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西秦立国与东征之辩(第1/2页)
楼兰故地,扜泥城。
昔日充满异域风情的王宫,如今已更换了主人,飘扬着玄黑色的秦字大旗,只是这旗帜的中心,绣着一个醒目的“扶苏”字样,以区别于咸阳的胡亥。
蒙恬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不仅彻底覆灭了楼兰,更将车师、龟兹等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遣使称臣,缴纳贡赋。整个西域,在绝对的武力威慑下,暂时臣服于宣威城(安西都护府)的统治之下。
然而,就在这军事胜利达到顶峰,安西政权看似稳固之时,一场决定未来道路的激烈争论,在扜泥城的临时行在(扶苏驻地)爆发了。
争论的焦点,源于蒙恬与一部分北疆老部下,以及部分迅速投靠的西域降臣提出的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请殿下顺应天意民心,于扜泥城正式登基称帝,定都于此,建国号‘西秦’,与咸阳伪朝分庭抗礼,再图东征,光复宗庙!”
这个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以扜泥城为都,建国“西秦”!这意味着将彻底与过去的“大秦”进行切割,不再仅仅是“监国”,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与胡亥伪朝对等的帝国实体!
支持者理由充分:
政治象征:一直以“监国”身份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缺乏与咸阳伪帝对等的法理地位。称帝建国,才能彻底树立正统旗帜,凝聚所有反胡亥的力量。
地理优势:扜泥城地处西域中心,水草丰美(相对于周边),经过改造后城防坚固,且刚刚经历战火洗礼,掌控力强。将其定为国都,比偏居安西一隅的宣威城,更能彰显掌控西域、虎视东方的气魄。
断绝幻想:彻底断绝内部某些人可能存在的、与咸阳妥协的幻想,坚定所有人抗争到底的决心。
吸引人才:一个崭新的帝国,比一个流亡的监国朝廷,对天下英才更具吸引力。
蒙恬站在舆图前,声如洪钟:“殿下!咸阳已污,胡亥窃据神器,赵高、李斯祸乱朝纲。旧秦已死!当立新朝,继始皇之志,开万世之基!以此西秦为根,练强兵,积粮草,待时机成熟,百万雄师东出函谷,扫荡群丑,重定乾坤!岂不痛快?!”
他麾下的将领们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昂。这些百战余生的老卒,对咸阳的背叛充满愤慨,渴望在一个新的、强大的旗帜下,打回老家去。
然而,以李默为首的原安西系官员,以及部分较为谨慎的文臣,却对此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
李默出列,他的反对并非出于权力考量(他依然是丞相兼格物总院令,权力稳固),而是基于更现实的判断。
“殿下,蒙将军,诸位大人,”李默语气沉稳,“称帝建国,固然能提振士气,彰显正统。然,其弊亦不容忽视。”
“其一,树大招风。”李默目光扫过众人,“我等目前实力,虽稳固西域,然与坐拥天下富庶之地、可动员百万大军的咸阳相比,仍处绝对劣势。一旦公然称帝建国,便是宣告与咸阳不死不休,再无转圜余地。胡亥、赵高必倾尽全力来攻,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二,根基未稳。”他继续道,“西域初定,人心未必完全归附,全赖兵威。安西本土(指原都护府核心区)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军械虽能自产,但规模远不足以支撑一场倾国东征。此时称帝,恐是好高骛远,徒耗心力于礼仪建制,反误了发展实事的时机。”
“其三,大义名分之困。”李默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殿下乃始皇长子,继承大统,名正言顺。若另立‘西秦’,虽与‘伪秦’区分,但也无形中承认了与‘旧秦’的割裂。天下思念旧秦、忠于始皇者甚众,若见殿下另立新朝,其心若何?是否会认为殿下放弃了光复整个大秦的志向,转而偏安西域?此乃自缚手脚,于争取帝国内部人心,恐有阻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1章:西秦立国与东征之辩(第2/2页)
他最后总结道:“臣以为,当务之急,非是急于称帝正名,而是**高举‘监国’旗帜,昭示天下我等乃大秦正统之延续,旨在‘清君侧、复正统’!以此名分,整合西域,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待兵精粮足,内部稳固,帝国内部反抗胡亥之声鼎沸之时,再以雷霆万钧之势东进,则天下可传檄而定!届时,殿下再顺天应人,登基称帝,重开大秦新纪元,岂不更合时宜,更得民心?”
李默的策略,可以概括为“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核心是充分利用扶苏“监国”的正统性和相对模糊的政治姿态,最大化地争取帝国内部的同情与支持,同时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蒙恬一派认为李默过于保守,会错失凝聚人心的良机;李默一派则认为蒙恬急于求成,可能将新生政权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端坐于上,一直沉默倾听的扶苏。
扶苏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凝重。他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跟随他的这些臣子将士的生死,关乎着大秦国祚能否延续。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蒙恬,这位看着他长大的、帝国最后的军神,又看向李默,这位在绝境中为他撑起一片基业的奇才。
“蒙将军为国浴血,志在光复,其情可感,其志可嘉。”
“李卿深谋远虑,老成持国,其言亦是为江山社稷,为数十万军民性命考量。”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做出了裁决:
“称帝之事,暂且搁置。孤,仍为大秦监国!”
蒙恬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并未出言反驳,他尊重扶苏的决定。
“然,扜泥城位置重要,需重点经营。即日起,升扜泥城为西都,与宣威城并为孤之行在。朝廷机构,分设两城,蒙将军可于西都开府,总揽西方军事及西域诸藩事务;李卿仍驻宣威城,总揽内政、经济及格物院事宜。”
“孤之旨意,仍用大秦国号,年号沿用先帝。我等之志,在于铲除国贼,光复整个大秦,而非偏安一隅,自立门户!”
扶苏的决策,巧妙地平衡了两派的意见。没有称帝,保持了政治上的灵活性和正统号召力;但同时提升了扜泥城的地位,赋予蒙恬更大的西方事务主导权,满足了军事扩张派的部分需求;而李默则继续掌控核心的内政与科技命脉。
这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的明智抉择。
“诸卿,”扶苏目光灼灼,看向东方,“胡亥、赵高倒行逆施,天人共愤。孤在此立誓,必当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有一日,将率领尔等,东出阳关,扫荡奸佞,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殿下圣明!臣等誓死追随!”堂下众臣,无论原先持何意见,此刻皆心悦诚服,齐声拜倒。
建国之争暂时平息,但东征的种子已然埋下。安西——或者说,现在应该称为“西秦”势力(尽管未正式建国,但外界及内部已开始习惯此称呼)——这台战争机器,在李默的科技加持和蒙恬的军事统领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为那注定到来的、与咸阳伪朝的终极决战,疯狂地积蓄着力量。
而在东方,由赵贲统领的二十万征西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开出了函谷关,他们的目标,正是这片正在孕育着风暴的西域土地。
风暴,即将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