧更加沒用。
孟清和仍在傻笑,殊不知沈侯爺的目光已然不善。
走在回家路上的張輔突然打了機靈,拉住馬韁,回頭遙望,除了一列周王儀仗,只有讓在路邊的官轎子和成國公府的隊伍。
返身下馬,讓到路旁,張輔滿頭霧水。
是錯覺吧?
這裡是南京,又不是北疆,怎麼會被狼盯上?
一定是錯覺。
當夜,孟清和被帶回定遠侯府。
沈瑄將他抱在馬前,沿途被多人目睹,卻無一人面露疑色。
燕軍出身的武將們習慣了,靖難期間,這樣的畫面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京城官員縱有疑惑,也不會當面露出驚訝的神色。
定遠侯勇冠三軍,簡在帝心。
興寧伯狡詐多智,心計莫測。
這般堂而皇之,定然有恃無恐,恐還是計。
貿然上疏彈劾兩人作風不正,有傷風化,十有**會踩入設好的圈套。
思及發謫戍邊支教的同僚,文臣們不約而同的認為,這其中一定有詐,堅決不能上當!
自以為窺破興寧伯的奸計,眾人不由得佩服自身的聰明才智。
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想太多,著實是個問題。
如果孟清和獲悉自己被如此「神話」,乃至於「妖魔化「,不知會做何感想。
大笑三聲還是猛釘小人?
只有天知道。
朝賀賜宴之後,宮中下旨罷朝三日。
皇帝宿醉起不來,藩王大臣們也是頭重腳輕,腦袋裡打鼓,壓根沒法辦公。
養好了精神,能集中注意力辦公之後,永樂帝依慣例享太廟,大祀天地於南郊。
於正月辛卯,下旨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楩舊封。改封孤王穗於長沙。賜晉王寶鈔十萬貫,令歸藩。
周王等人當即大喜,還以為要在京城住上一陣子,搞不好就會是一輩子,不想天子竟許歸藩,當即上表,頌揚天子仁德。反正好話不要錢,說上幾萬句,也不過浪費些口水。
谷王的封地本在宣府,搬家一事,是他主動提出。
以天子的性格,繼續讓他領兵是不可能了,找個好點的地方,做個富貴閒人,倒也不錯。
朱棣滿足了朱穗的願望,將他改封到長沙,還賞賜了錢抄,許以封地部分稅收充實王府。
谷王提出,可不可以新建一座王府,讓一家住得舒服點。
朱棣搖頭,表示有那麼多歷史遺留豪宅,花點錢裝修一下就行了,老爹提倡,拒絕奢侈,生活要艱苦樸素。
谷王摸摸鼻子,樸素就樸素,能早點離開南京就成。
晉王沒落到多少實惠,只領一疊寶鈔回家,面額十萬,真實價值幾何,需要再議。這不算什麼,反正他不差錢,給多給少都是只是個臉面,只要皇帝別朝他動刀子,把封地留給他就成。
相比以上諸位,遼王就慘了點,據悉,陛下大有留他在京中長住之意,世子可以改封,封到哪裡,反正不是西南就是沿海,想回遼東,基本不可能。
遼王鬱悶了幾天,到底還是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別看他慘,有個人比他更慘,那就是寧王朱權。
遼王好歹還有個盼頭,寧王?至今為止沒有任何消息。
寧王也急,但越急越不能表現出來,反而要向天子表示,他一切聽從皇命,皇帝把他安排在哪就是哪,即使留在南京,也行!
寧王世子到底沒修煉出老爹的功夫,陰沉的在廂房裡跺了兩個來回,召來心腹,低聲吩咐一番。
「可記住了?」
「卑下領命,定不負世子所托付!「
朱盤烒冷冷一笑,看向又開始飄雨的窗外,北邊,該起風了。
永樂元年春二月,寇犯遼東。
開平,全寧等衛同時燃起了狼煙。
同時,泰寧,朵顏,福余三衛首領上疏,請天子許大寧一地,為三衛草場。
偏在此時,朝中請立太子之聲漸起,期間竟有國子監及各地府學聯名奏請,聲勢堪稱浩大。
朱棣發了一場火氣,才勉強將事態壓下來。見仍有人不識教訓,直接下令,重設錦衣衛北鎮撫司,任命楊鐸為錦衣衛指揮使,升劉智,蕭遜為錦衣衛指揮同知,葛能,李敬為指揮僉事。
紀綱依舊在千戶的位置上呆著,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紀千戶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點耐心。
不立太子,重設錦衣衛北鎮撫司,叫嚷得最歡的,直接被下了詔獄。
朝中百官當即噤聲。
隨後,朱棣下令朱高煦和沈瑄即可立刻帶兵北上,奉命鎮守大寧的孟清和自然也不能拖拉,提前了整整半個月出發。隨行的護衛由三千增加到了五千,朱高燧竟也領一支騎兵與他同行。
朱棣再次向朝臣們展示出了他的鐵血和決斷。
誰幹和他掰腕子,最好提前叫上救護車,否則,胳膊掰折,肋骨敲斷,順便再斷兩條腿,他概不負責。
陰雨濛濛中,孟清和坐在車輅中,端著車壁,凝神思索。
到了大寧,該先走哪一步?
總覺得,韃子叩邊,朵顏三衛上疏,湊到一起,未免太過巧合。
不過……
孟清和掀開車簾,任由雨水撲在臉上。
車到山前必有路,事情總有因果,找到了線頭,總能理順。
實在找不出頭緒,一刀斬斷,也未嘗不可。
「興寧伯?」朱高燧策馬走過,「可是坐在車裡悶了?那便出來騎馬,省得想吹吹風還要掀簾子。」
孟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