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二战当文豪 > 第19章 世界的凛冬(求收藏!求追读!)

我在二战当文豪 第19章 世界的凛冬(求收藏!求追读!)

簡繁轉換
作者:苦海明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2 16:25:17 来源:源1

第19章世界的凛冬(求收藏!求追读!)(第1/2页)

与普佐一样,阿西莫夫读了两遍《布朗克斯的故事》,才意犹未尽的放下稿件,啜饮红茶润喉。

上一次,他被《朝闻道》的宏伟、悲壮所震撼,感受到一种宇宙的海潮翻滚而来的汹涌情绪。

这一次,他被《布朗克斯的故事》的「友情」「亲情」「时间流逝与幻灭」的主题所打动。

虽然这种情绪不如前者震撼,但有种时代浪潮涓涓流过的绵长余韵,仿佛海潮退去之后,沙滩上留下苍苍茫茫的一片,是历经岁月洗练、流逝后永存人生的泡沫般的愁绪,残留在生命中的一点湿凉的痕迹。

阿西莫夫将他阅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说出,很精准的用比喻的方式说出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余震。

普佐有些惊讶地说:“你评论的真好啊,完全不输那些顶级刊物的评论家了。”

阿西莫夫抓了抓脸颊:“其实我也在往文学评论家的方向前进,现在文坛中的那些评论家,只会点评那些主流文学,而一个不好的风向是……那些刊登在顶级刊物上的评论,是会影响大众的审美的。

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来为‘类型文学’进行评论、正名。

诸如科幻、侦探、奇幻、西部这些类型小说,在我看来,也都是具备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

就拿科幻小说举例,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这个年代,通过科幻创作来呼吁社会关注科技伦理、环境保护这些问题,是相当有警世意义的。”

听完阿西莫夫说的,普佐感慨和敬佩地说:“艾萨克,你真是通才啊。”

普佐感觉又从阿西莫夫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他也知道阿西莫夫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羡慕之余,也下定决心要攒钱上大学。

话题转回来。

阿西莫夫也有点为恩尼担忧:“你这个故事是好,就是这种风格不太好找投稿的刊物。

主要是你的故事内容,隐喻了现在风靡的孤立主义和本土思潮,要是发表出来……容易被有心人刻意歪曲解读、上纲上线的评论。

包括普佐的小说,也和你有一样的问题。”

随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爆发、战争的愈演愈烈,民间很多孤立主义者都开始有些动摇,认为他们需要加入战争,否则到了兔死狐悲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与此同时,随着这一小部分人产生的动摇,也让那些极端的孤立主义者的呐喊更加剧烈,甚至有传言这些反战者、孤立者正在计划组建一个大型反战组织,准备策划集会向罗斯福进行抗议。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叫做“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的美国飞行员。

他曾在1927年5月20日至21日,驾驶着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共用了33.5小时,从纽约市飞至巴黎,跨过了大西洋,其间没有任何着陆。

那个年代的航空技术远未成熟,更没有任何导航、定位设备,林德伯格33.5小时无睡眠的不间断飞行,不仅挑战了技术极限,更是挑战了生理极限,堪称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壮举——因此,林德伯格也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飞行英雄。

虽然林德伯格因为在1938年的时候去过德国,并公开表示他支持纳翠德国,至今仍在引发着不少攻击和争议。但这样一个名人为孤立主义发声,能量是巨大的。

何况,除了林德伯格外,还有很多商界、政界的名人都在为孤立主义发声。以目前的态势来看,能对战争进行理性认知的声音,还是太少。

可以想象,恩尼、普佐两人的小说万一发表出来,可能都会遭受到怎样的恶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章世界的凛冬(求收藏!求追读!)(第2/2页)

不过,恩尼、普佐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好在《黑面具》目前还只是被定位为“低俗杂志”的刊物,没有被承载过多的政治属性。

恩尼还十分好心态的表示:“我没准都过不了稿,还担心什么?”

何况,细究之下,普佐的小说虽然出现了「反战组织」,但结局为了避免“刻意的抨击”,所以处理方法是「玛侬是被反战组织-黑帮成员的一个见色起意的表弟擅自强J,最后不堪受辱、咬舌自尽」。

这种摒弃掉任何寓意,贯彻暴力、犯罪的出人意料的死亡方式,也是普佐为了削弱说教、训示的意味所设计出来。

而这种对“世界的偶然性与不可知性”的展现,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上了一丝「荒诞」的意味,隐喻了战争年代某些个体所产生的虚无倾向——倒是有几分让-保罗·萨特的哲学意味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局也能避免这部小说被贴上过于沉重的政治标签。

普佐听着恩尼、阿西莫夫两人对他小说的进一步深度探讨,心里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三人聊着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文学的事,似乎每个战乱的年代都少不了这样喜欢开“座谈会”的小团体——大抵是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在感受到世界的危险时,都会采取这种社群式的联结,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到了傍晚,三人一起将投稿邮件投进了糖果店外街角的邮筒。

……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1940年6月8日。

这个月以来,所有美国人的情绪都处于一种介乎“庆幸与担忧”、“震惊与不安”之间的复杂状态。

一方面,吸引了世界目光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6月4日的上午,终于结束了。

与丘吉尔预计的“至多只能撤离4万人”不同,敦刻尔克大撤退创造了一个全世界都难以想象的奇迹,竟成功从德军的死亡包围圈中,撤离了34万名盟军士兵,尽管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但成功保存了日后反攻的有生力量。

而在6月4日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了“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讲,大大鼓舞了了人心。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敦刻尔克的失败,也意味着西欧大陆几乎全部沦陷于德军的铁蹄之下。仅剩的法国根本无力抵抗德军的穿插与围歼,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灭亡。

与此同时,隔壁的意大利也已闻到“食物”的香气,虽尚未正式对法国宣战,但墨索里尼已下令军队在法意边境集结,在观望中准备寻找时机向法国宣战,以便兵不血刃的从中分一杯羹。

而法国的持续溃败,也是美国民间“震惊”情绪的来源。

因为在多数美国人眼中,法国曾是一战的“胜利盟友”,拥有欧洲最强悍的陆军之一,却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就溃不成军,实在是太出乎人的认知了。

——纽约的街道上,到处散落着报道法兰西战役的报纸,广播也在持续报道着法兰西战役的溃败战讯。

世界,似乎变得更加混乱了,仿佛凛冬将至。

但纵然是凛冬之中,生活也还在继续……

《黑面具》杂志所属的故事出版社中,责编范妮·埃里森喝着茶水,抽着好彩牌女士香烟,将目光看向了两份来自同一个地址的稿件——《君子》《布朗克斯的故事》。

……

PS:马里奥·普佐于二战期间在美军服役,战后利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提供的福利进入大学学习。他先是进入纽约城市学院,之后才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