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 第33章 无形的枷锁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第33章 无形的枷锁

簡繁轉換
作者:仰望夜色星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04:32:09 来源:源1

第33章无形的枷锁(第1/2页)

天幕之上,那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仍在对峙。

咆哮的蒸汽朋克与静谧的田园牧歌,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壁垒彻底隔绝。

一行新的文字,在天幕中央缓缓亮起,带着审判般的冰冷。

【除了市场与资本,工业革命的火焰,还需要另外三样关键的薪柴:劳动力、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保障。】

【而在这三方面,十八世纪的中国,同样被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

第三个关键词,随之浮现。

【劳动力】

“劳动力?”

大唐,太极殿内,李世民眉头微蹙,感到一丝不可思议。

“我中华地广人众,开运河,筑长城,征百万大军,何曾缺过人手?”

天幕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立刻给出了回应。

一行冰冷的旁白文字浮现。

【中国不缺人口,但缺少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自由劳得力”。】

画面中,一本厚重的黄册被一只无形的手翻开。

工整的毛笔字迹,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命运。

【姓名:张三。】

【籍贯:山东XX府XX县。】

【户别:民户。】

【职业:农。】

天幕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在每一位帝王耳边回响。

【自秦朝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了极其严密的户籍制度。】

【一个人的身份,从出生起就被牢牢绑定。】

【军户的儿子,世代当兵。】

【匠户的子孙,世代做工。】

【而数量最庞大的农户,则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之上,终其一生,难离乡土。】

【“安土重迁”,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更是精心构筑的制度设计。】

镜头陡然一转,大明皇宫的景象呈现于天幕。

画面中,朱元璋为了防止人口流动,颁布法令,百姓若无官方路引,出远门百里即为“流民”,可被随意拿问处置。

奉天殿内,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制定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社会,防止流寇四起,更是为了便于征收赋税,巩固他的江山社稷。

可天幕却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他。

他亲手打造的这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如同一张覆盖天下的天罗地网,锁死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没有大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涌入城市,工厂便失去了最基本的血液。

天幕画面再次对比。

【与之相对,英国的“圈地运动”虽然野蛮而残忍,却在客观上,创造出了一个庞大的、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

【他们,是工业革命的第一代工人。】

这番对比,让所有帝王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

紧接着,第四个关键词浮现,比之前的任何一个都更加刺痛人心。

【技术与人才】

画面中,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精英”形象。

左边,是一位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的中国书生。

他房间里堆满了经史子集,皓首穷经。

他的人生目标,便是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一朝成为天子门生,治理万民。

他研究的,是“治人之术”。

右边,是一位满身油污的英国工程师。

他正趴在简陋的工作台上,借着昏暗的油灯,聚精会神地修改一张复杂的机械图纸。

他的毕生追求,是改进蒸汽机的效率,或是发明一种全新的机器。

他研究的,是“格物之学”。

天幕的旁白,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所有帝王的心上。

【人才的流向,最终决定了一个文明的走向。】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华夏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一批人,他们的精力与智慧,几乎全部被引导到了“学而优-则仕”这条独木桥上。】

【科举制度,在维护大一统、选拔官僚方面,功不可没。】

【但它也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将社会最顶尖的人才资源,源源不断地从“技术”与“经济”领域,抽走到了“政治”领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章无形的枷锁(第2/2页)

【当最优秀的大脑都在日夜钻研八股文章、揣摩上意之时,又有谁会去关心一台纺纱机能提高多少效率?】

这番话,让汉武帝刘彻想起了他准备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

让唐太宗李世民猛然想起了他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时,发出的那句得意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曾几何时,他们都以为,这是帝王心术的最高境界。

可现在,他们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讽刺。

他们引以为傲的制度,竟成了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

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关键词,缓缓浮现,笔画之间,重若千钧。

【制度与文化】

紧接着,是八个大字,如同八座倾天而下的大山,轰然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历代王朝,皆将农业视为国之根本,将商业视为“末业”,百般打压。】

【这种根深蒂固的国策,从制度上彻底断绝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任何可能。】

【而明清两代愈演愈烈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更是主动切断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在思想上,营造出一种“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虚骄之气,彻底扼杀了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就在此刻,天幕的画面,忽然开始了回溯。

郑和那庞大的宝船舰队,再一次出现在无垠的大海上,旌旗招展,威风凛凛,万国来朝。

紧接着,画面又切到了那个昏暗的房间里。

无数朴实的脸庞在油灯下,一笔一划地学习着汉字,那是属于后世的“扫盲运动”。

此时此刻,观看天幕的各朝代皇帝们,在听完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剖析后,终于明白了天幕此前播放那些画面的真正深意。

大明,奉天殿。

朱棣的身体猛地一颤,他死死地盯着画面中自己那支曾威压四海的无敌舰队,呼吸变得急促。

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

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奇珍异兽,带回了万国使臣的朝拜,满足了他作为“永乐大帝”那无与伦比的虚荣。

可他错过了什么?

他错过了一个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倾销到全世界的机会!

他错过了一个为大明带回海量白银,创造出一个庞大海外市场的机会!

他错过了一个足以孕育出工业革命萌芽的伟大时代!

他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锋利的刀,却只是用它来巡游炫耀,而不是去开拓一个全新的经济版图!

他的舰队,是一支宣扬国威的政治舰队。

而非一支开拓市场的资本舰队。

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大秦,咸阳宫。

嬴政看着那“扫盲运动”的画面。

他一直以为,书同文,车同轨,是为了让他的律法能贯彻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是为了更彻底的集权。

让百姓识字,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遵从号令。

可现在他才懂得,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皇帝的意志能延伸多远。

更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创造出怎样的价值!

一群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动接受命令的文盲。

和一个能看懂图纸、能操作机器、能不断创新的民族。

孰强孰弱,不言而喻。

他毕生追求的,是一个令行禁止、绝对掌控的帝国。

而后世追求的,却是一个拥有无限创造力的国家!

格局。

从一开始,就输了。

这一刻,所有帝王都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

他们终于理解了,为何天幕要先播放建国后的“扫盲”,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那是在告诉他们。

华夏,曾经拥有过领先世界的“硬件”——技术与国力。

但它却在最关键的几百年里,因为制度和思想的禁锢,走上了一条与工业化背道而驰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