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八十六章 分割左相,授韦谅尚辇奉御 2

大唐:请陛下归天 第八十六章 分割左相,授韦谅尚辇奉御 2

簡繁轉換
作者:太清妖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2:00 来源:源1

第八十六章分割左相,授韦谅尚辇奉御(2/2,求追读求月票)(第1/2页)

沈香亭中,李隆基一身赭黄色衮龙袍,淡淡的看着前方的荷花池。

他没有回头,背对着贺知章,问道:“朕心情不好,八郎,你是最了解朕的,你觉得朕该如何?”

皇帝什么有用的话都没有说,一句话没头没脑,但却要贺知章排解他心中的烦闷。

“是!”贺知章平静的拱手,这种事于他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很习惯,而且这也是他在皇帝身边最无可取代的作用。

甚至就连李林甫也做不到他这种地步。

沉下心,贺知章细想如今朝中发生的事情,然后小心的拱手:“如今,左相的事情已经彻查清楚了,他的后事应当没有让陛下烦心的,那么应该就是左相离去之后,朝中的局势变化,让陛下烦心了。”

“嗯!”李隆基面色阴沉的点头。

牛仙客病逝,对李隆基来讲,真正难以处理的,不是牛仙客死时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而是因他死后,整个朝野格局,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

牛仙客是门下侍中,兼任兵部尚书,是大唐左相。

多年来,内外行事已经有了习惯。

如今一旦换人,新上来的人选是什么性格,他会不会对眼下的朝中格局进行大范围的调整,李隆基自己要不要因此而进行适应,这才是李隆基担忧的。

当然,如果是早年的李隆基,他乐见这种调整,因为他能够掌控一切,但现在,他莫名的有种恐慌。

因为现在的他对一切有种失控的感觉,对于眼下的变化,他不习惯,也不适应。

贺知章抬头看了李隆基一眼,轻声道:“左相任职门下省多年,行事上体圣意,下达民心,相当难得。”

人人都说牛仙客是点头宰相,说他对李林甫唯命是从,但贺知章心里却非常清楚,牛仙客遵道,从来就不是李林甫的命令。

他遵循的,是皇帝的命令。

是李隆基的命令。

李林甫最会琢磨圣意,牛仙客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现在,牛仙客没了,接下来的门下侍中,会像牛仙客一样,对皇帝的意志唯命是从吗?

不管是对的,还是其他的。

皇帝行事,并不是仅仅是对的和错的,很多是常人难以琢磨,甚至有一些上不得台面的。

牛仙客在的时候,很多事情,李隆基都不用自己说,李林甫就会安排到位,然后牛仙客通行。

但现在,牛仙客不在了。

一切不一样了。

门下侍中空缺,而如今朝中,最可能继承这个位置的人,是刑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的李适之。

李适之这个人,不是说他有多差,而是他这个人性情太直,虽不至于一板一眼,但有些事情,他肯定不会轻易通过。

门下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关键在于封驳之权。

中书省起草的诏书,门下省有驳回的权利。

这是他们的权力,同样是他们的职责。

李适之一旦做了门下侍中,那他一定会经常性的驳回李林甫,甚至是皇帝的圣旨。

这才是李隆基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牛仙客在的时候,一切通行,但到了李适之的手里,一切却开始磕磕绊绊了。

这让李隆基开始不舒服起来,犹豫起来,烦闷起来。

贺知章眼底闪过一丝凝重,虽说李适之任侍中,本身是皇帝自己给李适之定好的道路,但原本这该是几年之后的事情,皇帝还要磨一磨李适之的性情,但牛仙客突然的病逝,直接打乱了这一切。

所以,对于要不要任李适之为侍中。

李隆基犹豫了起来。

……

贺知章靠近皇帝,站在李隆基身侧,低声问:“老臣听说,左相留了真的遗表?”

“嗯!”李隆基点点头,侧身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上前一步,从袖子里面取出遗表递给贺知章,贺知章开始认真的读了起来。

李隆基有些好奇的看向贺知章,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看这遗表。

对于李隆基而言,他在纠结,他在犹豫,他的确不想让李适之现在任侍中,但除了李适之之外,他也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

而且李适之有个优势,他和李林甫一样,都是宗室出身,这会极大的加强李隆基对天下大局的控制。

贺知章很快看完遗表,还给高力士,然后才看向李隆基道:“陛下,如今不仅是左相有缺,同样有缺的还有兵部尚书,老臣想问,如今情况下,陛下打算何时任新的兵部尚书?”

李隆基惊讶的看着贺知章,他不明白贺知章为什么会突然提起兵部尚书。

因为按照惯例,李适之应该是同时兼任门下侍中和兵部尚书。

难道……

“等左相遗体离京之后,朕同时会任命他为侍中和兵部尚书。”李隆基叹息一声,说道:“这也是朕犹豫的地方。”

“所以,也就是在这里了。”贺知章拱手,说道:“老臣看左相奏本,左相言,兵部诸事,应当多以专业之士为领。”

“是!”李隆基点头,说道:“所以朕招李彭年回长安,同时以达奚珣暂领兵部事,不过也就几天。”

“敢问陛下,如今兵部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贺知章认真的看向李隆基。

“当然是西北的战事。”李隆基神色严肃起来,说道:“不过西北战事,有忠嗣在,李暐也赶了过去,兵部在长安做的多数是调运军械粮草的事,而且还有工部分工。”

“也就是说,兵部尚书,并不需要立刻任命。”贺知章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李隆基直接愣住了。

兵部尚书不需要立刻任命?

什么意思,只任命门下侍中吗?

李隆基一抬眼,直接看向贺知章的眼睛。

贺知章拱手,然后后退一步。

李隆基微微眯起了眼睛,他有些明白了过来。

如今的朝中左相,是以门下侍中兼兵部尚书,正是这两个职位合一,才能真正彰显左相位高权重。

而贺知章话里的意思,就是暂时不授兵部尚书,只授门下侍中。

捕捉到这个信息,莫名的,李隆基的心里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他轻轻的笑了。

门下侍中和兵部尚书加在一起,给他的压力极重,但一下子没了兵部尚书,李适之就算是任门下侍中,不论他性情再怎么耿直,也全都在李隆基的掌控当中。

“臣的意思,是左相刚刚病逝,为了尊重左相,所以兵部尚书的任命,还是缓一缓。”贺知章躬身,说道:“什么时候陛下觉得可以了,然后再让侍中兼任兵部尚书便是!”

“呵呵!”李隆基看了贺知章一眼,哪里还不明白他的想法。

李适之是李适之,因为祖父李承乾的缘故,所以他和东宫之间的关系并不算亲近,只是普通的宗室和太子的关系。

如今在西域领兵的王忠嗣,那是太子李亨等同于兄弟的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六章分割左相,授韦谅尚辇奉御(2/2,求追读求月票)(第2/2页)

如果说现在有了兵部尚书,那么军前行事,自然要受兵部尚书约束,可没有了兵部尚书,那么王忠嗣在军前行事就能更加的自由,更加的便利。

一切为了王忠嗣。

贺知章的想法,李隆基一眼就能看透。

但是,他不在意。

王忠嗣相当于李隆基的儿子,而且是那种丝毫不用担心他会怎么样的儿子。

王忠嗣没了负担,其实更好。

重要的是,李隆基自己没了负担。

李隆基拍拍贺知章的胳膊,说道:“朕原本想的,是让右相,以中书令,吏部尚书,然后兼任尚书左仆射,同时管兵部,李适之如果以侍中任兵部尚书,正好让右相来分他的权,这样朕虽也需要时时关注,但终究能放松些。”

贺知章的眼底立刻沉了下来。

神色同时凛然。

让李林甫以中书令,吏部尚书,然后兼任尚书左仆射统管六部,那他的权势将会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适之那个人绝对不是李林甫的对手。

“不过八郎你说的更好,左相暂不任兵部尚书,朕的压力更小一些,同时朕也不用对不起裴卿。”李隆基轻轻笑笑。

他原本的打算,是让裴耀卿从尚书左仆射,退一步任尚书右仆射。

这当然很对不起老臣。

尚书省,这些年是逐渐没落的。

裴耀卿任尚书左仆射,就等于空职,有和没有完全没区别。

但,一旦让李林甫任尚书左仆射,那么他就能更加全面的统管六部,更加的好执行李隆基的指令。

当然,李隆基心中也是有担忧的。

裴耀卿的事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年初的那件案子,到现在还没查清楚,让李隆基有些怀疑李林甫已经老了,还要不要对他继续信任。

这让李隆基犹豫。

但现在,贺知章给了更好的选择。

“陛下英明。”贺知章躬身,道:“敢问陛下,如今卢奂被贬,空出一个兵部侍郎,陛下打算调谁过去?”

李隆基微微一愣,脸色沉吟道:“是啊,还有一个兵部侍郎。”

“朕还没有想好。”李隆基抬起头,看向远处长安上空的天空,轻声道:“如今的情况,在李彭年回来之前,是达奚珣以兵部郎中领兵部侍郎事……八郎你也看到了,左相原本推荐他在几年后任兵部侍郎,如今他再暂时主持一阵兵部也是没有问题的。”

贺知章很识趣的将自己原本要说的话吞了回去,然后说道:“李彭年从辽东回来起码需要大半个月。”

“让达奚珣一个人是有点吃力,不过还有,驾部郎中和库部郎中也都在长安,更别说还有韦谅。”

李隆基笑笑,看向贺知章道:“左相临终前,最推荐的人就是他,说他目光敏锐,有奇技,善行动,不拖沓,若是石堡城他能夺回来,他希望朕能重用他,八郎,你和他接触也不少,你如何看他?”

贺知章神色沉吟起来,缓缓道:“臣和韦郎接触的虽然看起来不少,但细数起来,也不过是四五次而已,有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多说几句话,就比如玉真公主夜宴那日,他做了两首诗就走了,一句话也没来得及讲。”

“那是西北的战事,职方司传回来的消息。”李隆基笑笑,说道:“很快就会好消息传回来了。”

“老臣这里恭喜陛下了。”贺知章轻轻躬身,然后说道:“尽管老臣和他接触的不算太多,但其人文采不俗,武功亦有建树,但他最令老臣欣赏的,是年少专心,更用心在朝政上,而不是像老臣一样,沉迷在诗酒之中。”

诗词小道也,贺知章能看的出来,韦谅并没有在这方面深入研究的打算。

“是啊!”李隆基微微颔首,道:“他的确用心政事偏多,左相也是极赞赏的。”

“是。”贺知章感慨一声,说道:“陛下知道,老臣如今和李太白走的近,畅饮之间,偶尔有酒中八仙之说,老臣便想,是不是能将韦郎也拉进来,凑个饮中九仙,也好超越前人。”

“哈哈哈!”李隆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指着贺知章道:“好你个贺季真啊,你可是真敢想。”

“臣也只是想想而已,以臣看,韦谅其人,其实更像是宋相,姚相,他们虽然一样诗才惊人,但很少将心思放在这上面。”贺知章感慨一声,道:“看这奏本上的用词,老臣能看得出来,左相对他很信重,甚至他们是同一类人。”

李隆基有些意外的看着贺知章。

贺知章微微躬身,说道:“陛下,左相多年用心在和籴法之上,内外调运粮草,于天下有大功,然而,老臣却明白,左相更用心在天下兵事之上,尤其是募兵制,毕竟长远看,募兵制太过冲击人心。”

“这是陈词老调了。”李隆基摆摆手,这种话,以前也不是没有说过。

募兵制会导致地方将领私兵增多,从而人心动摇,这一点,不仅牛仙客,很多人都能看得到。

但,大唐的情况就是这样。

募兵制的成立,府兵制的崩溃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均田制的崩溃。

毕竟募兵制一开始的时候,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

但后来隐患才逐渐爆发开来。

“老臣明白。”贺知章躬身,道:“陛下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如此,但有左相在兵部,事情的隐患总是日渐在控制,而且说不定将来有一日,这个隐患就能够被彻底解决。”

“你想说什么?”李隆基抬头看向贺知章。

“左相临终前,推荐了韦谅和达奚珣,那么是否能够引导他们,继续在这条路上走。”

贺知章沉沉拱手,道:“陛下,这个问题,老臣这里是解决不了了,但老臣希望,在将来,他们能解决这些隐患,然后天下安定,大唐永世昌盛。”

李隆基直直的看着贺知章,最后他轻叹一声道:“八郎,也就是你,最知道戳朕的痛处,也就是你,时刻在为朕想着解决问题,算了。”

李隆基侧身看向高力士,认真说道:“传旨,千牛备身韦谅,立身颇恭,守事甚谨,行事多功,宜有所奖,升尚辇奉御,检校兵部员外郎,知靖安事,让他好好的协助达奚爱卿,处理好兵部事务,告诉他,朕等着他夺回石堡城的一天。”

“喏!”高力士沉沉躬身。

“多谢陛下!”贺知章认真拱手。

“嗯!”李隆基点点头,说道:“这样的人,将来天下,他就有的跑了。”

“这是好事。”贺知章有些开怀的笑了。

李隆基没好气的白了贺知章一眼,不过眼底平静。

韦谅虽然是太子的内侄,但实际上,他更忠心于自己。

李隆基真正在意的,依旧是兵部的事情。

现在真正在兵部当家的,竟然只是达奚珣这个从五品上的兵部郎中,而韦谅从五品上的尚辇奉御,和兵部郎中平级。

两人同掌兵部,监察天下兵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