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129章 土法抗生素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129章 土法抗生素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129章土法抗生素(第1/2页)

这已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问题,而是战术层面的革新!

“好!好一个‘基础战斗单元模块接口’!”罗重文用力拍了拍郑春秋的肩膀,这位向来沉稳的老教授也晃了一下,

“春秋同志,你和朝阳,真是给我送来了一座宝山!这个思路,连同模块化生产、材料验证,给我整理成一份绝密级战略建议书!

我要直接带回军区,向更高层汇报!昌平,不仅是产粮产铁牛,更要成为新军工思想的摇篮!”

南口机械厂视察临近结束,罗重文站在车间门口,回望这片轰鸣的钢铁丛林。

夕阳的余晖给冰冷的机器镀上一层暖金色。他低声对陈朝阳说:“朝阳同志,你搞的这个‘三化’,‘模块接口’,是捅破窗户纸的点子!

眼光要放得更远。蒋光头,虽然节节败退,但他可不是的安稳的主!”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如重锤敲在陈朝阳心上。“抓紧时间,把摊子铺得更扎实些。

南口的炮,还有这里…都是未来可能救命的家伙什儿。”

陈朝阳心头一震,神色肃然:“请首长放心,昌平五十万军民,时刻准备着!”

“嗯。”罗重文点点头,目光投向暮色中的群山,“温泉不错,今晚我住小汤山。有些事,需要和你细谈。”

他意有所指,显然关于陈朝阳超前思维的来源、以及更深远的战略布局,需要一个更私密、更深入的交流环境。

温泉夜话的舞台,已然搭好。

吉普车驶离机械厂,卷起的烟尘渐渐融入夜色。陈朝阳站在厂门口,身后是灯火通明、依旧轰鸣的车间。

郑春秋走到他身边,感慨道:“司令员…看得很深,很远。”

“是啊,郑教授。我们的‘土法上马’,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

七月的昌平,热浪裹挟着麦收后的尘土扑面而来。小汤山温泉蒸腾的水汽在烈日下氤氲升腾,与远处南口机械厂的烟尘遥相呼应,勾勒出这片土地独特的工业与自然交融图景。

罗重文解开军装领口的风纪扣,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跟着陈朝阳钻进一处由竹木骨架搭建的特殊棚架。

与想象中密闭的“暖棚”不同,这棚子三面通风,顶部覆有可调节的苇席遮阳帘,更像一个巨大的凉棚。

温热的泉水并未用于“加温”,而是在精心铺设的陶土沟渠中潺潺流淌,形成独特的湿润小气候。

“首长,这边请。”陈朝阳引路。

一踏入棚下,顿觉暑气消减大半。

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水汽和植物蓬勃生长的浓郁气息。

棚架上,丝瓜、苦瓜的藤蔓交织缠绕,肥厚的叶片下挂着碧玉般的果实;

成畦的芹菜挺拔翠绿;几垄西红柿红绿相间;

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一片长势格外旺盛的蒜苗,叶片油亮肥厚,在蒸腾的水汽中散发着强烈的辛香。

“嚯!好个清凉洞天!”罗重文赞叹一声,目光扫过这片与棚外酷暑截然不同的盎然绿意,“这就是你说的‘温泉调湿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9章土法抗生素(第2/2页)

冬天能种菜,夏天能避暑?”

“正是!”陈朝阳摘下一根鲜嫩的丝瓜递给罗重文,

“利用温泉水流淌带来的恒定湿度和略低于环境的气温,加上遮阳通风,在盛夏营造出类似春秋的小环境。

您看这丝瓜、苦瓜、芹菜,都是喜湿怕酷暑的,露天地里这时节早就蔫了,在这里却能正常生长,品质更好,还能错开大田蔬菜的上市高峰。

更重要的是…”他指向那片蒜苗,“为我们的‘特殊原料’提供了稳定的生长环境。”

罗重文接过丝瓜,入手微凉。

他掰下一小段生嚼,清甜微苦的汁水在口中弥漫,确实比寻常伏天的丝瓜更水灵脆嫩。

“尤其适合后方医院,给伤员改善伙食。”

罗重文点头赞许,目光却被棚角一片长势异常旺盛、叶片油亮肥厚得惊人的蒜苗吸引:“这蒜…长得也太好了!比寻常地里的壮实几圈!”

“首长好眼力!”陈朝阳立刻接话,走到蒜苗旁,语气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这正想跟您汇报呢!我们发现,在这温泉湿气重、又带点硫磺味儿的环境下种蒜,不光长得快、病害少,更重要的是——它的‘药性’似乎特别强!”

他随手摘下一片蒜叶,用力揉碎,一股极其辛辣刺鼻、远超普通大蒜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甚至让近前的罗重文下意识眯了下眼。

“您闻闻这味儿,多冲!”陈朝阳将碎叶递近些,“老辈人都知道,大蒜能防病,中医也用它治痢疾、疮疡。

咱们县卫生院的马医生研究后发现,这种棚里种出来的蒜,捣烂后的汁水,杀菌的效力比普通蒜强了数倍不止!”

罗重文接过碎叶,凑近细闻,那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让他鼻腔发酸,却也精神一振。

作为经历过缺医少药年代的老战士,他对“土药方”的威力有切身体会:“哦?强数倍?马先生怎么验证的?”

“我们做了对比试验!”陈朝阳言之凿凿,

推动“药用大蒜”的研究,便是他这几个月倾注心血的核心工作之一。

自打上任昌平之初,亲眼见证了那包民间龙骨粉在救治急症时展现的奇效,他便笃定了一个念头:在这缺医少药的艰难时世,深挖本土医药的宝藏,就是与阎王爷抢人命的硬道理!

他亲自将医药世家出身的马老先生请进县医院坐堂,更拨出紧俏的资源,支持其成立药材研究室。

研究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将民间流传的“大蒜杀菌防病”之效,炼成真正能救命的良药——旁人或许懵懂,他这个洞悉未来之人却心如明镜:

那蒜头里藏着的“精华”,正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广谱抗菌尖兵,大蒜素!

诚然,它难与金贵的青霉素、磺胺争锋,却胜在原料俯拾皆是、制法不尚繁难,更紧要的是——它完完全全攥在咱们自己手心,想产多少就产多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