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翌日一早沈溪前往吏部衙門,他剛進門不久事情就傳開了。
沈溪之前曾答應皇帝在謝遷回朝後便履約吏部尚書,這件事有不少人知曉,但因沈溪食言,很多人覺得沈溪至少要回避到年後,誰知年前便走馬上任,讓很多人始料不及。
一些本來就對沈溪兼兩部尚書頗有微辭的官員,開始奔走相告,大肆串聯,接下來,有可能會發生針對沈溪的第二輪聲討。
激流似乎正在醞釀中!
沈溪自己則很輕松,既然親口答應了皇帝,沒理由再次食言,回朝並不需要做太多事,只需到吏部衙門跟兩位侍郎,即左侍郎孫交和右侍郎王敞打聲招呼便可。
對於孫交來說,沈溪多少有些陌生,畢竟此前從未在一起共事過。
但王敞那邊就不一樣了,畢竟沈溪算是他的“老上司”,沒什麽隔閡。
從年歲上來說,孫交和王敞都年長沈溪太多,但從朝中官爵上,他們落後沈溪一大截。
吏部大堂,正在召開簡單的會議。
吏部主要官員,包括司務、主事、員外郎、郎中等都來參加會議,面對一群之前未曾共事的手下,沈溪顯得很平和:“諸位,本官到吏部履職,乃是奉皇命行事,你們不必拘謹,以後一切照舊,主要事務仍由孫侍郎和王侍郎完成,我隻負責用印。你們大可當我是來走個過場的……”
沈溪這話說得太過直白,讓人覺得不像是來履職,倒是來交托權力的,在場的人不由面面相覷。
就算各部衙門的確都是二把手做實事,你這個老大也不能把話說這麽直接,你讓下面的人怎麽想?
王敞臉色多少有些尷尬,笑著打起了圓場:“諸位好好配合沈尚書,將手頭的事情做好,就算是為朝廷效忠。大家以為呢?”
“對,對。”
一群人點頭附和。
在場沒一個比沈溪年輕,哪怕是中下層官員也都三十歲往上,吏部本就在六部中處於最高級別,想要進來任職非常困難。
沈溪在一群人中顯得很突兀。
最年輕,卻官職最高,偏偏在場的人還沒有誰敢輕視。雖然沈溪看起來年輕,卻是經歷九年考滿的官員,在朝已屬於老資歷。
孫交道:“沈尚書,吏部如今積壓的官員考評相對較多,年底前又有一些地方出缺,亟需補充官員……”
沈溪看著孫交道:“孫侍郎在吏部任職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比之我這個後生強多了,這些事便交由你跟王侍郎來辦,只需將最後方案交給我過目,等我用完印轉交陛下禦覽便可。”
“這……”
孫交覺得很尷尬。
雖然以前也是這麽回事,尚書隻負責最後拍板,可能用印時連具體內容是什麽都未必知道,但由沈溪口中說出來,還是覺得太過刺耳。
王敞笑道:“既然沈尚書如此定奪,那我們照辦即可,若是諸位有什麽問題,可以來找老朽詢問……沈尚書大病初愈,諸位要體諒他的辛苦才是。”
“有理,有理。”一群人紛紛出言附和。
王敞話裡的意思,是讓吏部官員識相些,別沒事老去煩擾沈溪,至於沈溪是否真的大病初愈沒人知道,但有一點他們很清楚,那就是現在沈溪身兼兩部尚書,必然公事繁忙,再加上沈溪在吏部屬於初來乍到,可能分心無暇,所以需要靠兩位侍郎來擔待。
沈溪看著在場之人:“既然大家夥兒都明白該如何做,本官也就不贅言了,總之都是為陛下效命,只要勤懇本份,本官不會蓄意刁難,大家互相理解便可。”
沈溪的話說得淺顯直白,在歷屆吏部尚書履職會議上,他算是最平和的一個,感覺不到有任何架子。他這番話其實是告訴在場這些人,你們別把我當作高高在上的尚書,就當我是普通人,咱有事說事,既不要搞個人崇拜,也不要處處針鋒相對。
一些本來對沈溪不太熟悉的人,此番見面印象都很不錯。
沈溪通過一系列舉動,把吏部中上層的官員拉攏過來,就算不支持他的也會選擇暫時充當中立派。
而那些中下層官員,反倒有很多剛進入官場不久,年輕氣盛的存在,這些人聽信謝遷等人傳播的“沈溪兼職兩部尚書亂了朝廷規矩”等言論,對沈溪的敵對情緒依然很強烈。
但沈溪作為尚書,他們基本上是敢怒不敢言。
尤其是吏部和兵部任職的官員,多少收斂了些,謹言慎行,否則沈溪可以直接讓他們京官變外官,被外放後也未必有好日子過。
留在京城過舒心日子多好?如果仕途起步便外放為官,既辛苦,又遠離朝廷中樞,跟被發配差不多。
最佳的升遷路線莫過於在六部打拚到主事、郎中級別的官職,然後下到地方直接任知府或者提提刑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司衙門任主官或佐貳官,讓履歷變得豐富些,過個幾年回京城擔任寺司衙門主官,然後再到六部任侍郎,一步步走向朝廷中樞。
會議結束,其他人離開,王敞和孫交留了下來。
孫交拿著一些公文過來,殷切地說道:“沈尚書,這是今年官員的考評結果,您看是否合適?”
大明官員考察非常複雜,丘浚所著《大學衍義補》曰:“官滿者,則造為冊,備書其在任行事功績,屬官則先考其長,書其最目,轉送禦史考核焉,亦書其最目。至是,考功稽其功狀,書其殿最。凡有三等,一曰稱,二曰平常,三曰不稱,既書之,引奏取旨,令複職,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通考,乃通計三考所書者,以定其升降之等”。
考察遵循兩大原則。
首先,依《職掌》事例考核升降。即依照大明朝廷對中樞到地方各衙門設置以及官員管理的具體辦法決定官員的升降去留。
為嚴格官員考核秩序肅清吏治,朝廷頒布了一系列官吏管理條例,如《到任須知》、《責任條例》,加強考核立法,以做到有法可依,秉公考核;
其次,重視實績,即主要是以官員在任職期間的政績為依據,重視官吏在任期間的德業表現。
具體方法是將官吏的政績考察清楚,記錄在冊,以此作為官吏升降去留的依據。
同時,考核有京考和外考之分。
關於京考,《明會典》有雲:京官四品以上“九年任滿,黜陟取自上裁”,“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滿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給由,不考核,不拘員數,引至禦前,奏請複職”。
也就是從四品及以上的官員由皇帝親自掌握,九年任期屆滿,由皇帝直接裁決其升降去留。
京官五品及以下各衙門主官、屬官,先由本衙門正官考核,再報都察院、吏部複考。
外考也就是地方官考核。
《明會典》同樣有記載:“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五品以上,俱系正官、佐二官。三年考滿,給由進牌,別無考核衙門,從都察院考核,本部複考,具奏黜陟,取自上裁”。
考核需要官員“自陳以取上裁”,但吏部在官員自陳前,會根據都察院的調查以及各衙主官的意見,按季度撰寫官員在任期間的政績狀況的材料存檔,只要兩相對照,基本可以判斷一個人官做得如何。
對於官員寫的自陳書,吏部可操作空間很大,要是吏部尚書看了說你不行,你肯定就不行了,一旦考核定個平常或不稱職,就無法獲得升遷,嚴重的會直接讓你致仕……管你幾歲,三年當官得差評基本仕途就到頭了。
官員考核制度,對於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起到一定積極促進作用。
首先,獎勵勤於政事、政績卓著的官員,查處才力不及、年老有疾的官員,使得官僚隊伍不斷更新,一批批年輕有為的新進官員得到賞識和重用,有利於提高行政機構的工作效率。
其次,獎勵公正廉明、潔己愛民的官員,懲處貪汙腐敗、違法違紀的官吏,這樣有利於激勵官員廉潔奉事、守令畏法,從而澄清吏治,使官場風氣煥然一新。
最後,重視官員任職期間的政績,以其在職時的所作所為作為考核依據,決定官員升降去留。這樣一來,官員都會十分重視自己的政績,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為朝廷政令的貫徹實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但所有的制度都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公正,考核自然也存在一定弊端。
比如官員行賄受賄,以權謀私而徇私舞弊,導致考核結果不實,無法作為獎懲的依據。這種結果的不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被考核的官員,因政績不佳、犯下大錯,害怕考核導致自己被罷黜或降職,還有一些官員濫用職權,從而為了一己之私阻撓考察;
其二是來自考察官,考察官員屬於朝廷命官的一部分,他們與被考察者同朝為官,或是明哲保身,不願意揭發某些官員的不法行為。或是不履行職責,不做調查核實而隨心所欲的做出考核結論,應付了事。
更有甚者,考核結論由他人代寫,恣意妄為,這就使得考核結果根本無法作為評價官員的依據。
正因為如此,吏部尚書這個職務看起來沒多少油水,但由於掌握的權力太大,只要筆頭稍微松一松,就可以決定一個官員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只要稍微貪心些,僅收受的禮物便足以發家致富,甚至富可敵國。
就算是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都想通過巴結吏部尚書的方式來獲得優異的考核成績。
就算擁有如此權力,沈溪對考評結果依然是漠不關心,他擺手道:“既然已出結果,本官就不多加以干涉了,之前何尚書在的時候,吏部便在諸位同仁打理下,井井有條,我作為一個後輩,過來更多是為了學習,兩位都很有經驗,很多事需要你們指點。”
沈溪越是客氣,孫交越覺得別扭。
王敞倒覺得稀疏平常,到底他跟沈溪相處有一段日子了,對於這個上官的性格和脾氣了解得很深。
王敞衝著孫交笑了笑,此前他便就沈溪的性格對孫交有過描述,讓他不用太緊張。
孫交道:“還有一些官員的考評,本要放到年後,但近來天氣放晴,如果年底前能完成考核,他們可以及早離京,回家過年……是否有必要加快進度,及早完成考核?”
沈溪問道:“若要完成考核,他們必須來一趟吏部,是吧?”
孫交點頭道:“同品階的人會一起前來,一次七八人,一天最多能考評三四十人左右,所有考核完畢,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
沈溪想了想道:“既如此,那就加快考核速度,誰都希望早些回去過年,就算年前來不及走,年後也能早點兒離京,家住在江北的還能回去過個上元節。這樣吧,讓他們自己辛苦一些,小年後,將他們分成兩批,直接到吏部來完成述職和考核,若年後有外派差事的,可以等過年再來,其余的在年底前拿出結果,讓他們及早回任所。”
當沈溪說完這話,孫交和王敞不由對視一眼。
之前沈溪還一副不問政事的樣子,但現在態度突然來了個大反轉,本來需要半個月完成的吏部考核,沈溪卻說要在兩天內完成,顯得太過激進。
孫交正要說什麽,王敞卻插話:“既然沈尚書如此說了,那咱還愁什麽?年前能解決的事,就別拖到年後,不然到上元節前各衙門都在休沐,那些人怕是要到正月底才能踏上歸途,盡量簡化政務也是善政嘛。”
王敞屬於與世無爭的性格。
跟之前何鑒相似,這樣的老好人,能力不高但也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屬於資歷派老臣,什麽都會但什麽都不精,但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頂上去充當螺絲釘。
孫交點頭:“那可能沈尚書要忙碌幾日了。”
沈溪道:“這倒是無妨,讓他們備好自陳,到時候按照吏部存檔對照參詳,也費不了多少功夫,之前一段時間我太過懈怠,趁著年底忙碌幾天,把拖欠下來的事情完成。”
“好。”
王敞笑道,“有沈尚書在就是不一樣,其實之前我還跟老孫談過你,我跟他說,之厚你到吏部,能讓吏部的差事變得輕省不少,他還不相信。哈哈!”
沒等結束公務,王敞已拿私人關系來說事。
被王敞這麽一說,沈溪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孫交則臉色尷尬,到底他從未有過跟年歲比自己小許多的上司相處的經驗,因為沈溪以前的履歷太過豐富,旁人對沈溪雖有非議,但對沈溪能力從未有過質疑,如此一來他很有壓力。
沈溪笑道:“能簡化就盡量求簡,但也不能懈怠,我到吏部來還要兼顧兵部事務,其實自己也很累,要不是陛下堅持,我才不會自討苦吃。”
沈溪在吏部應對同僚很輕松,完全不需要用謙卑的姿態面對,當然他也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跟屬下相處時,他拿出一種平和的態度,不為難你們,你們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別把我當作你們的壓力便可。
孫交對沈溪的印象還算不錯,但他跟沈溪相處時間太短,不會拿出王敞那樣嘻嘻哈哈的態度。
孫交更多是以對待何鑒等前幾任吏部尚書的做法,把沈溪當作自己頂頭上司,嚴格按照規矩行事。
沈溪在吏部衙門沒有停留太長時間。
作為兩部尚書,他不能只在一個衙門逗留,既然已經回朝,他還要回兵部衙門去看看,那裡才是他的大本營。
沈溪尚未出吏部衙門前,他回朝的消息已傳到謝遷處。
謝遷先是聽家仆說明情況,畢竟他在長安街的小院距離吏部衙門不遠,又是大白天發生的事情,並沒什麽好隱瞞的地方。
沒過多久,楊廷和、楊一清、李鐩三人相繼到來,再之後甚至連英國公張懋也過來了。
張懋的到來,多少讓謝遷預料不到,不過想到張懋平時對朝中不公之事的耿直態度,謝遷大概猜想,或許張懋是來跟他說明情況,並且有跟他聯名上奏的打算。
但聽了張懋的來意,他才發現自己想多了。
張懋不但不是來“主持公道”,甚至還有恭喜謝遷的意思,說朝廷終於步入正軌,而這一切都源自於謝遷跟沈溪之間關系緩和下來。
謝遷一聽心中來氣:“我幾時跟那小子講和了?若真是講和,會讓他兼任兩部尚書?”
因為張懋的到來,謝遷本跟幾名文臣的會談不得不暫告一段落。
在謝遷陪伴下進入書房後,張懋環視一圈,問道:“於喬今天怎麽沒去吏部?”
旁邊幾人都很尷尬,他們沒料到會在謝遷小院見到這麽多人,因為楊一清和李鐩基本處於中立派,所以他們不太想干涉這件事,沒有向張懋作任何解釋。
楊廷和倒是心直口快,“謝閣老對於沈之厚回朝之事,並不太了解……這才剛得知消息。”
張懋略微驚訝一下,而後搖頭苦笑道:“於喬,你跟之厚之間,到底是怎麽回事?”
謝遷不想回答,顯然他還在生悶氣,因為沈溪這次履職並沒有得到他的準允,也沒有提前跟他商議,在他看來是對他的不尊重。
楊廷和又道:“聽說昨日之厚受詔前往豹房面聖,陛下親口提出讓他盡快履職,他便應允下來。”
“原來是這樣。”
張懋點了點頭,隨後打量在場幾人。
這幾位都是朝中中堅,雖然張懋自己的爵位很高,但涉及朝政他作為武將還是缺乏發言權,於是道,“如此說來,之厚在這件事上倒沒做錯,他已回避很久,試圖讓陛下收回成命,陛下執意不肯,如今吏部和兵部事務荒怠,又逢年關,在陛下嚴令下,不得不回朝吧……可立理解,可以理解!”
張懋幫沈溪說話,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謝遷看來,張懋始終對沈溪很欣賞。
謝遷更多會把沈溪當作軍中人士,認為張懋不是按照道義禮法行事,而是因袍澤關系,情感用事。
謝遷道:“我等正商議前往豹房請命,張老公爺是否同去?”
謝遷沉默半天,終於蹦出一句,讓張懋多少不太適應。
張懋道:“於喬,跟陛下進言也沒多大作用,作何要勉強?之厚回來,朝事有人處理,就算身兼兩部尚書又有何不可?現在重要的是,趕緊找到替代兵部尚書的人選,好讓之厚有台階下,光靠這麽進言,怕是會讓陛下為難。”
這話說得還算中肯,但在謝遷聽來,純粹就是幫沈溪說話,不可接受。
眼看自己就要牽扯進文官內部的爭執中,張懋是老狐狸,無論以前他對朝中文官集團抱有怎樣友善的態度,這次的渾水他絕對不想去趟,因為在張懋看來,沈溪在這件事上壓根兒就沒做錯。
張懋趕忙道:“於喬,老朽府中還有一點事,便不打擾你了……你跟應寧他們先商量事情。告辭告辭。”
謝遷嘴角浮現出輕蔑的笑容,似乎對張懋的行為很是不屑,另一邊楊廷和還想說什麽,卻被謝遷搶先一步道:“張老國公要走,那就不送了,我等還要商議事情,張老公爺自行離開便是。”
……
……
國公登門,都沒得到禮遇,需要自己走。
張懋毫不介意,好像多在謝遷這裡停留一會兒都會給自己惹來麻煩,弄到最後,李鐩和楊一清也都明白過來,張懋過來不是為了恭喜,根本是來探聽謝遷的口風,知道下一步朝廷的動向。
張懋在朝中的地位太高,軍隊有張懋掌控,其實謝遷足夠放心,至少沈溪要掌握軍權還要過張懋等五軍都督府老臣這一關。
在張懋走後,楊廷和詢問:“謝閣老為何不請求張老公爺出手相助?”
謝遷道:“你看他那如避蛇蠍的模樣,有半分出手相助的意思嗎?在他心目中,沈之厚乃年輕才俊,陛下就算給沈之厚封王,他也會笑著應承下來,哪裡有一點武人的骨氣?”
當著幾名部堂,謝遷絲毫也沒為張懋留面子,不過他並不擔心眼前幾人會將他的話泄露出去,這幾人都知道分寸,也知道朝中文臣武將和睦的重要性,再者謝遷的話最多只是一種抱怨,就算被張懋知道,估摸也只是一笑而過。
你謝老兒看不起我,我還嘲笑你呢!
當初沈之厚是誰提拔起來的?
你自己控制不了一個後生,讓人家靠自己的本事爬到你頭上,你現在卻要打壓人家,你這還有點老臣的臉面不?
楊廷和請示道:“那謝閣老,現在當如何?沈之厚入朝,將意味著事情難以轉圜。”
謝遷不答,因為前一段時間,謝遷幾乎把能做的事都做過了,面聖也面過了,跟皇帝據理力爭根本就沒用,太后也見過,甚至各方能見的人都見了,沈溪那邊他也試圖用軟硬兼施的方法,都是徒勞,現在再讓他進行一次,好像也是無濟於事。
楊一清道:“為今之計,當如張老公爺所言,找到兵部尚書人選為妥,兵部左侍郎陸完能力出眾,之前之厚一直請假,不就是陸侍郎將兵部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個建議連楊廷和都挑不出毛病,而李鐩乾脆就點頭。
謝遷黑著臉,側頭看了楊一清一眼,目光複雜,似乎在說,你楊應寧幾時開始支持沈之厚了?
最後幾人都看著謝遷。
畢竟謝遷才是文官領袖,一切要聽看他如何決定。
但謝遷似乎對一些事已經產生根深蒂固的思維,光靠勸沒用,他用憤憤不平的口氣道:“他選擇回朝就由得他,看朝中那些非議聲蔓延,讓他知道什麽叫做如坐針氈!”
謝遷說話時顯得怨氣十足,楊廷和等人聽到耳中,仔細琢磨一琢磨,謝遷這話就跟沒說差不多。
至少張懋還說出個建議,找個接替兵部尚書的人選,這樣就可以讓皇帝把沈溪兼任的兵部尚書差事給替換,事情也就圓滿解決了。
而謝遷似乎對最適合兵部尚書的替代人選陸完抱有一定偏見,對此提議並不讚同,而提出了一個“耗”的策略,說起來就是什麽都不管,讓沈溪繼續當他的兩部尚書,而後靠輿論讓沈溪屈服。
楊一清和李鐩倒沒覺得如何,至少他們內心的想法,跟謝遷大致相當。
不過楊廷和這邊就覺得很別扭了。
謝閣老你也算是我尊重之人,我一直覺得你會站在我這邊,打壓一下沈之厚的崛起,讓朝廷的秩序恢復正常,你之前也一直都是這麽做的,為何到了關鍵時候,你卻什麽都不做,改而變得敷衍起來?
你這算是舉手投降了?
楊廷和皺著眉頭道:“此例一開,即便將來再將事情轉圜過來,怕是陛下會故技重施,這次是吏部和兵部,下一次指不定是什麽官職,又不知道是什麽人。如今尚且是沈之厚這樣的狀元之才,若以後是傳奉官當如何?”
謝遷看著楊廷和道:“難道你有好策略?”
“當進言陛下。”楊廷和道。
這個建議讓謝遷多少有些無語,他道:“能面聖的話,老夫早就去面聖了,況且老夫跟陛下單獨見過, 陛下對此態度堅決,又能如何?”
“那就去見太后。”楊廷和仍舊不依不饒。
謝遷道:“老夫之前把能做的,都已做遍,甚至求教過京城內所有可能影響此事之人,之厚那邊,老夫也去見過,但事情都沒有順利扭轉過來,或許是因為之厚在對韃靼一戰中立下的功勞太大,再加上陛下對於朝政的疏忽,使得陛下要找到能統籌大局的人出來,而之厚又是東宮講官出身……”
當謝遷說到這裡時,語氣中多有無奈。
楊廷和道:“難道如此便什麽都不做,任由事情發生?”
謝遷道:“開歷史先河也好,守規則也罷,如今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也只能暫且如此,希望將來不會令事態繼續惡化,諸位多行督促,若之厚在職司上出了偏差,至少能提點一下……諸位提高警惕吧!”
()
著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