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五十三章 前提和推理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八百五十三章 前提和推理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02:35:53 来源:源1

所以这些方言谚语,就成了许慎《说文解字》里说这些字都是“从工声”的侧面证明。

那到底当时的读音是什么样的呢?那就得一步一步倒着往前推了,在推到汉代之前,要先将明音,宋音,唐音论证清楚。

这就分别要去和《洪武正韵》,《广韵》《集韵》,《唐韵》《切韵》像结合,找寻证据了。

比如《平水韵》里的“一东”,韵母和普通话的后鼻音“ong”一样,而“二冬”,韵母其实类似“o” “ong”,这个读音在吴语,闽南语,客家话,粤语里都有普遍保留,因此“一东”“二冬”,在方言里是十分容易区分的。

每个韵部都不止一个字,所以这些字的发音还可以相互佐证,再结合各地方言样本,能够较为方便且科学地推断出这些文字的古代读音。

当然了,这问题要是仅仅这么简单的话,那也轮不到当做博士课题来做,这中间有许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韵书本身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就好比《红楼梦》,绝大多数绘本里都会采用明代的服饰衣貌,都是以明代为背景,其实呢,从字里行间还是能够看得出来,曹雪芹是根据清代的社会为基础,所进行的加工。

《水浒传》同样如此,写的是宋朝的事情,但是其实参考了很多明代的社会结构内容。

《西游记》就更好笑了,唐僧师徒走遍万里,投宿化缘国王宴请,在哪儿吃到的都是中餐。

韵书是文人收集整理的,他们收集整理韵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吟诗作赋,进行韵文的创作。

而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追古”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习惯就算到了如今也是如此,一个高中生能够用古文文体,或者用甲骨文,篆书作高考作文,先不说写的水平怎么样,新闻肯定是要举国轰动的。

因为这个习惯的存在,就导致了韵书的历代作者,更喜欢重视考证总结前代的声韵规律,而将本朝的声韵丢在一边。

研究前代声韵,叫“雅事”,研究当代声韵曲调,叫俗不可耐,就好像搞古典乐的大家都认为高雅,而唱流行乐的天生就低了唱歌剧的一头,大致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这就给后人厘清那些韵部哪些是时代特征,哪些是前代规律,制造了很多疑点。

比如在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其声韵多半就是依照的“时韵”,而当时文人的诗词,骈文,则多半依照的古韵。

如果不将之辨证地看待,毫无疑问就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古代“方言”和“官话”的差异。

明代的记录里,就有皇帝听不懂面圣官员口里难懂的福建话,广东话而头痛不已的情况。

所以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甚至一些刻意使用方言韵味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竹枝词等,其韵律还有地域分布的因素,不能一味地拿“官话”,“正韵”取套接,不然同样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把这些都考虑完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被前辈们给带到沟里去。

很多留下著述的前辈们,都是学问大家,但是学问大家也不见得所有观点都对,尤其是国文,国学,牵一点而动一片,谁也不敢就说自己能够将所有的点,所有的面,都考据完全了。

随便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专家中,就曾经掀起过一股疑古思潮,由此产生“古史辨派”。他们对司马迁《史记》里记录的商王世系表,就提出了严峻的质疑。

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他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想做一篇论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正式挑战以往的古史书写。

在那封关于古史演变的信件当中,顾颉刚指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第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是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

的最早状况。

顾颉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是可疑的,受此思潮的影响,中国上古史体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新文化运动另一大佬胡适则在致顾颉刚的信中建议:“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走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

由此,中国信史被缩短到两千五百多年。

顾颉刚是什么人?那是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建国前的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

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的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

长期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

历史地图》等,对中国的文史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这样的人能够提出质疑的观点,那就必然是严密的,周尽的,经得起质疑的。

至少在当时的学术界,能够辨得过他老人家的学者,基本没有。

但是这些辨析和认知,都是依托于当时的史料记载,以及严密的逻辑推论之上的,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一片甲骨惊天下,带有商王世系表的地下文物出土,极大地丰富了文史研究的证据,甚至推翻了当时学界对于史

记商王世系的质疑。

这也是文科和理科的重要区别,理科和文科的研究其实都讲求逻辑,但是逻辑分作了前提和推论两个部分。

文理之间的区别,就是理科在相当大的范围里,其逻辑前提是完美的,周尽的,比如数学,它的前提就是1加1等于2,其它所有的公式,都是基于这一前提扩展出去的。

又比如欧式平面几何,其实就是直线公理,公理,角公理这三个认定的前提上推到出来的。

除非你从平面跃迁到立体,这前提才会被打破,否则就是完备的。

文科的最大特点,就是逻辑前提的不完备,而不同的前提,哪怕使用相同的推理,能够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