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201章 鸭绿江风云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201章 鸭绿江风云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201章鸭绿江风云(第1/2页)

“金成柱同志……把事情弄糟了。”约瑟夫的声音低沉缓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他转向一旁肃立的莫洛托夫和总参谋部的代表,“仁川……美国人这一手,很毒辣。朝鲜人民军主力,完了。”

“是的,约瑟夫同志。战局已无可挽回。平壤失守只是时间问题。”总参谋部代表的声音毫无波澜。

约瑟夫吸了口烟,陷入沉思。朝鲜半岛的得失,关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缓冲。

一个被美国完全控制的朝鲜,犹如抵在苏联远东腹地的一把尖刀。

然而,直接派苏军参战?不!

那意味着与美军正面冲突,这是约瑟夫绝对要避免的。风险太大,代价无法承受。

他的目光投向东方。

那个新生的、充满革命热情却又极度贫弱的东方大国。

一个精明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形。

“给北平发电报。”约瑟夫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带着权威的平稳,“以我的名义。”

……

稍晚,北平

一书房内,巨大的朝鲜半岛地图铺在书桌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

金成柱求救信的电文就放在手边,字里行间的绝望几乎要透纸而出。

美军的推进速度令人心惊肉跳。

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眉头紧锁,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地图,看到那即将燃烧至鸭绿江的战火。

机要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标注着“绝密·特急·约瑟夫”的电报放在桌上。

他迅速拿起电报,目光如炬:

“我已收到金成柱同志发来的、请求苏联直接军事援助的紧急信函。朝鲜局势确实已处于灾难性的境地。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和分析,如果朝鲜同志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抵抗,

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美军绝对优势的海空力量和地面装甲部队面前,守住三八线以北地区,阻止美军推进至中朝边境。平壤的陷落似乎难以避免。

我们认为,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如果同志能够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例如五六个师,以‘志愿军’的名义,迅速开赴三八线附近地区,

为朝鲜同志提供直接支援,将有可能挽救危局,阻止美军向鸭绿江的推进,

从而保障在华东北边境安全,并维护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远东的利益。

苏联方面愿意为此提供必要的援助:

苏联空军将出动,在鸭绿江至清川江或更南的有限空域内,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保护其后方交通线和主要集结地域。

苏联将向志愿军提供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援助。

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关乎远东的和平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

我们充分理解同志面临的困难和巨大风险。

但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责任和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考量,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有效阻止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避免更大灾难的方案。

请在华同志慎重考虑,并尽快告知你们的决定。

致以社会主义敬礼!

约瑟夫

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1章鸭绿江风云(第2/2页)

良久他放下电报,久久不语。

约瑟夫的电报,像一把双刃剑。

它点明了朝鲜必败的残酷现实和美军兵临鸭绿江的致命威胁,这与陈朝阳的“霸权论”和前线情报完全印证。

它提供了“志愿军”的名义和苏联援助的承诺,似乎给出了一条出路。

然而……

“‘有限空域’?鸭绿江至清川江?”

“可笑的承诺,这是要把我们的地面部队顶在最前面,他们的飞机在后面‘掩护’?

清川江以南呢?几十万大军的后勤线暴露在美军飞机下,谁来管?”

约瑟夫的算计,他洞若观火。

空中掩护的范围、时间、可靠性,都是模糊不清的承诺。

苏联人想用我国的力量去对抗美国,自己则躲在后面提供“有限支持”,避免直接卷入。

“装备援助……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知何时又是一人已来到书房,他拿起电报快速扫过,眉头同样紧锁,

“约瑟夫同志这是……把最重的担子,最险的棋,推给了我们啊。”

窗外,晨曦微露,但北平城仍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

金成柱的绝望呼救,约瑟夫精明的算计,美军逼近的钢铁洪流,陈朝阳那“霸权资本必然扩张至鸭绿江”的冰冷预言……所有的一切,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如电,决断已下:

“通知在北平的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

“明天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议题只有一个:”

“讨论约瑟夫同志的建议,决定是否出兵朝鲜!”

10月4日

北平,又一场会议召开,会议室内窗棂隔绝了深秋的寒意,却隔不断室内弥漫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凝重。

巨大的朝鲜半岛地图高悬,仁川那个刺目的红圈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疤。

沙盘上,代表美韩联军的蓝色箭头正以令人心悸的速度向北噬咬,尖端已抵近平壤。

电报如雪片般飞来,每一份都带着前线的硝烟与败退的苦涩。

空气中混杂着烟草的辛辣、浓茶的苦涩和一种大战将至、关乎国运的沉甸甸压力。

关于出兵朝鲜的争论,已持续数日,此刻达到了白热化。

支持者引经据典,包括那份已被高层熟知的、来自华北局的“霸权资本本质论”分析,力陈唇亡齿寒、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必要性;

反对者则反复强调悬殊的国力差距、苏联支援的渺茫和难以承受的战争代价。

每一句话都重若千钧,敲击着共和国脆弱的神经。

陈朝阳并非决策层核心成员。

他作为昌平战略项目的负责人和那份“惊世预言”的报告者,被罗重文力荐,列席了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会议。

他坐在靠后的位置,沉默地听着,目光锐利如鹰隼,捕捉着每一个论点背后的逻辑与情绪。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位他的老首长身上,凝聚着最为沉重也最为坚定的反对力量。

会议暂时休憩,与会者三三两两低声交谈或陷入沉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