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453章 我不同意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453章 我不同意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453章我不同意(第1/2页)

此言一出,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所有人都看向这个年轻人。

李云峰语速加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敌我刚接触,敌步兵正在慌乱进入阵地,无后坐力炮架设需要时间!

这是唯一的窗口期,我命令:三辆霞飞,呈三角突击队形,全速冲击!

最大油门,直接冲向他阵地前沿!”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加强语气:

“利用霞飞坦克体积小、灵活性高的特点,拉近交战距离,让他们的重机枪失去步兵掩护意义,

让他们的无后坐力炮因为距离太近、目标移动太快而难以瞄准!

三辆车集中火力,用37mm炮和并列机枪,狠狠打他的火力点尤其是无后坐力炮位!

不要节省弹药,在最短时间内倾泻最多火力,制造最大混乱!”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灼灼:“同时,用电台紧急呼叫主力,不是报告敌情,而是直接请求:坦克排全速前出支援!

步兵连立即下车,轻装徒步越野,以最快速度跟进!

并请求所有可能的后方炮火,对敌阵地后方和两翼进行拦阻射击,隔绝其增援和退路,把他们钉死在阵地上!”

“我相信,”李云峰的声音斩钉截铁,

“敌人绝对预料不到我们在兵力劣势下敢直接发动冲锋!

他们的反坦克火力在仓促间很难有效命中高速移动、直冲脸面的目标。

只要我们能冲乱他的前沿,哪怕只撕开一个口子,钉死在这里,后续主力赶到就能形成滚雪球效应,一举吃掉这个加强连!

这比拼的就是谁更快、更狠、更果断!

狭路相逢,勇者胜!”

李云峰的话音落下,教室里一片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种极度冒险、甚至有些疯狂的进攻精神震慑了。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侦察兵避战原则,也超出了大部分学员基于现有经验和条令的想象范畴。

一些老成持重的学员甚至微微摇头,觉得这年轻人太过血气方刚,简直是拿战士的生命去赌博。

然而,讲台上的陈朝阳,脸上却终于露出一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那不是赞许,更像是一种……发现了稀有矿藏般的兴趣和探究。

他的目光停留在李云峰这张年轻却写满果决的脸上,内心却掀起了细微的波澜。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七个字,在陈朝阳的心湖中荡开圈圈涟漪。

一瞬间,他似乎透过眼前这个叫李云峰的年轻学员,看到了另一个时空、另一段岁月里,一个同样嗓门洪亮、打仗鬼点子多、却又浑身是胆、逢敌必亮剑的虎将身影,

那个他曾在无数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熟知的,名字叫做李云龙的指挥官。

“真是有趣……连这股子混不吝的劲头和说话的口吻都有点像。

难道这种敢于打破常规、崇尚进攻和主动性的将领,在任何时代、任何军队里,都是相似的特质吗?”

陈朝阳暗自思忖,感到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53章我不同意(第2/2页)

“不过,这个李云峰,似乎比那位更多了几分基于技术兵种的精准和体系思维,不仅仅是猛打猛冲。

他提到了呼叫炮火拦阻,提到了步坦协同跟进,这说明他理解现代战争是合成作战,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

好苗子,确实是个好苗子!”

这种联想让陈朝阳更加坚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军队的未来,需要的就是这种既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又能理解并驾驭技术兵器、具备合成作战思维的指挥员。

保守和怯战无法赢得未来战争,但只有勇气没有头脑的“莽夫”,同样代价惨重。

而李云峰刚才的回答,恰恰在“勇”与“谋”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却又充满诱惑力的平衡点。

“还有其他想法吗?”

课堂上一时间有些沉默,显然李云峰那极具冲击力的方案让许多人还在消化。

这时,一位坐在前排、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学员高建国推了推眼镜,站了起来。

他的姿态一丝不苟,带着一种研究规章条令特有的严谨,甚至有些刻板。

“报告教员!”高建国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质疑,“我不同意李云峰同志的观点。

这完全违背了侦察兵的行动条令!”

他声音清晰,试图引用权威来驳斥:“无论是苏军和我军现行的相关教范都明确规定,侦察分队的核心任务是‘获取并传递可靠情报’,

基本原则是‘隐蔽接敌,果断脱离’,应极力避免与敌主力发生不必要的交火。

因为侦察单元的价值在于其信息,而不在于其微弱的火力。”

他看向李云峰,目光锐利:“李云峰同志的方案,是将宝贵的侦察力量当作廉价的突击队使用,这是极其冒险和不负责任的!

即便因敌人措手不及而侥幸成功,这种案例也不具备普适性,更不应作为战术范例在课堂上推广。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中,对侦察部队使用的规范案例——精确侦察,及时回传,为主力决策提供依据,而不是逞个人英雄主义!”

高建国的发言引用了条令,显得有理有据,代表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思维,立刻引起了部分同样信奉苏军体系或思想偏保守的学员的暗自点头。

高建国刚坐下,另一位来自一线部队、脸上带着风霜之色的孙营长站了起来,他显然是想打个圆场,提出更折中的办法:

“报告教员,高同志和李同志说的都有道理。

硬冲确实太险,但直接掉头跑,也可能被敌人追着屁股打,损失更大。”

他提出了一个更符合传统步兵智慧的方案:“我看,不如来个‘车轮战法’:

三辆坦克,不要一起冲也不要一起退。

一辆快速向左翼机动,进行骚扰射击,吸引敌人火力;

另一辆向右翼伴动,进一步分散敌人注意力;

指挥车则利用这个时机,迅速后撤到安全距离,同时呼叫主力和炮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