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49章 孤……孤该怎么办?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49章 孤……孤该怎么办?

簡繁轉換
作者:作家狼族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1 16:48:35 来源:源1

第49章孤……孤该怎么办?(第1/2页)

他自言自语了许久,剖析局势,斥责太子愚蠢,担忧国本动摇。

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始终没有说出口。

那是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开始行为叛逆时,就在内心中悄然生根的判断。

长孙无忌意识到,这个外甥有着不稳定的情绪。

一个不能被理智掌控的君主,是巨大的风险。

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往往会给整个辅政集团带来灭顶之灾。

这无关太子的具体政策,而是关乎他本性中不可预测的部分。

更关键的是,李承乾亲近突厥的举动,触及了根本立场问题。

关陇集团虽有胡人血脉,但为了统治的正当性,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汉家正统自居。

太子模仿突厥习俗的行为,模糊了这个界限,动摇了关陇集团的根本根基。

这是长孙无忌和整个关陇集团绝不能接受的。

如果……如果今日陛下便流露出废黜太子的意思,哪怕没有王顺、王达这些事,他长孙无忌,或许也会默许,甚至……暗中推动。

这个念头从未显露,却坚实存在。

眼下李承乾还是其背后之人的策略,在长孙无忌看来都是愚蠢的。

甚至在他看来,魏王急躁的试探,言官博取名声的疯狂,都是愚蠢的行为。

等清算时刻来临之时,一个也逃不掉。

他不动就在表明已经放弃了卷入这场风暴之中任何一方。

若他此刻出手,凭借其影响力,足以隔绝这些风雨。

但是,他选择了不动。

对家族和关陇集团长远利益的算计,压过了那血缘之情。

他缓缓坐回椅中。

东宫,咨政堂。

两日了。

自柳奭拂袖而去,自王顺、王达被枷锁带走,东宫那扇依照皇命敞开的宫门,再未有官员踏足。

李承乾坐在空荡的大殿里,只觉得那股初开咨政堂、击退韦思谦、纳用来济良策时积攒起来的信心和意气,正如同沙漏中的细沙,一点点无声地流逝。

最初的镇定和决断,在死寂的等待中,逐渐被一种焦躁不安蚕食。

他试图读书,目光却无法在字句上停留片刻。

他想要召李逸尘来问策,又强自按捺住,不愿显得自己如此沉不住气。

脚步因内心的焦灼而愈发显得不便,他时而起身在殿内跛行几步,时而重重坐回案后。

在这过份安静的大殿里,每个人都在试图让自己隐身。

朝堂之上的流言蜚语,那些关于他“虚伪”、“御下无方”甚至更不堪的议论,尚未直接传入他耳中。

但那种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压抑氛围,已经弥漫开来。

李承乾感受到了,那是一种诡谲的平静,是暴风雨来临前令人窒息的气息。

“逸尘让孤耐心,静观其变……”李承乾在心中默念,这是李逸尘昨日告退时,最后叮嘱他的话。

“他说,这是在博弈,比拼的是定力,谁先动,谁就可能露出破绽。”

他回忆起李逸尘的分析。

“殿下,柳奭不过是弃子,其作用已尽。他背后之人此刻正等着看您的反应。您若因此闭门,或惶恐不安,或急于报复,便是输了气势。您越是从容,越是仿佛无事发生,他们便越会疑惧,不知东宫深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章孤……孤该怎么办?(第2/2页)

道理他都懂。

李逸尘将这一切剖解得清清楚楚,如同在棋盘上为他指点迷津。

李逸尘甚至提到了来济。

“来济之后,并非无人心动。长安城中,朝堂之上,有多少自觉怀才不遇,或出身寒微,或如任瑰般被边缘化的官员?他们目睹殿下采纳来济之策,岂能不见猎心喜?这咨政堂,于他们而言,是一条难得的通天捷径,是施展抱负的绝佳机会。此刻的沉寂,非是无人愿来,而是都在观望,在看殿下处置东宫贪墨一案的态度,在看陛下……最终的态度。”

李承乾当时听得连连点头,觉得豁然开朗。

可当独自面对这死水般的寂静时,那“豁然开朗”便被现实的焦虑一点点吞噬。

“观望……他们都在观望……”李承乾喃喃自语。

“可他们要观望到几时?”

一种更深层的恐惧,在他心底蔓延开来。

那不是对具体某个人、某件事的恐惧,而是对“孤立”本身的恐惧。

他仿佛看到自己站在悬崖边缘,身后空无一人,而脚下是万丈深渊。

他奋力挣扎,按照李逸尘所教的方法去应对,去落子,可对手却隐在暗处,只用沉默来消耗他。

他又想起李逸尘提及的一点——“大唐自玄武门始,有些东西,便刻进了骨血里。”

玄武门之变……

那是父皇一生最大的功业,也是最大的禁忌。

它奠定了父皇的皇位,却也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皇子凭借武力与阴谋,可以颠覆嫡长,可以弑兄逼父。

李逸尘说这带来的副作用,在此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那些潜在的政治投机者,那些可能因为来济的成功而心动的官员。

他们为何犹豫?

仅仅是因为贪墨案吗?

不。

现在他们都感受到了这是一场父子之间的博弈。

玄武门之变告诉所有人,天家无父子,权力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它也让所有想在储君之争中押注的官员,不得不掂量再掂量,谨慎再谨慎。

他们不是看不到太子的“转变”,不是不渴望通过太子来实现自我的抱负。

但他们更怕。

怕太子的“转变”只是昙花一现,怕太子的“纳谏”是引蛇出洞,更怕有朝一日,太子与陛下的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重演兄弟阋墙、父子相疑的惨剧。

到那时,他们这些早早站队的人,就是最先被碾碎的蝼蚁。

这个政治风险,太大了!

大到足以让任何尚有理智的官员,在踏出那一步之前,反复掂量,踌躇不前。

他们不是在观望太子是否贤明,至少不全是。

他们更是在观望,太子是否“安全”,是否“安分”。

陛下的猜忌,魏王的虎视眈眈,再加上这流淌在血液里的“玄武门遗传”,如同三重枷锁,牢牢锁住了那些可能投向他的力量。

李逸尘的这些分析,李承乾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面对的,不仅仅是魏王的阴谋,言官的攻讦,更是大唐立国以来就存在的、源于最高权力更迭方式的深层恐惧和信任危机。

“孤……孤该怎么办?”他无声地问着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