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

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第1/2页)

能不能让有绘画功底的工人同志,在这种裂纹的基础上,用不易掉色的颜料进行二次创作,画上一些简朴雅致、比如山水、花鸟的小画?

把它从‘次品’变成‘工艺品’、‘特色品’?”

这番话让车间主任和老师傅都愣住了。

次品……变工艺品?这思路他们从未想过!

陈朝阳继续深化他的想法,展现了他对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的敏锐洞察:

“我们的主产品,不能总想着去和上海货在城里市场硬碰硬。

我们要开辟新市场…”

他走到一堆白胚前,拿起一个厚实的脸盆胚子:“比如这个,做得再厚实一点,边缘加固,专门作为‘农用盆’!

可以用来和面、拌饲料、甚至给娃娃洗澡,结实耐用是第一位的。

釉色单一没关系,甚至有点瑕疵也不怕,关键是成本要降下来,让乡亲们买得起、用得住…”

他又指向那些花色土气的产品:“这些,花色可以更喜庆一点。

大红大绿,鸳鸯戏水,五谷丰登!

就瞄准乡镇的婚嫁市场、年节市场,他们不嫌弃花色土,就图个喜庆吉利!”

“可是……厅长,”车间主任疑惑道,“乡村市场……老乡们恐怕,手里拮据……”

“不错,”陈朝阳接过话,“这正是问题的根本,为什么乡亲们手里拮据?

因为农业产出效率低,收入低!

光指望他们节衣缩食来买我们的工业品,这条路走不长,也走不远。

我们必须反过来想,我们的工业,能为农业做什么?”

他看着在场的人:“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以农养工,以工馈农’实现循环!”

“我们工业部门,不能只盯着生产脸盆茶缸,我们要生产更多、更能直接帮助乡亲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产品!”

他语速加快:

“比如,农机修配厂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出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便宜、适合小片田地使用的改良犁铧、锄头?

哪怕只是让乡亲们省点力气,提高一点耕作效率!”

“我们的化工厂,能不能研究利用本地资源,生产一些土化肥、土农药?

哪怕只能让粮食增产百分之五,那也是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五金厂,能不能生产更结实耐用的农用五金件?”

“甚至,我们搪瓷厂,能不能尝试开发一些适合农村使用、带盖的搪瓷粪桶?既卫生又耐用?”

他一连串的提问,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陈朝阳总结道:

“只有当我们工业生产的产品,真正能落到田间地头,帮助乡亲们把地种得更好,产量更高,收入更多,他们的购买力自然就上来了。

到那时候,他们才会愿意、也有能力来购买我们的脸盆、茶缸、暖水瓶,甚至自行车、缝纫机!”

“这就叫‘以工馈农’,用工业产品和技术反哺农业;

而农业发展了,乡亲们富裕了,就有了更强的能力来消费工业品,支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以农养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第2/2页)

这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循环!

而不是现在这样,工业品积压,乡亲们买不起,两头受困!”

他看向搪瓷厂的干部和工人:“所以,你们厂的问题,不仅仅是窑炉和花纸。

是要重新思考定位,打开思路,既要挖掘潜力,用巧思提升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开辟特色市场;

更要眼光向下,看到广袤农村的潜在需求和为我们工业提供的广阔天地!”

陈朝阳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技术和经营思路,更将一家工厂的困境,上升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清晰地勾勒出了“工农循环”的现实路径。

车间主任和老师傅的眼神,从最初的愁苦和迷茫,逐渐变得明亮而充满希望。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领导,带来的不仅仅是批评,更有破局的新思维和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路径。

……

苏州,临河传统丝绸作坊区

与之前机器轰鸣的国营工厂不同,踏入这片临水而建的私人作坊区,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蚕蛹的腥气和湿丝的味道,耳边是潺潺水声和木制缫车规律的吱呀声。

陈朝阳走进一家挂着“沈氏丝坊”牌匾的作坊,里面闷热潮湿。

作坊主是一位穿着素净蓝布褂、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太太,约莫六十上下,眼神里透着常年经营积累的精明与一丝疲惫。

她正低头检查着一筐刚送来的蚕茧,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几位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由当地工业局的同志陪同进来,

脸上立刻堆起了小业主特有、混合着谦卑与警惕的笑容,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来。

“几位领导,是市里工业局的同志吧?快请进,快请进,地方简陋,委屈各位了。”

沈老太一边招呼,一边用围裙擦了擦手,目光快速扫过陈朝阳等人,似乎在判断他们的来头和意图。

陪同的市工业局干部小张介绍道:“沈老板,这位是省里下来调研工业情况的陈同志。”

“省里来的领导?”沈老太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态度更加恭敬了些,

“欢迎陈领导来指导工作!我们这小作坊,真是蓬荜生辉了。”

陈朝阳微笑摆手,目光已经投向了作坊内部。

几位女工,从面色稚嫩的少女到头发花白的老妪,正埋头在滚烫的煮茧锅前,双手飞快地在热水中捞取、梳理着纤细的丝头,动作熟练。

她们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显得异常苍白、浮肿,布满了细密的褶皱。

“沈老板,你这丝坊,看着有些年头了。”

陈朝阳没有直接问困难,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开了头,语气平和。

“是啊,领导,”沈老太叹了口气,话匣子也打开了,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到我这儿,算是第四代了。

以前的光景……唉,不提也罢。

现在新社会了,总算能安稳做生意。”她话虽这么说,眉宇间却并无多少喜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