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137章 术业有专攻,求五星好评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137章 术业有专攻,求五星好评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137章术业有专攻,求五星好评(第1/2页)

行李简单,大多是捆扎整齐的书箱和简单的铺盖卷,但他们的眼神却锐利如鹰,带着学院派的清矍气质和革命者特有的坚毅。

陈朝阳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亲自安排,将曾经的陈家大院,数千平方的大宅子,改成了县委招待所,房间都是最好,换上了干净的新被褥,还特意嘱咐食堂:“专家们一路辛苦,这几天的伙食,务必保证有荤腥!”

然而,一场“特殊”的欢迎会,在当晚县委简陋的小会议室里上演。

陈朝阳刚介绍完住宿和伙食安排,话音未落,一位身材瘦削、鼻梁上架着厚厚玻璃眼镜的化工教授宋文清就皱着眉头站了起来。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打在众人心上:

“陈书记,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和好意。但是,我们是来干活的,不是来当客人的!”

他环视一周,镜片后的目光灼灼,“前线将士还在流血,后方百姓还在节衣缩食,华北局把如此宝贵的资源,调给我们,不是让我们来睡软床、吃小灶的!

我在清华的实验室,睡行军床一样能搞研究!请把最好的房间让给更需要的人,给我在实验室或者工厂附近搭个棚子就行!大蒜素的事,关乎前线战士的性命,关乎后方百姓的健康,一刻也耽误不起!”

宋文清的话,非但没有引起大家反感,反而激起了涟漪。几位同来的年轻化工和机械专家也纷纷点头附和,眼神中流露出同样的急切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他们不是为了享受而来,他们是带着使命的尖刀,渴望立刻刺入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中。

陈朝阳非但没有不悦,眼中反而闪过激赏的光芒。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脸上带着诚恳与理解:

“宋教授,各位专家同志!你们这份急切的心情,我陈朝阳感同身受!”他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一种沉重的回忆,

“当年在战场,看着身边战友因为缺医少药,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退,最后……那种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却无能为力的锥心之痛,我永远也忘不了!”

“但组织安排住宿伙食,是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是希望你们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养精蓄锐,打好这场科技攻关的硬仗!”

“伙食标准不变,但保证大家一日三餐都吃在厂区、干在厂区!宋教授,大蒜素项目,是重中之重!

明天一早,马先生会带着团队所有资料和样品与您对接,昌委所有资源,优先向您倾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陈朝阳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瞬间赢得了这群心高气傲的专家们的认同。

当晚,宋文清就带着他那支同样充满干劲的化工团队,挤进了小汤山科研工作室。

几张旧木板搭成的桌子拼在一起,就成了临时实验室兼宿舍。

宋文清甚至顾不上整理自己的铺盖卷,就迫不及待地摊开马先生提供的厚厚一叠土法提取大蒜素的流程记录,和几瓶浑浊的初级提取液样品。

他凑近笔记手指在记录本上快速划过,嘴里念念有词:“效率太低…杂质太多…有效成分降解快…稳定性极差…必须上设备!溶剂萃取…低温浓缩…关键参数…”

与此同时,航空组的领队陆长青,一位资深的飞机结构力学专家,同样不顾旅途劳顿。

他一手拉着陈朝阳,一手拽着郑春秋,径直来到挂着那张简陋航空基地构想图的墙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7章术业有专攻,求五星好评(第2/2页)

他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南口某处山坳,眼神锐利如手术刀:“陈书记,春秋同志!这里!预选的机库位置!

详细的地质钻探数据呢?基岩是什么?承载力够不够?风化层厚度?未来简易机库的跨度设想是多大?材料怎么解决?是打算用钢梁还是……?”

一连串专业而急切的问题,像连珠炮般砸来,瞬间点燃了陈朝阳和郑春秋心中的紧迫感。

这二十位风尘仆仆而来的专家,绝非装点门面的花瓶。他们是带着华北局乃至中央的殷切期望和沉甸甸的政治任务而来的尖刀!

他们的到来,在昌平这片刚刚燃起工业火种的土地上,投入了一颗知识风暴的核心。

一场由钢铁雄心与专家智慧共同驱动的、席卷一切的变革风暴,已然在昌平大地上呼啸而起。炉火将更旺,机器将轰鸣。

罗重文留下的三把“火种”,在昌平大地上猛烈地燃烧起来,驱动着这片土地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向着陈朝阳和专家们共同擘画的蓝图倾力展开。

资源有限,目标众多,一种清晰而务实的“倾向性”格局,在陈朝阳的意志主导下迅速成型。

“金蒜”是点燃生命之光的头号工程

小汤山镇新建的库房,如今成了昌平最神秘也最受关注的地方。

窗户被厚毡布遮得严严实实,只留下必要的通风口,门上也挂起了“技术重地,非请勿入”的木牌。

库房里,浓烈而独特的大蒜素气味混合着化学试剂的味道,日夜弥漫。这里,就是“金蒜计划”的新心脏。

宋文清教授如同一位严谨的指挥官,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了极致。

他从清华带来的几只小木箱被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视若珍宝的玻璃器皿:锥形瓶、量筒、烧杯,还有一台老旧的、需要手动抽气的真空泵和几盒珍贵的pH试纸、几支水银温度计。

这些在宋教授眼中简陋不堪的工具,在郑春秋派来的学生技工眼里,已是“精密仪器”。

“记录!本地‘紫皮独头蒜’,破碎粒度控制在米粒大小,溶剂比例乙醇:水=3:1,浸泡温度维持25±1度!”

宋文清的声音在临时实验台前响起,沙哑却不容置疑。

他亲自操作,眼睛紧盯着温度计的水银柱,助手则飞快地在自制表格上记录着时间、温度、溶剂用量和初步观察到的提取液色泽变化。

郑春秋派来的几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学生,被宋教授亲自调教着进行过滤、分液操作,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一丝不苟。

“杂质太多,影响纯度,更影响药效稳定性和储存!”宋文清拿起一瓶浑浊的土法提取液,又对比着刚刚分馏出的、颜色明显清亮许多的液体,眉头紧锁,

“必须上分馏提纯,初步干燥!目标:粉末状!便于野战医院携带,稳定性至少半年!”

陈朝阳几乎隔三差五都会到这座临时实验室紧闭的门前。

他不进去打扰,只是站在那里,听着里面传出的玻璃器皿轻微的碰撞声、真空泵低沉的嗡鸣、以及宋文清或急促或低沉的指令。

偶尔门开一条缝,浓烈的气味飘出,能看到里面人影晃动,灯火通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