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246章 道爷去串班了

贫道要考大学 第246章 道爷去串班了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1 05:33:57 来源:源1

因为小品时长的限制,剧本也是相当的短小精悍,主打一个诙谐幽默、笑点密集。

很多台词和梗光看剧本不觉得好笑,但结合着现场的氛围和演员的夸张表情就很好笑了。

陈拾安没有写过剧本,但这段时间也特...

冬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校园的每一片砖石上。晓雨走在通往心理学院的小路上,脚下的落叶发出细微的碎裂声,像是某种低语,回应着她内心的节奏。蓝马甲志愿者们已经在校门口搭起了简易帐篷,挂上了手绘的横幅:“树洞茶话会?第87期:我最近偷偷哭了三次。”彩色气球在寒风中微微晃动,像是一群不肯落地的梦。

她站在人群边缘看了一会儿,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笑着、说着,把写着心事的小纸条投进一个画满星星的木箱里。有个戴眼镜的男生低声念出自己写的:“上周我爸骂我‘没用’,我躲在厕所刷了半小时短视频,笑得特别大声……可其实我想死。”话音落下,周围安静了一瞬,随即有人轻轻拍他的肩,递上一杯热奶茶。没有人说“别想太多”,也没有人急着安慰,只是说:“我也有一晚睡不着,翻遍通讯录却不知道打给谁。”

晓雨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不是悲痛,而是一种深沉的共鸣??就像父亲当年在课堂上常说的:“当一个人愿意说出脆弱,他就已经在自救了。”

她正准备走过去加入,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陈默”。

“晓雨,你在哪儿?”陈默的声音有些急,“李阳出事了。”

晓雨的心猛地一沉。“怎么了?”

“他导师突然否了他的开题报告,说他研究方向‘太情绪化’,不符合学术规范。他昨晚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也许我不该活着浪费资源’……我刚联系到他室友,说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整夜,手机静音。”

晓雨立刻转身往校门口跑。“报警了吗?”

“还没,我们怕刺激他。但他说……他说想找你聊聊。”

“告诉他我在路上。”她挂掉电话,拦下一辆网约车,手指紧紧攥着包带。李阳的名字在脑海中反复浮现??那个总穿着蓝马甲、在考场外给考生递水的男孩;那个在大三时因为抑郁症休学半年,复学后却坚持做志愿者的人;那个曾蹲在宿舍楼道里陪一个想跳楼的女生聊了四个小时,直到她愿意拨通心理援助热线的人。

他曾对她说过:“晓雨,我不是多勇敢,我只是记得那天晚上,是你爸的录音让我没跳下去。”

那是林小凡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座的音频,题为《教育者的共情力》。李阳听了十七遍,每一遍都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原来痛苦也可以被尊重。”

车行二十分钟,抵达研究生实验楼。陈默已在楼下等候,脸色苍白。两人快步上楼,推开实验室门时,看见李阳背对着她们坐在电脑前,屏幕亮着,文档标题赫然是《青少年自杀预防干预机制研究可行性分析》,下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与文献综述,最后一段却被红字标注:“缺乏客观性,建议彻底重构。”

“李阳。”晓雨轻声唤他。

他没有回头,肩膀微微颤抖。

“你知道吗?”她慢慢走近,在他旁边的椅子坐下,“我爸当年申请‘情感导向教学法’课题时,也被退了七次。评审意见写着‘过于感性,缺乏实证支持’。”

李阳终于转过头,眼睛通红。“可他是林小凡啊……他后来不是成功了吗?”

“但他也花了八年才通过。”晓雨平静地说,“第八次提交时,他在附录里加了一封信,写给所有曾否定他的人。他说:‘我不是要推翻理性,而是想提醒你们,有些数据背后,是一个孩子最后的呼吸声。’”

实验室陷入沉默。窗外,暮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

“他们说我这研究‘不科学’。”李阳声音沙哑,“可我亲眼见过三个高中生在我面前崩溃。一个女孩割腕前发给我一条消息:‘谢谢你听我说话,但我还是撑不住了。’我赶到医院时,她正在洗胃。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她就没了。”

晓雨点头。“所以我爸从不在论文里只写统计数据。他会附上一封信、一张涂鸦、一段录音。他说,真正的研究,不该回避人心的温度。”

陈默蹲下来,握住李阳的手:“你现在很难受,对不对?”

他哽咽着点头。

“那就哭出来吧。”她的声音很轻,却坚定,“在这里,没人要求你坚强。”

李阳终于伏在桌上,嚎啕大哭。那哭声压抑太久,像一座火山终于决堤。晓雨没有劝,只是把手放在他背上,一下一下地拍着,像小时候父亲哄她入睡那样。

许久,他抬起头,脸上泪痕交错,却似乎轻松了些。“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

“不需要道歉。”晓雨微笑,“你知道吗?今天茶话会的主题,就是‘我最近偷偷哭了三次’。我们每个人都在崩溃边缘走过,重要的是,你还愿意让人找到你。”

当晚十点,三人一起回到心理学院。茶话会尚未结束,木箱已被塞满。晓雨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考上重点大学那天,我妈说我终于不是累赘了。可我一点都不开心,因为我根本不想上这个学校。”她将纸条读出,全场安静。

“很多人以为,考上好大学就等于解脱。”她望着众人,“可对我们这些从小被‘必须优秀’绑架的人来说,录取通知书有时更像一张新的囚笼。”

一个女生举手:“我高考前每天吃抗焦虑药,考完才发现,我已经不会不用药睡觉了。”

另一个男生苦笑:“我爸说,只要我上清华,他就认我这个儿子。我现在在清华,可他还是三年没来看过我一次。”

晓雨听着,心中翻涌。她忽然意识到,这场运动的意义早已超越心理援助本身??它正在解构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创伤:我们将成功建立在自我牺牲之上,把爱变成条件交换,让每一个看似光鲜的结果,都浸透无声的代价。

“所以我想提议一件事。”她站起身,“从下学期开始,‘小凡行动’要启动‘反向倾听计划’??我们不仅要听学生的苦,也要听家长的难,听老师的累,听整个教育系统背后的窒息感。”

台下有人问:“怎么做?”

“比如,请那些逼孩子‘必须考上名校’的父母来参加工作坊,让他们写下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期待;比如,组织教师匿名倾诉会,允许他们说出‘我也不想天天加班’;再比如,邀请已毕业的‘学霸’回来讲述:光环之下,他们失去了什么。”

陈默补充:“还可以拍一系列短片,叫《被录取之后》。记录那些考上顶尖高校的学生,入学第一个月的心理变化。”

掌声再次响起,热烈而持久。

几天后,晓雨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是某知名重点高中的年级主任。信中写道:

>“我是您父亲八年前培训过的心理骨干教师之一。这些年我一直推行标准化心理测评,认为只有量化才能管理风险。

>直到上周,一个学生交来的作文里夹着一张遗书草稿,写着‘老师每天都在夸我,可我知道,他们只爱我的分数’。

>我连夜看了你们发布的纪录片《倾听者》,哭了一整晚。

>我决定改变评估方式:每月增设‘情绪自述’环节,学生可自愿提交一段语音或文字,不评分、不存档,只为让他们知道??有人愿意听。

>请告诉我,如何加入‘反向倾听计划’?”

晓雨回信时,窗外正飘起今冬第一场雪。雪花静静落在铜牌“倾听,是最温柔的反抗”上,仿佛为其覆上一层柔软的见证。

与此同时,苏晴带来一个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意将“小凡行动”的部分模式纳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方案。“但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必须有临床心理学背景的专业团队支撑后续发展。”

这意味着,晓雨的研究生选择,不再只是个人志向,更成了一项使命的延续。

母亲打来电话:“你真的想好了吗?临床心理学研习周期长,压力大,你要面对的不只是理论,还有无数真实的创伤案例。”

“我想好了。”晓雨望着书桌上父亲的照片,“以前我以为,继承他的事业是要讲好每一堂课。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继承,是走进那些最黑的夜里,牵着人的手走出来。哪怕一次只能照亮一个人。”

母亲沉默片刻,轻声道:“你爸最后一次住院前,还在修改一名学生的危机干预方案。护士劝他休息,他说:‘如果我不做点什么,明天可能就少一个人看到sunrise。’”

“sunrise?”晓雨愣住。

“是啊,他总把sunrise写成一个词。他说,sunrise不是日出,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重新升起’。”

泪水悄然滑落。晓雨打开电脑,填写研究生报名表。专业栏,她郑重写下:**临床心理学**。备注栏,她补充一句:“愿成为他人生命中的sunrise。”

报名截止当晚,平台迎来一次高峰访问。一名匿名用户发布长文:

>“我是去年自杀未遂的高三生。当时我觉得全世界都嫌我废物。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听到林小凡老师的声音:‘你不必证明自己值得活,因为你already在呼吸,这就够了。’

>我开始参加‘树洞茶话会’,认识了现在的同伴支持员陈默。她陪我复学,帮我跟父母沟通。

>今天,我参加了春考,成绩超出本科线42分。

>我不是想炫耀分数,而是想说:当我第一次被人真正‘看见’,我才学会怎么去看这个世界。

>谢谢你们,让我敢说‘我还想活下去’。”

评论区瞬间涌出上千条回复。有人写:“我也曾站在天台边缘,是这条帖子拉住了我。”

有人留言:“我是一名高中班主任,明天起我要在教室贴一张纸:‘如果你今天不想努力,没关系,我在这儿。’”

还有人说:“我刚说服我爸去看心理咨询,他说,是因为看了你们的故事,才明白‘看病’不等于‘疯了’。”

晓雨一条条看下去,指尖微颤。她想起父亲教案末页的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强者,而是守护每一个不愿放弃的灵魂。”

她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玻璃。冷风灌入,带着雪后的清新。远处教学楼依然亮着几盏灯,像是黑夜中不肯熄灭的眼睛。

手机响起,是李阳的消息:

>“开题报告重交了。导师回复说:‘这次我看到了数据之外的东西。同意通过。’

>谢谢你,晓雨。

>我还想继续做那个递水的人。”

她回复:“那你得先学会给自己倒一杯热水。”

然后她打开录音笔,录下一段话:

>“这里是‘小凡行动’年度特别记录。

>本年度,我们共收到倾诉信件1,037,621封,开展线下活动489场,培训同伴支持员1276人。

>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有327个曾写下‘我不想活了’的人,在半年后主动联系我们,说‘我现在能笑了’。

>这不是治愈,是希望的回响。

>明年,我们将走进更多校园、工厂、社区,甚至监狱。

>因为我们相信,没有天生冷漠的人,只有从未被倾听过的灵魂。

>倾听不会立刻改变世界,但它能让世界开始听见彼此。

>这就够了。”

按下停止键时,钟表指向午夜十二点。新一天开始了。

她躺回床上,闭上眼睛。梦境模糊浮现:父亲站在讲台上,背后是巨大的黑板,写着一行粉笔字??“你可以不用坚强”。台下坐满了人,有学生、老师、父母、警察、医生……他们一个个站起来,轻声说:“我需要帮助。”

而在教室最后一排,一个少年缓缓举起手,声音颤抖却清晰:“老师,我能哭吗?”

父亲转身,微笑:“当然可以。而且,我会陪你一起哭完。”

晓雨在梦中流泪,醒来时,天已微明。她起身拉开窗帘,看见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正缓缓爬上铜牌,照亮那句刻入人心的话:

**“倾听,是最温柔的反抗。”**

她换上蓝马甲,走出宿舍。清晨的校园空旷宁静,唯有风吹过树梢的声响。她走向心理学院大楼,脚步坚定。今天是研究生报名确认日,也是“反向倾听计划”首次教师工作坊的启动日。

路过公告栏时,她停下脚步。一张新贴的通知吸引了她??

【“心灵守望者”联合市教委发起“毕业生心理护航行动”】

即日起至高考结束,每日晚七点至十点,开通“考前陪伴专线”。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一对一接听考生来电,不做指导,不提建议,只说一句:“我在听。”

下面列着首批志愿者名单。她的名字在第一位,紧接着是陈默、李阳,还有dozens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

她伸手抚平通知边缘的褶皱,嘴角扬起。

太阳完全升起时,她推开教室门。里面已有二十余位中小学教师就座,有人眼底带着疲惫,有人神情拘谨。她走上讲台,没有开场白,只是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父亲的声音,温和而沉静:

>“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有一天,你的学生对你说‘我不想学了’,请先别急着批评。

>试着问他:‘这段时间,你最累的是哪一刻?’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我看见你累了’,比一百句‘你要加油’更有力量。

>记住,我们不是要造就完美学生,而是要守护真实的人。

>谢谢你们,还在坚持。”

音频结束,教室里久久无人言语。随后,一位中年女教师举起手,声音微颤:“我……我想说,我已经连续三年没好好睡过觉了。每次月考后,我都害怕接到家长电话。我怕我带的班成绩下滑,怕被说不负责任……我……我也需要帮助。”

晓雨走下讲台,坐在她身边:“谢谢你愿意说出来。从今天起,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窗外,阳光洒满大地。又一个黎明降临,带着伤痕,也带着重生的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