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零八十七章 不是每次都能捡漏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零八十七章 不是每次都能捡漏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4:0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现在周至手里的这个玩意儿,完美地填补上了这个空白。

在陶胚底部覆盖化妆土的技术,始于北齐,之后开始出现化妆土上做彩的技术,一开始是绿彩,之后加上了其它颜色,在唐代发展为三彩。

但是由于玻璃釉出现得比较晚,因此这些彩瓷一直都是釉上彩。

想要釉下彩出现,那就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表面的玻璃釉的透明度要达到能够显露出底彩颜色的程度。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个玻璃釉面,肯定应该经历一个从不透明到乳化,再从乳化到透明的过渡过程才对。

但是偏偏就奇了怪了,不管是年代最早的那个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还是后来的长沙窑,似乎面釉的发展一下就达到了透明的水准,哪怕底胎没加化妆土,那种酱色或者发绿发黄的底彩,到底能够比较完整的在釉下呈现出来。

如果没有周至手里这个小罐做比较,大家还不朝这个方面想,可是有了这个小罐儿,大家才会反应过来,不管是三国时期那个青瓷釉下彩,还是后来的晚唐长沙窑釉下彩,好像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胎体和上色的水平,跟表层玻璃釉的发展水平,有些不同步,不匹配。

而周至手里这个小罐儿,刚好就与之相反,把之前留下的空缺都给填补上了。

这个瓜棱罐的底胎本来属于比较粗糙的瓷土胎,本色呈现的是一种淡棕红色,从没有修饰的底足和釉层较薄的口沿都能够看得出来。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窑工用淘洗得比较精细的高岭土调浆,给胎体刷了几层,使本来淡棕红色的瓷胎包裹上了一层白色的妆饰土,让器物变得洁白莹润。

在此基础上,匠人们给瓷胎上又用含铁的釉料和含铜的釉料,分别刷上了两块色斑,交错分布在瓜棱和瓜棱之间的留白上,达到了提升美学观感的效果。

最后,将人们又在已经绘制好颜色的瓷胎上,浇淋上一层玻璃釉,用来保护瓷器的底色。

釉下彩的好处当然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就是保护色块,不会因为洗刷碰触导致颜色掉落。

其次玻璃釉无毒无味,不像底彩那般富含矿物离子,那些离子甚至有不少是有毒的,这样就制造出了一个隔离层,即便作为日常的盛器使用都没有一点问题。

最后就是易于清洗,有些液体本身带有腐蚀作用,也会与彩料当中的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在瓷器上留下侵蚀的颜色痕迹,让瓷器变得丑陋。有了一层硬度极高,与酸碱不如何起反应的玻璃釉保护,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早年的玻璃釉配方还没达到后世那般精良的程度,所以本来就应该像周至手里这个瓜棱罐上变现的一样,并非如水晶那般完全透明的,而是如淡牛奶那样,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淡奶白色。…。。

这才是过渡期应该有的样子。

而这个瓜棱罐让周至爱不释手的原因还有一层,就好像宋代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金丝铁线一样,这本来属于一种工艺不到位的瑕疵,属于胎釉结合不紧密,因为瓷器内部应力造成的一种缩釉现象。

但是这种瑕疵所造成的后果,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美学情趣,反而受到千年来藏家们的大力追捧。

现在这个小罐上的乳化釉同样如此,因为并非完全的透明,因此在彩斑上又形成了一种云无心而出岫的写意画面,让彩斑从边缘向中心,加强了浓淡过渡,让本来还略显单调的红绿两色,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强调这样的变化,在后来一个著名的瓷种上得到了更加具体的体现,那就是钧窑。

而这个小罐的表现,差不多就类似白底儿的钧窑,甚至有一种可能

就是钧窑本身就是继承了这类釉下彩瓷器的审美风格,才走上了利用铜釉的窑变色,进行幻化天成的表现道路。

别忘了这个小罐上这一抹紫红,也是非常典型的铜红釉,如果最终科学鉴定的结果与器型相符的话,这就是人类瓷器制造历史上,第一次对铜红釉的尝试,成功之后被其他窑口继承发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张诚虽然只是明清两朝瓷器的鉴定高手,但是对于中国瓷器发展的大脉络是相当清晰的,现在也明白了周至手里这个小玩意儿的重要性:要真是五代邛窑的东西,又可以出好多篇论文了呢。

哈哈哈哈……周至感觉很开心,又扭头看了一眼在后座上已经睡着的卢巧,叹了口气:的确要去历史系,用科学方法给鉴定一下了,其实就算不是五代邛窑也没关系,这小玩意完全长在了我的审美上,平时摆在案头把玩都舒服。

好像你是比较好这一口哈?张诚回想了一下:这玩意儿,钧窑,后仿钧窑釉,甚至张大千的大泼彩,小泼彩,好像都有相通之处。

诶?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周至给张诚提醒,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好像我对这种东西,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春云晓霭》和《獐猿戏鹤》图到了没?张诚问道:还有六手卷里边的三幅绢本。

到了,《春云晓霭》在岁华轩地下图书馆陈列室,张善子先生的《獐猿戏鹤》,和大千先生的小泼彩《高树听溪图》,两幅獐猿图,正好一左一右陈列。

赵令穰《鹅群图》,赵孟頫《洗马图》,韩干《马性图》也都修好了,不过太过于珍贵,和其他的三个手卷都放在岁华轩保险柜里。首都那两位老爷子催了好几回了,让我送过去。

要不这活交给我?张诚问道:去岁华轩看看《春云晓霭》,顺带给你送送货?

这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不过周至也觉得张诚是让他放心的人选,笑道:换个人我还真不放心,是诚哥你那就没问题了。

要不我们现在就去?

周至觉得时间太赶了:巧巧还在呢,现在去不合适,还是先回学校吧。反正也不差这几天。

那我一会儿先开到大雅斋下,你们自己回去。

临到分手,周至递给张诚一张支票:亲兄弟明算账,这是这次探宅子的劳务费,还有之前魏老那幅《海韵》的手续费。

张诚看了下支票:《海韵》手续费五千,剩下三万二,原来那盘子你花了三十二万!

没办法,遇到行家了,不是每次探宅子都可以捡漏的。周至摊了摊手。

(本章完)

39314778。。

...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免费阅读.

yetianlia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