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139章 多元化立体化种植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139章 多元化立体化种植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139章多元化立体化种植(第1/2页)

他指着棚顶,“草帘子卷放的时间要根据阳光强度灵活调整,中午太热,得卷高点;

还有,试试在棚里挖条浅沟,铺点秸秆,晚上灌上水,白天靠水汽蒸发吸热降温,比单纯烧煤省钱省力!”

而在开荒田里,另一位专家正带着一群青壮年农民,用绳子拉出笔直的线。

“红薯苗,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行距一尺五,株距八寸!通风透光,才能结大块!”他蹲下身,示范着如何用最省力的方法栽苗、培土。

旁边的田埂上,放着几只木桶,里面是散发着硫磺味的石灰水。“看到叶子背面有红蜘蛛没?别等它成灾!这个石灰硫磺合剂,土法子,便宜管用!隔七天喷一次!”

他们带来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实打实的增产技巧:如何根据墒情合理灌溉,如何识别常见的病虫害并自制土农药防治,如何堆肥沤肥提升地力。

他们甚至带来了几小袋精心筛选、更适合昌平气候和土壤的耐寒高产棉种,交给了几个信得过的生产能手试种。

成果直接关系到秋收粮仓的丰盈和百姓碗里的饭食,农学专家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接地气的行动,赢得了老农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任。

他们的工作,如同春雨,无声地滋养着昌平这片希望的土地,为工业的腾飞奠定着最基础的生存保障。

昌平的工业格局,就在这清晰的“倾向性”中,如同一棵根系扎实、主干挺拔、枝桠伸展的大树,在1949年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夏天,迎着风雨,奋力生长。

而在小汤山暖棚基地又是另一番场景,水汽在油毡上凝结滴落。

农学专家正对着暖棚边缘那片终年不见阳光、湿冷阴沉的“死角”唉声叹气,手里捏着一把因光照不足而徒长的、细弱的豆苗。

“可惜了这地儿,白占了暖棚的份子,啥正经菜都长不好。”

陈朝阳的身影出现在棚口,他没有立刻上前,而是目光扫视着这片区域,最终落在那堆混杂着棉籽壳、麦秸和烂菜叶的废弃物上。

一个清晰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平菇、废料、立体种植、暖棚微环境——绝配!

这是前世再普通不过的农业知识,但在1949年的昌平,无异于点石成金的“天方夜谭”。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蹲在从田间归来的王教授旁边,也抓起一把废料,故意用带着点“道听途说”的不确定口吻,却引导着说:

“王教授,这地儿是种菜不行,可我当年在东北抗战时,听人提过一嘴,说东北深山老林里,有些老乡会在地窖或者背阴的窝棚,用锯末子、烂木头渣子养一种叫‘冻蘑’的菌子,冬天也能长,听说还挺鲜。

您看……咱们这暖棚里,又湿又暖和,是不是也能试试?把这废料堆起来,搭个架子往上种?省地儿,还废物利用。”

王维臻一愣,随即像被一道闪电劈中!他猛地抢过陈朝阳手里的废料,凑到眼前仔细捻着,浑浊的眼睛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菌子?!对啊!平菇!草菇!它们不靠太阳吃饭,就喜欢阴湿,专吃这些烂木头、秸秆里的养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9章多元化立体化种植(第2/2页)

他激动地站起来,指着这片“死角”,声音都拔高了:“陈书记,您这‘听说’可太是时候了!这地方简直就是天生的菌房!

搭架子?好主意!后山有的是毛竹,搭它个两三层!铺上苇席,把这些废料蒸透杀菌,拌上菌种铺上去……

这暖棚的温度湿度,就是现成的温床啊!不占好地,废物变宝,周期还短!”

陈朝阳心中暗赞王教授一点就透,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思索”:“哦?真能成?王教授您是行家,您觉得有把握?”他故意把“点金术”的功劳推给专业人士。

“有!绝对有!”王教授斩钉截铁,“原理上完全可行!就是这‘种子’——菌种,是关键!得找到适合本地、生长旺盛的野菌子,分离出菌丝!”

“好!”陈朝阳立刻拍板,“这事就交给您了!需要什么支持,县委全力保障!我马上调人!”

他点将,“从师范学生里选两个手脚麻利、心细胆大的,再配上对西山林子门儿清的老向导赵老伯,明天就进山!任务:找最好的野生平菇群落!记住,安全第一!”

说干,就干,陈朝阳一点也不耽搁!

进山前,他特意“路过”集合点,仿佛不经意地对王教授和两个跃跃欲试的学生提点:

“王教授,我琢磨着,找菌子是不是得往那种老橡树、大青冈树倒了烂掉的地方?尤其背阴、潮湿、苔藓厚的山沟沟里?

听说那种地方的菌子长得壮实。”他巧妙地抛出了关键的生境信息,这正是王教授理论知道但缺乏具体实践经验的细节。

王教授眼睛更亮了:“对对对!陈书记您说得太对了!腐殖质丰富,湿度稳定,就是菌子窝!”

他立刻调整了寻找策略,对陈朝阳的“见识”又高看一分。两个学生也牢牢记住了书记的“经验之谈”。

山林搜寻异常艰苦。王教授等人按照陈朝阳提示的生境重点排查,效率大增。

虽然也经历了蚊虫叮咬和惊险,但在第三天下午,赵老伯果然在一处符合所有描述的、布满巨大腐烂橡木的深涧旁,发现了一片令人震撼的灰白色平菇“瀑布”!朵大肉厚,菌香扑鼻。

“好!好!就是它!这菌丝活性肯定强!”王教授激动得手都在抖,小心翼翼地进行采集,连带着富含菌丝的腐木一起包裹。

回到暖棚,王教授立刻指挥搭建毛竹高架。陈朝阳只是在一旁看着,只在关键节点提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建议”:

看到搭架子:“王教授,这架子承重够吗?菌料湿了可沉。我看中间再加根横撑更牢靠?”

看到混合培养料:“这料蒸透没?蒸汽得足,时间得够,不然里面藏着杂菌,前功尽弃啊!要不再蒸半个时辰?”

看到准备拌菌种:“王教授,拌菌种这活儿手要快,料温不能太高,烫死了菌丝就白瞎了。是不是等料凉到摸着不烫手了再拌?”

他绝不提“无菌操作”、“培养基配方优化”、“湿度传感器”等超越时代的概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