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六十九章 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 求追

大唐:请陛下归天 第六十九章 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 求追

簡繁轉換
作者:太清妖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2:00 来源:源1

第六十九章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求追读,求月票)(第1/2页)

出太子府,御辇转向东行。

从夹城入口,进入夹城内,皇帝朝大明宫而去。

杨玉环这些年在名义上,是以入道的身份待在大明宫道观的。

虽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名义上的事情,杨玉环还是很在意的。

她基本不出紫宸门,都待在大明宫后宫。

所以皇帝这几年,除了理政时前往兴庆宫以外,多数时候,也都待在大明宫休息。

顺着夹城,御辇朝大明宫而去。

李隆基坐在御辇上,目光轻轻扫过一侧。

韦谅肃然的紧跟在御辇之侧,跟在薛畅身后。

李隆基稍微摆摆手,早有注意的薛畅立刻朝左侧大迈一步,韦谅紧跟着上前,来到御辇之侧,同时躬身道:“圣人!”

李隆基轻轻抬头,问:“朕看过左相的奏本,说你有把握在一年之内,拿下石堡城?”

韦谅微微一愣,随即立刻低头:“臣说过,若是能有陛下日日垂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两府,还有天下诸郡守全力配合,又能从军中选出最强悍卒,臣有一定把握,在一年之内,拿下石堡城。”

“举国之力?”李隆基顿时明白了过来。

“是!”韦谅微微点头,神色感激,但他感激的不是李隆基,而是牛仙客。

牛仙客明显为他做了保障。

他原本的意思是说,若有皇帝的全力支持,那他可以在半年内拿下石堡城。

但牛仙客的奏本当中,留了宽裕的时间,他写了一年。

老相的厚爱,清晰可见。

“举国之力。”李隆基坐在御辇上,神色严肃起来,

之前,各方面都说,想要夺回石堡城,起码需要三年时间,甚至更长。

而如今韦谅提出了自己的办法。

若是真的可行,石堡城将会被提前两年收回。

大唐边境的压力,不知道要减轻多少。

侧身,李隆基看向高力士道:“大将军,你来全权统领此事,务必保证一年内,拿下石堡城。”

最后一句话,是李隆基转身看向韦谅说的。

“臣领旨。”韦谅肃然拱手,虽然说没有皇帝亲自督促,但高力士出面,推进更快。

李隆基突然笑了,看着韦谅,轻轻道道:“你可要明白,你这可是在立军令状!”

一句“军令状”,韦谅的嘴唇紧紧抿住,脸色一阵苍白。

军令状是什么,再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诸葛亮斩马谡,是千古警事。

韦谅抬头,认真躬身道:“臣请陛下赐臣监察之权!”

“监察之权?”李隆基愣住了,他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

韦谅低头,解释道:“所谓佛陀好拜,知客难过,有大将军督促,诸司自然不敢怠慢,但下面的小官小吏却不管那么多,而这种事,多耽搁一日,对天下损耗就多一日,所以,臣想监察那些人。”

李隆基明白了过来,一时间感到有些好笑。

什么叫做佛陀好拜,知客难过,不就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嘛。

李隆基沉默下来,事情很多时候都坏在了小人身上,甚至他从韦谅的话里听到了一些隐晦难明的东西。

微微侧身,李隆基看向韦谅,沉吟着说道:“你那个知靖安事,用起来吧。”

韦谅眉头一挑。

皇帝最初给他一个知靖安事,不过是个象征而已,但里面的权力,却并没有多少,不过是随时入宫禀奏罢了。

但如今一旦知靖安事落实,那么长安落下,天下四方,关平靖安定的事情,他都可以管。

甚至比某个偶然间的靖安司,权力范围还要广阔。

当然,远没有靖安司的权力深沉。

人家是贺知章领衔,而他不过是千牛备身,检校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没得比的。

但,他的权力是归属于他自身的。

“多谢圣人。”韦谅躬身,然后认真说道:“若如此,一年之内,臣有把握拿下石堡城。”

韦谅一句话,李隆基的神色彻底肃穆起来。

要了一个特权,立了一个军令状。

李隆基神色肃穆起来,点头道:“君无戏言,朕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多谢陛下!”韦谅认真拱手,脸色郑重的可怕。

突然间被逼的下了这么一个军令状,谁都不会好过。

但话是他说出去的,奏本是左相牛仙客送上去的,甚至牛仙客还给他多争取了半年时间。

的确,这里面的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这里面收获也会大的可怕。

尤其他有足够的信心。

李隆基微微松了一口气,然后看着韦谅,好奇的说道:“以朕看你,你不像是那种会随意说这种话的人啊!”

韦谅想了想,拱手道:“臣从未去过陇右,也从未见过吐蕃人,不知道军前深沉,也不明白其中艰难。”

李隆基点点头,韦谅虽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几乎都已经让人忽略了,他是个从来没有出过长安的小孩。

“前些日子,阿耶出发陕郡,虽然没有多言,但臣明白,西北的压力之重,必然会传导至长安,然后传导至陕郡,臣不得不多想一些。”稍微停顿,韦谅低声道:“所幸臣早些时日,得到了外祖家传的一批兵书战策,其中有涉及吐谷浑高原,涉及西域,甚至是涉及辽东的一些东西。”

李隆基一愣,脑中一道光芒闪过,他直接说道:“你说的是郕国公姜行本留下的兵书战策?”

姜行本,姜皎祖父,起家将作少匠,迁宣威将军,统领百骑,拜左屯卫将军,参与唐灭吐谷浑,灭高昌,夺辽东之战,迁左屯卫大将军,封金城郡公,最后死于军前,追赠左卫大将军、郕国公,陪葬昭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九章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求追读,求月票)(第2/2页)

姜遐,姜行本子,检校户部侍郎、左鹰扬卫将军,追赠吏部尚书,葬于昭陵。

“原来如此。”李隆基看着拱手点头的韦谅,松了口气,笑道:“看样子,你是有所得了?”

“有些攀岩之法,不过需要多方协助。”韦谅有些无奈,说道:“臣原本以为是左相亲自主持,然后李郎中负责,臣赞画而已,没想到……”

“没想到,却将自己推到了前面。”李隆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韦谅拱手,满是无奈,但他还是强打精神,认真道:“陛下,此事重大,此中细节,一者也不可出错,臣立军令状,日后恐有无状之行,臣先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笑着摇头,道:“有些事情,不是你说没事就没事的,你若是能成,拿下石堡城,便是天大的罪行,朕也给你免了,但若是不成,到时候,朕可要数罪并罚了。”

“臣领旨。”韦谅沉沉低身,但他的眼底,却闪烁着精光。

李隆基的这句话,可操作的余地太大了。

大到了天上。

……

御辇入大明宫,直入紫宸殿。

李隆基站在大殿之前,看着前方广阔的长安城,侧身问:“石堡城之事关联重大,你觉得他能成吗?”

高力士站在皇帝身后,低声道:“那本奏本,老奴仔细看过,虽有些异想天开,但实际想来,可行性极强,甚至比兵部提出来的那些方略,起码要强好几倍。”

“兵部提出的方略,夺回石堡城需要三年吧?”李隆基微微抬头。

“兵部更多的,是以正路而行,陇右节度府战力不行,矛盾复杂,故而兵部的方略,还是先整顿陇右节度府,然后以正兵攻克石堡城,最后击败高原上的吐蕃人,他们是一整套的方略。”高力士神色认真。

可以说韦谅的方略是出奇制胜,但不能说兵部的方略就有错。

李隆基点点头,说道:“让他做吧,若是真的有成,朕不会亏待他的……若是真的有成,以他的资质,将来一个兵部侍郎,也是绰绰有余的。”

大唐的兵部尚书,向来由左相兼任。

实际上负责常务的那个兵部侍郎,基本就等同一个兵部尚书。

将来左相领兵部尚书,而韦谅以兵部侍郎,统领兵部,负责规划四方战事,这是未来韦谅前途最合适的方向。

大不了,将来给他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到致仕便是。

高力士最是了解皇帝,皇帝的心思他最是清楚。

低身,高力士神色谨慎的说道:“陛下,此事若成的确是天下幸事,但其中,也还是需要警惕一些地方。”

李隆基疑惑的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躬身,说道:“石堡城,地势高险,甚至还有在皇宫之上,那份方略,以少数人攀登绝壁,然后强占石堡城……若真的能成,那么皇宫,皇宫他是不是也一样无声的冲上来,所以……”

“不要因噎废食。”李隆基直接摆手,说道:“军中奇人异事多了去了,若事事防备,那就什么事情也不用做了。”

“是!”高力士有些惭愧的躬身。

李隆基转身,看向前方道:“那奏本上说了,这一次要用到龙武军,调一百龙武军过去,随时在韦卿麾下效命,随即盯着他的布置进展,同时也要学会该如何防备这些东西。”

韦谅为了模仿石堡城,需要调用一百龙武军在山上值守。

只要在龙武军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杀上山顶,同时“杀死”上山的龙武军,那样便算是成了。

不过山顶的龙武军最后容纳五十人,和皇宫数万人镇守完全无关。

“要盯人,不要只盯他们自己,要盯着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李隆基抬头,淡淡的说道:“石堡城的事情,若是成了,便让他和和政即刻成婚,其他的,宫中安排便是。”

高力士微微抬头,平静的拱手道:“喏!”

和政是郡主,韦谅必然授驸马都尉,这样宫中足够借助和政郡主的婚事,往韦谅的身边派人。

皇帝控制人的手段多的是。

收回心思,李隆基看向十六王宅:“提起和政,便不免想起李俶,如今朕的曾长孙诞生,终究是喜事,传旨下去,长安城大庆三日。

明日,朕前往太庙祭祀,由礼部尚书,太常寺卿和宗正寺卿陪同。”

“喏!”高力士肃然拱手。

李俶的儿子,是皇帝的曾长孙。

四世同堂,这也意味着大唐的江山,又向后延续到了三代。

起码在这事上,李隆基是值得要告慰先祖的。

“至于他的婚事,年底封王,开始准备吧。”李隆基直接摆手。

李俶是太子的长子,是皇帝的皇长孙,而他的儿子,又是皇帝的曾长孙,光是这一层身份,便足够提升崔氏,还有其妻杨氏,乃至于整个杨玉环一家的地位。

“喏!”高力士沉沉拱手。

李隆基转身朝着东殿而去,刚刚殿门口,他脚步停下,侧身道:“告诉尚食局,多准备些新鲜荔枝,就说是朕喜吃。”

“喏!”高力士再度躬身,喜欢吃荔枝的,自然是杨玉环,而不是李隆基。

杨玉环出身蜀地,而蜀地本就多产荔枝,杨玉环自小喜爱。

不过从巴蜀到长安并不容易。

尤其是子午道,险峻异常。

皇帝说的,并不是简单运输,而是要尽可能保证新鲜的运输,这就很不容易了。

但皇帝的话,必须执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