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五百六十五章 春耕规划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五百六十五章 春耕规划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24:1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到了民国时期,进入近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不但不见减缓,反而变得更加严重,虽然当时的地方政府派了一些人到雷、马、屏、峨和大凉山去调查,但是深入不进去。反而得冒着生命危险和当娃子的危险。

就算进去了,也要先花钱请保头,这笔钱保头得一部分,另一部分用来买通当地的彝族头人。因此直到进入新社会后,关于凉山到底属于哪种社会制度,都还存在着争论。

这个时期也发生过意见很搞笑的事情,很能说明其社会制度的特殊。抗战时期陈纳德的十四航空队飞越驼峰,有几架飞机在凉山失事,美国飞行员跳伞后被当地民抓住了。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从天上掉下来的也好,

从地上来的也好,我抓住就是我的钱财。彝族头人认为是天公送下来的娃子,第一件事就是把飞行员的鞋脱了,强迫他做苦工。

由于是盟军的飞行员,国民政府就通过汉源的地方军阀羊仁安来寻找。先打听飞行员在哪个家支手里,然后拿银子去赎,谈价钱。

一般的人是五五坨银子,但赎美国飞行员就得翻倍,因为头人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比较珍贵。

即便是建国后也有类似的问题,五二年一个调查组去凉山调查的时候,一起有两个二十来岁女同志,一个头人看上了,想拿银子来买。工作队的领导就和这奴隶主开个玩笑,问他出什么价钱?头人说胖一点的多些,五十锭银

子,瘦一点的少些,四十锭银子。这说明即便到了那个时候,凉山州里买卖人口依然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要改造社会首先就得研究社会,那个时候的学者和后世民科学者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真正深入到了凉山州里,研究后认为凉山一共有四个社会阶层,第一个阶层彝语叫“色坡”,意思是“主子”,指黑奴隶主;第二个阶层

叫“曲诺”,指广大的百姓,也叫“白彝”;第三个阶层叫“阿家”,指安家娃子;第四个阶层叫“嘎西嘎诺”,“嘎西”的意思是锅庄,“嘎诺”的意思是围着锅庄转的手脚,指锅庄娃子,也就是家庭奴隶。

得到的成果其实不少,比如对奴隶进一步细分为“单身奴隶”和“安家奴隶”;又比如认为既不能够用古代东方奴隶制,也不可以用希腊罗马典型奴隶制来套凉山州的奴隶制度,甚至和藏族等其他国内少数民族制度也不一样。

凉山州的奴隶制度没有那么发达,发展也没有那么充分,是一种从原始公社末期保留了一个比较长的尾巴后刚进入奴隶制的特殊社会形态,给它定名为“氏族奴隶制”是非常恰当的。

只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种调查被中断了,等到大家重新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后,凉山州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能从这些以前的学者留下的资料里寻找当时的一些痕迹了。

人文社科都是相通的,这种形态其实完全可能就是春秋前除了殷商这样大型政权之外,华夏大地上很多部族的现实情况,可以非常具象化的代入。

能有机会看看这样的书籍,周至当然是非常乐意的。

回到村里,周至便开始变得繁忙了起来。

真正的实现了“用水自由”以后,联和乡曾经因为缺水而中断的农业发展可以重新起步了。

虽然联和乡将来会主要发展果木业,但是基本粮食还是要解决的。

有了水源后,如何规划整个乡的农业,发挥土地的最大优势,就成了急需当地干部解决的问题。

好在乡里和农科院的关系非同一般,农业专家们对于这种山乡的发展早都有了一大堆实践过的成熟方案。

最后定出来的规划还是土豆、玉米、豆类、牧草的套作轮作方案,既照顾了当地的种植习惯,又照顾了当地的肥力蓄养,还为将来果林的发展留足空间。

这就要将整个乡的土地集约起来进行规划发展,今年你家种土豆,明年就得种玉米,另外种牧草的人家自家不见得会养牛羊,中间还涉及到一个买卖的问题。

以周至这一年多在乡里树立起来啊的威望,这些都不算是什么难题,最难的还是要教会乡亲们使用新的农技设备,新的种植方法,还有就是专家们交代的一些春耕细节。

比如农用地膜的使用,现在的地膜分了两种,一种是透明的,一种是一面黑色,一面银色反光的新型地膜。

在周至暗示下,刘奶奶发明的这种全新的反光型地膜,对于提升地温具有非凡的作用,尤其是在凉山州这种日光强烈的地方,黑色的一面白天吸收大量日光提供地温,晚上又被镜面将释放的地热反射回去,起到保暖作用,效

果非常的明显。

要是两种地膜套起来用,黑色地膜加透明苗棚,甚至能够将种植玉米的时间提前一个月。

可不能小看这一个月,有了这一个月的时间差,就能够再调出来一季种植季,用来种植豆类,牧草,蔬菜等作物。

甚至可以尝试种植小麦。

除了防冻,还需要做好防汛防旱等措施。

防汛就是加固堤坝、疏通排水渠道等,接着今年修建绿能综合工程的同时,水渠都是新造的,这点不用操心。

而解决联合乡多年的旱情困扰,就是靠水电站的水库储备水源,以及合理使用多级提灌站在丰能期进行提灌,以及合理安排灌溉等等。

这些都好办,而周至发现自己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在蛮州根本不可能遇到的问题??防风。

立春后,联和乡的风就变得大了起来,虽然这对风力发电来说是大好事儿,但是对农田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这一刻周至就无比怀念老家的梯田,冬天里梯田里蓄水,哪里还怕什么风!

但是在这里不行,他是一点经验都没有,还是老赤日有办法,带着乡亲们设置风障,风墙,解决了这个问题。

风障就是用树枝和干草编织出矮墙,放在与大风呈一定角度的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将风力导向到不干扰田地的方向,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风墙的成本更高,是用石块和土块垒砌出来的半永久式的矮墙,讲究的还会在墙头上摆放干草用来抵抗雨水的冲刷。

有了养护水利工程的道路和水渠,周至就可以用车将在河边的石块沿着山道拉到固定的位置,再由乡亲们用独轮车堆着,顺着水渠上的盖板构成的“小道”将材料推到自己的土地上砌成防风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