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唐末从军行 > 第486章 战争机器

唐末从军行 第486章 战争机器

簡繁轉換
作者:随笔道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1 16:48:47 来源:源1

第486章战争机器(第1/2页)

在唐末这个时期,想要一统天下,可以说,在大一统的王朝末期,是最难的。

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到了末期之时,军队基本上都会变的孱弱,那么编练一支强军后,甚至可以横扫千军,打的朝廷正规军一溃千里。

但唐末不同,整个国家分散成了几十个藩镇,每个藩镇都是相对独立的,这就有点类似于春秋诸侯国。

每个人都将地盘,视做自己的基业,那是不遗余力,绞尽脑汁的想要守住基业,便如孱弱如振武军王卞那般。

若是陈从进想要夺了王卞的节度使,那么王卞很大概率,就会和陈从进翻脸,就算打不赢,他也要打一仗试试,不打就不服,当然,打了之后,也是不服。

而这么多藩镇,其中总会出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常年累月的征伐,人总是会疲惫,一路胜自然是最好的,但是那些屡屡兵败后,还能东山再起的人物,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比如刘邦。

………………

晋阳城中。

陈从进本来想着,是不是应该把晋阳城外匠作院的所有工匠都迁移到幽州去,但是等陈从进亲自去视察之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河东匠作院的规模,比起幽州来说,那也是不遑多让,如果大规模迁移,肯定会影响军械的打造效率。

正常情况下,军队需要补充兵甲,刀枪,都是会直接从武库里面调拨,然后再从匠作院打造,用以补充武库。

不过,这些年天下越来越混乱,对于铁甲,兵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匠作院的也就成了藩镇中最为繁忙,也最为重要的一处机构。

战争打的就是国力,而想在战场上,获取到足够的优势,那么就需要将国力转换成战争所需的物资,比如铁甲,兵器。

铁甲,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当初陈从进当上队头后,得了副铁甲,那是十分的高兴。

即便是现在,幽州军中,身着铁甲的,也基本上伙长及以上的军官有,只有陈从进的亲卫牙军,以及雄平军中,有大规模列装铁甲。

铁甲太贵了,整个幽州军中,那是大批量装备皮甲,如今的卢龙商号,规模也是越变越大,大量的商队,在奚部,契丹,乃至鞑靼草原中,到处游荡。

不仅是商队收购,对于契丹,奚部这样的内附的大部落所上贡的,除了牛羊,战马之外,还有大量的皮毛。

匠作院制作的皮甲,盾牌,牛皮,马皮,猪皮,羊皮都能用的上,经过一系列的特殊工艺后,这些皮甲,也能提供不错的防护。

当然,皮甲再好,还是没法跟铁甲的防护力相提并论,但铁甲好归好,除了昂贵之外,日常的维护,清理,那都是件麻烦事。

不过,即便是这帮粗糙的武夫,对于铁甲,那也是每日擦拭,清理,毕竟这玩意关系着自己的小命。

为了彻底的控制河东匠作院,陈从进特意行文在幽州的萧郗,令其将幽州匠作院院使韩佑,调任至河东匠作院使。

而韩佑上任,也不仅仅是光杆司令,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各级的工匠,总人数共计七十多人,至于空出的职位,则按副职接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6章战争机器(第2/2页)

不过,铁甲虽然贵重,打造不易,但是陈从进这一回,却是得了不少铁甲。

其中的缘由,便在于前番击败朝廷联军后,陈从进不仅是夺了河东,还得了大批量神策军降俘身上的铁甲。

朝廷的神策军,能打不能打那是另一回事,待遇好,装备精良那定然是毋庸置疑的。

以前练兵的时候,以为足兵足食,待遇丰厚,装备精良,将门之后,这些条件汇聚到一起,就能打造出一支强悍的军队。

但很可惜,神策军完美的符合这些条件,就是战斗力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陈从进在晋阳城中,待到十一月中旬,方才准备回返幽州的。

对于晋阳城,陈从进留下了向元振及经略军镇守晋阳,并以武清郡王之名义,临时授予向元振为晋阳留守。

同时,河东降军所改编的四军,张彦球随陈从进回返幽州,王君振,丁全礼皆镇晋阳。

伊钊是河东老将了,陈从进对此人不是很信任,不过让其上位,也是有着安抚河东军心的缘故。

所以,伊钊被陈从进调到灵石及阳凉北关之地镇守,给的理由,也是光明正大,防止河中王重荣突进河东。

如此一来,伊钊的钱粮供应,后勤补给,全部都依赖于晋阳城,到时候时日一久,温水煮青蛙,军正使,缉事都慢慢渗透进去,控制住整个河东军,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王君振,那早在当年李克用叛乱时就归降了陈从进,这么多年下来,也已经算是融入了幽州军体系中。

所以,在晋阳的防守力量中,丁全礼是降将,且立有大功的降将,王君振,向元振二人,皆是陈从进所信任的将领。

在离开之前,陈从进还特意去郑从谠的墓前祭拜了一番。

对于郑从谠这个老相,那他的一生,也算是多姿多彩,出身名门之后,祖父是司徒,父亲是节度使。

自己又是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尚书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宣武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刑部尚书,河东节度使,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尚书,参议政事。

郑从谠的一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儒帅的定义,这也是他以节度使之位,卒于任上后,却被朝廷赐予文襄的谥号。(注,原历史上,是被赐谥号文忠。)

在祭拜完郑从谠,政治姿态做足后,陈从进正式踏上回返幽州的路程,此番出兵河东,历时近一年之久。

家中已经来信,言诸子皆长,嫡长子陈韬年过七岁,已能明事理,通《论语》等儒家经典数篇,亦知洒扫庭除,问安亲长,昔年绕膝嬉闹之态,今皆彬彬有仪。

陈从进看完信后,心中了然,这是妻子在担忧,自己的位置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重,以至于她对嫡长子的要求,也越严苛。

这样是不行的,于是陈从进特意回了封书信,除了嘘寒问暖外,还嘱咐道:“韬儿虽聪慧可嘉,终是垂髫稚子,然不必以成人之仪苛之,且允其戏逐阶前,偶得嬉游之乐,方不负童年时光,过严则恐伤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