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章 剑阁风云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十章 剑阁风云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二十章剑阁风云(第1/2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孟之继带着十余名精挑细选的亲信,快马加鞭赶赴四川。沿途所见,尽是流离失所的流民,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蒙古大军在阔端的带领下势如破竹,连克数城,兵锋所指,哀鸿遍野。照此情形,用不了多久,四川全境便会沦陷。一旦蒙古人站稳脚跟,顺江南下,荆襄之地又将陷入危局。

“公子,沿江一带蒙古哨卡密布,咱们若是继续走水路,怕是会暴露行踪。”一名亲信低声提醒道。

孟之继勒住马缰,望着远处江面上游弋的蒙古战船,眉头紧锁。他沉思片刻,沉声道:“放弃水路,取道渝川,走山路入蜀。”

渝川一带多是险峻山路,鲜有人迹,却能避开蒙古人的耳目。众人当即调转马头,朝着连绵的群山奔去。

山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他们白日里小心翼翼地穿行,夜晚则在山洞或密林中生火取暖,啃干粮充饥。十余名亲信皆是百战余生的老兵,虽苦却无一人抱怨。孟之继更是身先士卒,一路上不仅要勘察地形,还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危险。

历时月余,他们终于踏入蜀地。此时的蜀地已是一片狼藉,城池残破,田园荒芜。但孟之继并未气馁,他知道越是动荡,越能找到可用之人。

他先是在一些隐蔽的山村找到了不少溃散的宋军士兵,这些人身经百战,只是没了主将才各自逃散。孟之继亮出孟珙的令牌,晓以大义,许以重诺,很快便收拢了数千人。

蜀道的秋意比荆襄来得更烈些,山风卷着枯叶掠过栈道,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苦难。孟之继勒住马缰,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剑门关,眉头微微蹙起。自离开江陵已有月余,所见之处尽是残垣断壁,流民如潮,心中沉甸甸的。

“将军,前面就是绵州地界了。”随从亲信策马跟上,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这一路他们风餐露宿,白日里打探消息,夜里则在破庙或废弃的驿站歇息,早已不复来时的精神。

孟之继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路边蜷缩着的流民。他们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孩童们睁着饥饿的眼睛,望着过往的行人,偶尔发出一两声虚弱的啼哭。蒙古军此次入川,烧杀抢掠,许多州县都成了空城,幸存的百姓只能四处流浪,苟延残喘。

“这些人里,怕是有不少能打仗的。”孟之继沉声道。此次入川,招收散落在民间的兵力——无论是溃散的宋军士兵,还是失去家园的流民,或是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只要愿意抗蒙,都是可用之材。

亲信咧嘴一笑:“将军说得是。咱们沿途打听了,绵州城外有个叫‘乱石坡’的地方,聚集了不少溃兵,领头的是个叫张威的统制官,据说手里还有千余弟兄,只是缺粮少械,快撑不下去了。”

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亮色:“走,去乱石坡看看。”

乱石坡位于绵州城外的一片荒山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孟之继等人刚靠近山口,便被手持刀枪的士兵拦住。

“站住!什么人?”为首的士兵满脸警惕,身上的铠甲锈迹斑斑,却依旧握着刀,眼神里透着一股悍勇。

孟之继翻身下马,朗声道:“我乃京湖制置使麾下孟之继,特来拜见张威统制。”

士兵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虽年轻,却气度不凡,身后的亲信也个个精悍,不敢怠慢,连忙道:“请稍等,我这就去通报。”

片刻后,一个身材魁梧、满脸风霜的汉子快步迎了出来,正是张威。他曾是四川下辖府县的统制,蒙古军入川时兵败溃散,带着残部逃到乱石坡,靠着劫掠过往的蒙古小股部队和富户维持生计。

“江陵孟之继?”张威抱拳行礼,眼中带着疑惑,“久闻京湖孟家军威名,只是不知将军远道而来,有何指教?”

“张统制客气了。”孟之继回礼,“孟某此次前来,是想请张统制和弟兄们,随我共抗蒙古。”

张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抗蒙?孟将军说笑了。我这些弟兄,连肚子都填不饱,手里的刀枪都快生锈了,如何抗蒙?”

“粮草军械,我可以解决。”孟之继直视着他,“只要你们愿意加入我的队伍,我保证弟兄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像样的兵器。将来收复失地,朝廷论功行赏,绝不会亏待大家。”

张威沉默了。他何尝不想报仇雪恨,只是这半年来的困顿,早已磨掉了许多人的锐气。他看向孟之继,见这少年将军眼神坚定,不似说谎,心中不由一动:“孟将军真能做到?”

“我孟家三代抗金抗蒙,从不说空话。”孟之继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这是京湖制置使司的令牌,你若不信,可派人随我去江陵取粮草。”

张威接过令牌,见上面刻着“孟”字,还有京湖制置使司的印记,心中再无怀疑。他猛地跪倒在地,朗声道:“末将张威,愿率麾下一千二百弟兄,追随孟将军!誓死抗蒙!”

身后的士兵们听闻有粮草军械,也纷纷欢呼起来,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收服张威部后,孟之继的队伍算是有了根基。他将带来的少量粮草分发给众人,又让人回江陵报信,催促运送第一批粮草军械。随后,他以乱石坡为据点,开始招收周边的流民与绿林。

流民中,有许多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身强力壮,只是缺个出路。孟之继让人搭建棚屋,发放粮食,告诉他们:“只要肯参军,不仅能吃饱饭,还能保护家人,将来蒙古人被打跑了,朝廷还会分田地。”许多人听闻,纷纷报名,短短十日,便招收了五千余流民。

绿林好汉则多是些桀骜不驯之辈,占山为王,不服管束。孟之继没有硬攻,而是亲自上门拜访。在青城山下,他遇到了占山为王的“保关寨”寨主陈涛。陈涛见他年轻,故意刁难,要与他比试枪法。孟之继欣然应允,两人在山寨前大战三十回合,孟之继以精妙的枪法胜了半招,陈涛心服口服,当即表示愿意带着两千弟兄加入。

“孟将军年纪轻轻,枪法竟如此了得,陈某佩服!”陈涛豪爽地拍着孟之继的肩膀,“从今往后,我保关寨的弟兄,任凭将军调遣!”

孟之继笑道:“陈寨主过奖了。咱们目标一致,都是打蒙古人,不必分彼此。”

就这样,孟之继一路走,一路招兵。他治军严明,从不允许士兵扰民,还常常拿出粮草接济流民,渐渐赢得了蜀地百姓的信任。许多溃散的旧部听闻消息,也纷纷前来投奔——有曾在钓鱼城抗蒙的老兵,有熟悉山地作战的猎户,甚至还有几名懂医术和军械的工匠。

一个月后,当孟之继准备离开四川时,他麾下的人马已从最初入蜀招收到的的数千余人,扩充到了三万余众。其中,溃散的宋军旧部约一万人,绿林好汉五千余人,流民一万五千余人。虽然成分复杂,良莠不齐,但个个都带着对蒙古人的余人,眼神里透着一股悍勇。

在绵州城外的空地上,三万余人列成松散的队列。孟之继站在高台上,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心中豪情万丈。

“弟兄们!”他的声音透过风,传遍全场,“我知道,你们中有的人失去了家园,有的人失去了亲人,有的人忍饥挨饿,在这乱世中苦苦挣扎!”

“蒙古人毁了我们的家园,杀了我们的同胞,这笔血债,必须用血来偿!”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孟之继的弟兄,是大宋的士兵!”他指着远方,“我们要拿起刀枪,把蒙古人赶出去,收复我们的土地,保护我们的家人!你们有信心吗?”

“有!”三万人的呐喊声震彻云霄,连山风都仿佛被这股气势逼退了几分。许多人眼中含着泪水,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哪怕只是一根削尖的木棍,也像是握住了希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剑阁风云(第2/2页)

张威、陈涛等将领站在最前排,望着高台上的少年将军,心中充满了敬佩。他们知道,跟着这样一位将军,或许真的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孟之继看着这沸腾的人群,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招收这些人只是第一步,要将他们训练成能征善战的劲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只要上下一心,这些饱经苦难的汉子,终将成为抗蒙的中坚力量。

“出发!回江陵!”孟之继一声令下,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归途。队伍虽然庞大,却井然有序,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蜀道依旧崎岖,但孟之继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他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剑门关,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会带着这支队伍,重返四川,将蒙古人彻底赶出这片土地,让这里的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山风依旧吹拂,却似乎少了几分悲凉,多了几分希望的气息。这支从蜀地走出的队伍,将在不久的将来,在抗蒙的战场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时,一名化装成商贩的亲信匆匆来报:“公子,探到消息了。襄阳副达鲁花赤游显押解着郭靖等一批江湖义士,为了尽快赶到蒙古王庭,借着四川失守的机会,改道剑阁北上了。”

“郭靖?”孟之继眼中精光一闪,“太好了!传我命令,让张统领和陈寨主持我孟家令牌,带领新招收的三万人马,经渝川原路返回黄州,交由王大用统一训练。”

“公子,那您……”

“我去剑阁。”孟之继翻身上马,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我去会会这个游显,看看能不能把郭大侠救出来。”

亲信们知道孟之继的脾气,多说无益,纷纷抱拳:“公子保重!”

孟之继点点头,策马疾驰而去。剑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设伏的好地方。他一路疾行,终于在第三日午后赶到了剑阁附近。

站在高处眺望,只见一条蜿蜒的山道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远处一队人马正缓缓驶来,为首的正是押解囚车的蒙古士兵。囚车之中,隐约可见几道身影,虽看不清面容,但孟之继猜测其中必有郭靖。

他深吸一口气,正欲催马下山,寻找时机动手,忽然听到一阵破空之声。只见两道黄影从旁边的密林中窜出,直扑囚车。

“是李莫愁师徒!”孟之继瞳孔微缩。

只见李莫愁身着杏黄道袍,背插双剑,身形如鬼魅般飘忽。她的弟子洪凌波紧随其后,手中长剑闪烁着寒光。两人显然是早有预谋,目标直指囚车。

蒙古士兵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游显见状,厉声喝道:“保护囚车!给我拿下这两个妖女!”

就在此时,洪凌波也看到了远处的孟之继,她愣了一下,随即对着李莫愁喊道:“师父,是那个在陆家庄的孟之继!”

李莫愁闻言,也转头望来,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她显然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孟之继。

孟之继心中一动,他之前只当李莫愁是江湖上的邪派高手,此刻见她突然袭击蒙古人的囚车,不禁有些疑惑。但转念一想,便明白了过来。如今时局动荡,江湖人士各有投靠,李莫愁师徒说不定也是受了谁的指使,或是有自己的图谋。

“阁下是什么人?为何在此?”李莫愁冷冷地问道,手中的长剑已经出鞘。

“路过此地,见有热闹可看,便停下来瞧瞧。”孟之继勒马站在原地,语气平淡,“倒是李仙子,不好好待在你的古墓,跑到这剑阁来,莫非也对这些囚车感兴趣?”

“哼,与你无关!”李莫愁冷哼一声,“识相的就赶紧离开,免得伤及无辜!”

“无辜?”孟之继笑了笑,“我看李仙子才是来者不善吧。这些人是蒙古人的囚犯,你贸然出手,就不怕引火烧身?”

“我做事,何须向你解释!”李莫愁被孟之继说得有些恼怒,手腕一抖,长剑便朝着孟之继刺来。

孟之继早有防备,他猛地一提马缰,胯下的战马人立而起,避开了李莫愁的攻击。同时,他手中的长枪如灵蛇出洞,直取李莫愁的面门。

李莫愁没想到孟之继的枪法如此精妙,连忙回剑格挡。只听“铛”的一声脆响,两人各自后退数步。李莫愁只觉得手臂发麻,心中暗自惊叹:这小子年纪轻轻,枪法竟如此厉害!

洪凌波见状,也挥剑上前相助。孟之继以一敌二,却丝毫不落下风。他的枪法大开大合,刚猛有力,时而如狂风暴雨,时而如静水深流,将李莫愁师徒逼得连连后退。

“好枪法!”李莫愁又惊又怒,她没想到自己师徒二人联手,竟还占不到丝毫便宜。

孟之继却不想与她们过多纠缠,他的目标是囚车。只见他虚晃一枪,逼退李莫愁,随即调转马头,朝着囚车冲去。

游显见状,大惊失色,连忙指挥士兵拦截。蒙古士兵纷纷射箭,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孟之继舞动长枪,将箭矢一一挡开。就在他即将冲到囚车跟前时,李莫愁师徒却再次追了上来,死死地缠住了他。

“你们碍事!”孟之继怒喝一声,长枪陡然加速,枪影重重,逼得李莫愁师徒只能全力防守。

就在这僵持之际,押解囚车的蒙古士兵已经反应过来,他们加快了速度,朝着剑阁深处逃去。等孟之继好不容易摆脱李莫愁师徒时,囚车已经消失在峡谷的尽头。

“可恶!”孟之继一拳砸在旁边的岩石上,心中懊恼不已。他没想到李莫愁师徒会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错过了营救郭靖的最佳时机。

李莫愁看着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阁下好身手,不知师承何人?”

孟之继冷冷地看了她一眼,没有回答。他调转马头,朝着囚车消失的方向追去。

“师父,我们要不要追?”洪凌波问道。

李莫愁摇了摇头:“不必了。这孟之继枪法诡异,我们未必是他的对手。而且,蒙古人的大队人马恐怕很快就会赶到,我们还是先撤吧。”

说完,李莫愁师徒便迅速消失在密林中。

孟之继一路疾驰,紧紧跟在蒙古人的后面。他知道,这次错过了机会,下次就很难再有这样的好时机了。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机会。

同时,他心中也充满了期盼。郭靖被押解,黄蓉会不会知道消息?她会不会也在附近?如果能在这里见到黄蓉,那该多好。

山路越来越陡峭,两旁的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凿一般。孟之继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不敢靠得太近,生怕被蒙古人发现。

夜幕降临,蒙古人在一处开阔的山谷中扎营。孟之继找了一个隐蔽的山坡,远远地观察着。他看到蒙古士兵戒备森严,想要趁夜救人几乎不可能。

“看来只能等明天他们上路后,再寻找机会了。”孟之继喃喃自语道。

他靠在一棵大树上,闭上眼睛,养精蓄锐。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黄蓉的身影,她的笑容,她的聪慧,她的一举一动,都清晰可见。

“黄蓉,你到底在哪里?”孟之继在心中默默呼唤着,“你一定要平安无事,我一定会找到你的。”

夜风吹过山谷,带来阵阵寒意。孟之继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目光坚定地望着蒙古人的营地。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更加艰难,但他绝不会放弃。无论是为了营救郭靖,还是为了寻找黄蓉,他都必须坚持下去。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蒙古人收拾好营地,继续押解着囚车朝着北方前进。孟之继深吸一口气,再次跟了上去。他知道,新的机会或许就在前方等着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