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 第44章黑暗中的摸索:洋务的微光

第44章黑暗中的摸索:洋务的微光(第1/2页)

圆明园的冲天烈火,太平天国的连天烽烟。

内忧外患,是两只巨大的铁钳,死死扼住了大清帝国的咽喉,让它窒息。

所有时空的帝王,都陷入了深。

割地、赔款、内乱……桩桩件件,都指向一个最终的结局——亡国。

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吗?

难道,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文明,就要在这内外的夹击之下,轰然崩塌?

就在这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之中,天幕之上,终于,透出了一线微弱的光。

那光芒,起初黯淡有余,随时可能熄灭。

但它,终究是亮起来了。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与太平军的长期作战,让一部分头脑相对清醒的清朝统治者,终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彻底打醒了。】

【他们痛苦地意识到,西洋人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奇技淫巧”,而是一种他们必须学习的,强大的“力量”。】

画面中,几个关键人物的身影,被天幕重点呈现。

在中央,是恭亲王奕訢。

这位咸丰皇帝的弟弟,在“庚申之变”中临危受命,负责与英法议和,亲身感受了“夷务”的棘手。他的眼神中,带着屈辱,更带着痛定思痛的决然。

在地方,则是那几位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的汉族重臣。

曾国藩,这位理学大儒,在亲眼见识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后,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感慨。

李鸿章,这位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目光更加敏锐,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他们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了一场旨在挽救王朝危亡的自救运动。】

【史称: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自救?”

“他们……终于知道要变了?”

这四个字,让一直处于憋屈和愤怒中的帝王们,精神为之一振。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开国之君,他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道错,不肯改。

只要肯变,就还有希望!

天幕之上,两个响亮的口号,被用醒目的字体打了出来。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自强……求富……”

汉武帝刘彻,念出这四个字,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这不正是他的目标之一吗?对内富国,对外强兵。

天幕的画面,开始快速地展示洋务运动的成果,那是一派热火朝天、焕然一新的景象。

【军事工业】

一座座巨大的厂房,在中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高耸的烟囱,开始喷吐出工业的黑烟。

机器的轰鸣,第一次,在帝国的腹地奏响。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金陵机器局(南京)】

【福州船政局(福建)】

【天津机器局(天津)】

炼钢炉喷吐着耀眼的火光,巨大的蒸汽锤每一次落下,都让大地为之震颤。

工人们在外国技师的指导下,动作生疏,眼神中却充满了好奇与希望。

很快,第一批成果,被展示了出来。

一杆杆崭新的后膛步枪,被整齐地码放在武器架上,黝黑的枪身,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一门门锃亮的新式火炮,被推出了厂房,炮口昂扬。

紧接着,画面转向了蔚蓝的大海。

福州船政局的船坞内,一艘艘悬挂着黄龙旗的新式军舰,缓缓滑入水中。

它们仍带有风帆,但船身中央那标志性的巨大烟囱,和侧舷安装的旋转炮塔,都宣告着与旧式水师的彻底决裂。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清政府耗费巨资,建立了三支新式海军。】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看着那成军列阵的舰队,在海面上乘风破浪,所有帝王,都感到了一阵久违的扬眉吐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4章黑暗中的摸索:洋务的微光(第2/2页)

【民用企业】

天幕的旁白继续,画面也随之切换。

【洋务派很快意识到,强大的军事,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于是,“求富”被提上日程。】

一口巨大的矿井,出现在画面中。

无数矿工,乘坐着升降机,深入地下,开采乌黑的煤炭。

【开平矿务局】

江面上,不再仅仅是外国的货轮,挂着黄龙旗的中国商船,也开始冒着黑烟,劈波斩浪。

【轮船招商局】

城市里,电线杆被一根根竖起,拉起了蜘蛛网般的电线。

【天津电报总局】

【旁白:这些民用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它们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新式教育】

画面最后,来到了一座窗明几净的学堂。

一群留着长辫的少年,不再摇头晃脑地诵读《四书五经》。

他们面前的课桌上,摆放着物理、化学的实验仪器,墙上挂着万国地图。

一位西装革履的洋人教师,正在用生硬的汉语,讲解着几何学的原理。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旁白:为了培养翻译人才和技术人才,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远赴海外。】

画面中,一群稚气未脱的幼童,穿着长袍马褂,站在一艘巨大的轮船前,茫然地与家人告别。

他们,将要远渡重洋,去学习那些“西学”。

看着这一幕幕日新月异的景象,帝王们心中的阴霾,被驱散了不少。

他们看到,这头遍体鳞伤的巨龙,正在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泥潭中挣扎起身。

它在舔舐伤口,更在努力地,为自己换上新的、更坚硬的鳞甲。

“看来,这大清,还有救。”

李世民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看到了变革,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所爆发出的强大求生欲。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故事将朝着一个“卧薪尝胆,成功复仇”的剧本发展时。

天幕的画面,陡然一暗。

那个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声音再次响起,如同一盆冰水,浇在所有帝王的头顶。

【这场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持续了三十年。】

【它为中国带来了工厂、铁路、电报、新式军队……带来了无数个“第一”。】

【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致命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画面中,浮现出四个大字,是这场运动的判词。

【中体西用】

【所谓“中体西用”,即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根本制度(中学为体)的前提下,学习和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西学为用)。】

【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失败,只是器物上的落后,而非制度和文化的落后。】

【他们想做的,只是给一具早已腐朽的躯体,披上一件看似坚固的西式铠甲。】

【他们修修补补,裱糊门面,却始终不敢,也从不愿去触碰那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变革制度。】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比喻。

一辆华丽、巨大,却早已腐朽不堪的皇家马车。

洋务派们,正满头大汗地,将马车上那些用来装饰的木雕、彩绘,换成一门门锃亮的火炮。

他们将拉车的瘦弱老马,换成了马力强劲的蒸汽机。

可这辆马车的车轴,早已被蛀空;车轮,依旧是脆弱不堪的旧木;而驾车的车夫,仍是那个抱残守缺、刚愎自用的封建王朝。

【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将会用最残酷的方式,撕碎这层“自强”的伪装。】

【它将证明:一副腐朽的骨架,披上再坚固的铠甲,也终究只是一堆不堪一击的枯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