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 第36章 明清的窒息:做大,等于找死!

第36章明清的窒息:做大,等于找死!(第1/2页)

天幕之上,宋元时期那幅流光溢彩的繁华市井图,如同被一只无形大手抹去,梦幻泡影般破碎。

取而代之的,是压抑而沉重的暗色调。

画面的背景,是巍峨的南京紫禁城。一个身着龙袍,面容坚毅而充满猜疑的皇帝,正冷冷地注视着他的帝国。

【如果说,唐宋元时期,是对商业的“驯服”与“利用”。】

【那么,在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明与清,这道千年枷锁,被收缩到了极致。】

【对商人的打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也彻底浇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后一丝火花。】

【明:洪武皇帝的铁腕回归】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呼吸陡然粗重了几分。

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对商人阶层,抱有天然的、深入骨髓的警惕与厌恶。

他将蒙元末年豪商巨贾的奢靡与官商勾结的**,视为天下大乱的根源之一。

因此,在他建立大明之后,便以雷霆手段,重新拾起了秦汉时期“重农抑商”的严酷政策,并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

画面流转,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身影出现。他珠光宝气,气度不凡,甚至豪掷千金,出资帮助朱元璋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然而下一刻,画面中的他已是家财散尽,身着囚衣,被官兵押解着,踏上流放云南的漫漫长路。

天幕中,传来一个冰冷的声音,正是朱元璋自己。

【“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奉天殿内,朱元璋本人看着天幕,非但没有半分悔意,反而重重哼了一声。

咱就是这么想的!一个商人,钱多到能犒劳咱的军队,这不是乱民是什么?这不是潜在的威胁是什么?不杀,留着过年吗?

大唐,太极殿。

李世民看得眉头紧锁,他无法理解。魏征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在他看来,民是水,士族是水,什么时候一介富商,也能被视为倾覆国家的洪水猛兽了?

这已经不是抑商,这是仇商!

大宋,垂拱殿。

赵匡胤更是看得直摇头。他杯酒释兵权,靠的就是拿钱养着那些骄兵悍将,国库的大头可都指望着商税。这要是把会下金蛋的鸡都给杀了,拿什么养兵?

“这朱家皇帝,忒狠了些。”他低声自语。

天幕继续展示着朱元璋为大明精心打造的制度枷锁。

一、【户籍固化】

画面里,一个农家少年骨瘦如柴,望着远处城镇的方向,眼里全是渴望。他想去当个学徒,哪怕只是吃口饱饭。

可里甲长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揪了回来,厉声呵斥。他的户籍是“农户”,他爹是农户,他爷爷是农户,他就得一辈子跟土地耗死在一起。

【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匠户、农户等世袭制度,将全国人民死死地钉在了各自的职业和土地上。这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严格,彻底扼杀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海禁】

一艘足以远航的巨大海船,在岸边被官兵浇上火油,付之一炬。熊熊烈焰,将天空都映成了绝望的红色。

【“片板不许下海”】

【为了防范倭寇和张士诚等海上残余势力,朱元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海禁政策。】

【这道命令,与百年后英国颁布的,旨在争夺世界市场的《航海条例》,形成了历史最讽刺的对比。】

【一个,是将世界关在门外。】

【另一个,是要将世界揽入怀中。】

【这不仅仅是关闭了海外贸易,更是从思想上,斩断了一个民族的海洋性格,让整个国家变成了内向、封闭的大陆帝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章明清的窒息:做大,等于找死!(第2/2页)

永乐朝。

朱棣的拳头在龙椅的扶手上捏得咯咯作响。

他想起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郑和舰队,那七下西洋的万丈豪情。他曾有机会扭转这一切,可他没有!舰队归来后,那该死的海禁政策依然被他的子孙严格执行。

他亲手打开了一扇窗,却又在窥见世界的壮丽后,转身亲手将大门死死锁上。

三、【重税盘剥】

画面转至明朝中后期,一座生意兴隆的矿场,很快便引来了不速之客。

几名面色阴柔的太监,带着一队官兵,在矿场设立税卡,巧立名目,什么“矿监税”、“过路银”、“孝敬钱”,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矿主从一开始的卑躬屈膝,到最后的绝望反抗,最终被活活逼到破产,矿场也被迫关闭。

【明朝对商业征收繁重的税赋,尤其是万历年间,派出太监充当税监,四处搜刮,更是对民间工商业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竭泽而渔的掠夺,让商人们形成了一种共识:做大,等于找死。】

天幕的色调,变得更加灰暗。

清朝的皇帝们,出现在画面中,他们的表情严肃而自负。

【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少数民族的统治,几乎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与思想,并将其执行得更为彻底。】

【“闭关锁国”,成为了基本国策。】

画面中,广州港口,十三行的商馆外,挤满了金发碧眼的西洋商人。

他们所有的贸易,都必须通过官方指定的“十三行”商人进行,不得与任何其他中国人接触。他们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小小的商馆区内,如同被圈养的金丝雀。

一位英国商人,仅仅因为试图绕过行商,向清朝官员递交一封信,便被当场拿下,直接驱逐出境。

【这种“一口通商”的制度,将中外交流的渠道压缩到了最窄。它表面上维持了天朝的体面,实际上,却让中国彻底隔绝于世界发生的剧变之外。】

【当欧洲正在进行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时,清朝的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迷梦之中。】

紫禁城内,正为自己“十全武功”而自得的乾隆皇帝,看到天幕上打出的这句话,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这不正是他敕谕英王乔治三世之语吗?

天幕,竟当着历朝历代的面,将他的话原封不动地打了出来,这哪里是记录历史,这分明是公开处刑!

【从明初的户籍固化、严酷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官商垄断,这两代王朝,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保守的文化,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打造了一座最坚固的牢笼。】

【江南地区虽然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例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拥有数百台织机、雇佣数千工人的手工工厂。】

【但这种脆弱的萌芽,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重农抑商的社会主流文化面前,就如同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立刻被碾得粉碎。】

【它始终无法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惊险一跃。】

天幕之上,一个巨大而沉重的“终”字,缓缓落下。

它精准地压在了那片刚刚冒头、生机断绝的“萌芽”之上。

中国古代商人与资本的悲歌,至此,终于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心头涌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

他们忽然明白,这悲歌的终结,并非结束。

一个更加悲壮、更加屈辱的时代,即将在地平线上,露出它狰狞的獠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