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寒門狀元 > 第442章 說不得

寒門狀元 第442章 說不得

簡繁轉換
作者:天子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6 16:16:54 来源:搜书1

謝遷在三位史官修撰朱希周、王瓚和沈溪的陪同下坐了下來,又叫來已經入職翰林院的本屆殿試榜眼倫文敘和探花豐熙,先熱心地詢問了沈溪三人是否適應翰林院工作,隨後又問了關於《大明會典》的修撰情況,

東閣大學士親自關懷,對三位新晉翰林來說是莫大榮幸,可沈溪卻聽出謝遷話裡有話。

“陛下昨日問左右太祖之事,言,太祖驅胡虜,安邦定國,此為國之正統,卻不知緣何太祖三十一年而崩,何以太宗三十五年繼位,仍以洪武為號?”謝遷很平淡地把一個明朝歷史上“說不得”的問題給提了出來。

準確來說,謝遷不過是引用了弘治皇帝朱祐樘的話。

在明朝,有兩個說不得的歷史遺留問題,一個是建文帝,一個是景泰帝,就連史官也不能隨便發表評論,更別說是文官武將又或者是市井百姓。

不過景泰帝的廟號,在成化一朝給恢復了,也算是成化帝對父親的一次撥亂反正,可建文帝到如今都是朝廷上下的禁忌,沒人敢提,甚至明朝記錄的史籍中,都未曾對“建文”有過任何提及。

建文四年靖難結束,永樂年間朝廷將所有與“建文”相關之典籍焚毀,嚴令市井間不得再提及建文舊事,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之間的這段歷史,近乎要消弭於明朝史籍之中。

如今弘治皇帝突然提及,意義可不一般。

朱希周總算在翰林院裡待了三年,遇到天子問左右之事,翰林院中人是有義務來回答的,這也是翰林院存在的意義。但這問題實在太過敏感,朱希周略帶不解道:“閣老之話。我等不是很明白。”

謝遷笑著擺擺手:“不用太明白,每人寫張條子,進呈給陛下看看就是。陛下心頭有惑。我等要為陛下分憂……”

謝遷非常聰明,既然弘治皇帝問了一個不能說及的問題。那就讓翰林用筆來解答。這就如同殿試上的策問題一樣,為什麽高祖隻當了三十一年皇帝,年號卻用了三十五年?要求用最能符合帝王心意的答案,解除皇帝心頭的疑惑。

各人都找了個靠著書桌的座位坐下,這次策問有些特殊,翰林院從史官修撰往下,凡當班之人必須到編檢廳來寫條子回答弘治皇帝的問題。

謝遷有言在先,只是寫個條子。不用署名,只要回答得宜便可,至於弘治皇帝是否會親自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既然皇帝已經發問了,能不看嗎?最多是不知道誰寫的而已。可若皇帝實在覺得誰寫的不合心意,要降罪,發回來問是誰寫的,你敢不承認?就算嘴硬,最後對號入座也能把人給揪出來。

沈溪最討厭這種不記名投票,因為不記名代表的是以為不用對文字負責任,但其實不記名比記名更讓人無從下筆。

沈溪研好磨。拿起毛筆來,卻遲遲沒法落筆。

靖難之役的過程,對他而言那是再熟悉不過。從事情發生的起因,到中間的戰況反覆,再到結果,都不過是歷史上一段普通的記錄而已,但這段記錄,在明朝卻是史官之大忌。就好像每朝每代都有一段隱晦的史料,就算記錄了那也是穢史,只有等朝代更迭之後才會提及。

沈溪知道,建文帝的廟號。直到南明時期才恢復。

不知如何下筆,沈溪隻好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卻見那些翰林同僚這會兒正奮筆疾書,他不明白這問題到底有什麽好寫的。思索再三之後。沈溪在紙上端端正正寫了兩個字:“建文。”

“答卷”就算完成。

簡單的兩個字,是明惠帝朱允炆的年號,但這年號已有一百年未曾有人提及,歷史上真正開始出現記錄,已是靖難一百二十八年後的萬歷二十三年。

明朝人習慣以為,太祖皇帝之下是太宗,太宗之下是仁宗,就連朱棣的“成祖”廟號,也是後來嘉靖皇帝給加的。

就算眼下的讀書人,也鮮有知道“靖難”這段典故。

不多時,謝遷開始“收卷”,沈溪把寫著“建文”兩個字的紙折好,呈遞過去,心裡還在琢磨,不要因為這條子惹來禍端吧?

不過怎麽想,沈溪都認為自己只是提了一個既在的事實,就算要追究,他也能從“建文”這兩個字上找出諸多借口推搪。

謝遷把所有條子收好,也沒打開看上面分別寫的是什麽,隨便說了幾句勉勵的話,便匆匆忙忙走了。

謝遷這一走,翰林院裡就炸開了鍋。

所有人都不明白天子的用意,而此事涉及到一段歷史的撥亂反正,但其實就算是翰林這等飽學之士,對明初這段歷史也不是很熟悉,有的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太祖在洪武三十一年就駕崩了?

朱希周走過來問沈溪:“沈修撰,你可知陛下問此話的用意?”

沈溪搖了搖頭。

朱希周歎道:“翰林院中,有許多事是不能對人言的,不過陛下既有所問,當知無不言,不應有所顧忌,這也怨不得你。”

沈溪心想:“我把明惠帝的年號都給寫下來了,這還不是知無不言?難道我非要把‘靖難’的全過程寫上去,才算對皇帝負責?”

不過再一想,自己剛才就寫了兩個字,或者朱希周根本沒有察覺自己動過筆,以為他交了“白卷”,才會有此感慨。

沈溪反問道:“那陛下到底是何意?”

朱希周一愣,怔怔地看了沈溪片刻,方才搖頭,笑而不語。就算他對沈溪提攜有加,可在這種說不得的問題上,還是毅然選擇了回避,因此朱希周究竟知不知道靖難這段歷史,在沈溪心中成為了一個謎。

……

……

當晚的宴席設在東江米巷的清遠酒肆,這是附近官署的官員最喜歡光顧的地方。朱希周作為三位史官修撰中資歷最高者,成為了這次宴席的主賓,而沈溪、倫文敘和豐熙更像是陪客。

宴席一共兩桌。

翰林院的人不少。一次請不完,這次算第一頓。出錢的是那些尚未被外派的庶吉士、翰林待詔、侍書、檢討,酒宴本身花不了幾個錢,如此下來就好似aa製,每人差不多只需把自己吃的份子錢拿出來就可,而且是翰林官請客,這酒肆的掌櫃也不敢多收錢。

翰林官,地位尊崇,不說在朝堂上的地位。單說下屆會試的房官,就很有可能會有翰林充任,但出來做會試同考官,同樣需要論資排輩,至少朱希周和沈溪這樣的,進翰林院時間不久,尚得不到這樣的殊榮。

沈溪本不想飲酒,可現在當了官,應酬越來越多,他繼續拿自己是小孩子以茶代酒那套顯然行不通。尤其是這種迎新的接風宴,沈溪不得不喝上兩杯。

等沈溪喝完酒走出酒肆,被風一吹。腦袋暈乎乎的,眼前都快模糊了。

“沒學會當官,倒先學會喝酒了。”沈溪輕輕歎了口氣。

翰林們陸續從酒肆出來,各自回家,條件好的或者有家仆過來迎接,其他人只能獨自回府。

有的人好像等這麽場宴席很久了,花了錢就要吃個夠本,一頓飯下來酒飽飯足,不過人出來連路都走不穩。需要別人攙扶,我送誰。誰送我的囑咐之言不知不覺多了起來。

沈溪剛要走,朱希周走過來塞給沈溪一個紅封。裡面鼓鼓囊囊的挺沉,一看就知道裡面是銀子:“拿著,這是同僚們的一番心意。”

又是潛規則。

新官上任,不但要宴請一下,還要表示表示,但送禮之事總不能太過張揚,那些人就找了朱希周來送。

沈溪稍微掂量一下,裡面銀子不多,應該有個七八兩的樣子,以今天請客人數來算,那今天這些下屬,連同宴請加上送禮,每人最少也要出個六七錢銀子,雖然不太多,但也不算少了。

在京城這種地方,生活壓力大,光靠朝廷俸祿,這些翰林未必能養家糊口,要是再加上這等人情往來,手頭拮據難免。

沈溪心想,難怪翰林院這些個同僚一個比一個瘦,這是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啊。

朱希周沒給沈溪回絕的機會,把紅封遞上來就走了,倒是旁邊的“小老頭”王瓚走過來道:“沈修撰,可要我送你回去?”

沈溪笑著回絕了,雖說他住的是小門小院,可在眾翰林當中已算相當可以了,誰叫他背後有汀州商會的巨大財力支持呢?

一般的翰林,能在城郊租個地方安頓家人已屬不易,更有甚者甚至一家幾口都擠在翰林院分配的宿舍單間內。

要當翰林,就要有先苦後甜的思想準備,能進翰林院已足夠讓天下讀書人眼熱,至於在裡面過點兒苦日子,那也是為未來飛黃騰達磨礪心志。

翰林日子雖然艱苦了些,但餓不死人,不用做體力活就有俸祿養家,對這樣一個尋常百姓只求吃飽穿暖活著的年代,已是非常好的工作。

就在沈溪收拾心情回家時,此時皇宮裡,三位內閣大學士卻在與弘治皇帝議事。

弘治皇帝一手拿著彈劾前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程敏政的奏本,一手翻看剛才謝遷呈遞上來的條子,半晌都沒言語。

弘治皇帝剛才說了幾句重話,劉健脾氣耿直,嗆了朱佑樘兩句,鬧得有點兒不愉快。李東陽和謝遷沒劉健那麽大的膽子,此時最多是站在那兒一語不發,氣氛就此僵持起來。

“留中吧!”

朱祐樘突然甩下一句,把彈劾程敏政的奏本輕摔在龍案一角,轉而仔細打量起謝遷剛剛呈遞的那些條子。

ps:第四更送上!

這一章是為所有書友加更,不為別的,就為開書以來大家夥兒不離不棄的支持!至於第五章,肯定會有,但瞅這碼字速度,估計真得凌晨去了,大家看著給點兒月票和打賞鼓勵一下!

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m.biquge.io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