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今天毁灭大宋了吗? > 第三十三章 癞蛤蟆跳脚背(二合一)

今天毁灭大宋了吗? 第三十三章 癞蛤蟆跳脚背(二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冰霜布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5 04:47:31 来源:源1

第三十三章癞蛤蟆跳脚背(二合一)(第1/2页)

东平府,衙内后堂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临时充作御座的堂案,也把赵构的面庞照的愈发阴暗。

而在下手位置,汪伯彦、黄潜善、耿南仲、杨惟中等人坐在椅子上,一个个低头看着手上已经传遍天下的太子令旨檄文。

每个人此刻都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说实话,就连他们都觉得这份令旨檄文写的着实漂亮,让人心潮澎湃,振聋发聩。

可太子越好,康王就越不爽!

因为康王到了南边,甚至已经打定了主意,只要到了应天就称帝!

可现在太子来了这么一出,还写的这么好,尤其是开头那个“嗣帝谌”,此刻在他们看来,是何等的刺眼。

半晌后,赵构强行压下心头的嫉恨和怒火,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颤抖与悲悯,开口道:“谌儿能脱险境,本王心中实欣慰!”

大王又开始表演了。

下方,汪伯彦等人也是开始配合演出,纷纷点头,或是叹息,或是感慨。

不知道的,还以为满堂忧国忧民的忠臣呢。

“可是,”紧跟着,赵构话锋一转,叹息道:“如此行为,却是不顾大局了……”

来了,来了!

康王要做出指示了!

汪伯彦几人心头一震,竖耳倾听,同时在心中开始打起了腹稿,准备等会接话。

“他这一纸檄文,是痛快了!”

“可父皇与皇兄,又将置于何地?”赵构说话间,摇头痛声道:“金人虎狼之性,见此檄文,岂能不迁怒于二圣?”

“万一父兄因侄儿之罪,有丝毫损伤,我这皇叔,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两河山东稍安,百姓渴望休养,再启战端,生灵何其涂炭!”

“他这是被仇恨蒙蔽了心智,终究是个孩子啊……”

听到这话,汪伯彦等人也不由下意识看了眼赵构,那眼神就像是说:

“百姓渴望休养?你认真的?”

不过很快,汪伯彦便与黄潜善交换了一个眼神,而后汪伯彦立刻起身,扑通跪倒,直接就是涕泪交加,声音悲切道:

“大王,大王仁德,念及骨肉亲情,苍生福祉,此乃尧舜之心!”

“然,太子此举,实乃大谬不然!”

(注:大谬不然,成语。意为大错特错,与实际完全不符。)

“此举,完全是将二圣推入火坑!”

耿南仲也赶忙附和:“大王,太子年少,久居深宫,不谙世事险恶。”

“此番必是身边有奸佞小人,如那吴革、宗泽之流,挟持太子,欲行伊霍之事。”

“以逞其私欲!”

“太子恐已是身不由己!”

赵构闭上眼,面上挂起疲态,道:“卿等所言我岂不知,然终究是至亲骨肉,我若发文斥责,天下人将如何看我?”

“岂非说我赵构不容血亲,有失仁厚?”

“大王!”黄潜善见此,立刻以头抢地,疾呼:“此非一家之私事,乃关乎社稷存亡之国事!”

“太子已被奸人操控,其言行非出本心,然其害已显!”

“为保全二圣性命,为安定天下人心,为维护朝廷法统,臣斗胆死谏!”

“请,大王即刻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传檄四方,此檄文乃奸人挟持太子所为,所言皆伪,绝无效力!”

“令天下兵马不得听调,并遣使斥责宗泽、吴革等人,令其速放还太子,方可平息祸乱,亦可示好金人!”

“方可保全二圣安危于万一!”

到了这个时候,汪伯彦三人已经明白这位康王叫他们来干嘛了。

太子的令旨檄文一出,直接就是一副要当人主,聚拢天下之态。

就连他们都觉得这檄文极好,何况旁人?

这让自家这位已经秘密称帝的大王,感受到了威胁,这番话字里行间,全是说太子不孝,莽撞,又主动提及不能发问斥责。

这不就是告诉他们,让他们提出,以康王的名义,发斥责文书吗?

既然读懂了意思,自然要递台阶的。

不过此时,最开始附和赵构的汪伯彦,却是眉头紧锁,低头沉默不语。

赵构沉默良久,最终,颓然地挥了挥手,声音沙哑无力,道:

“也罢,就依卿等所奏吧。”

“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父皇和皇兄的安危,孤也是迫不得已,就由耿卿代笔吧……”

“然,檄文中对谌儿,务必言辞恳切,多言我等之无奈与牵挂,不可太过斥责他枉顾孝道,毕竟终究是受了小人蒙蔽……”

此刻,一副被形势所逼,忠臣死谏,最终不得不大义灭亲,实则内心痛苦不堪的仁厚叔父形象,被赵构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这时,汪伯彦却是突然开口,道:“大王,臣以为,此举恐怕不妥。”

“嗯?”赵构目光锐利地扫向他。

就连耿南仲,黄潜善和杨惟中,此刻都向汪伯彦投去一个疑惑不解的眼神。

耿南仲更是暗自猜测,莫非汪伯彦嫉妒我来代大王执笔,想要截我机缘?

黄潜善跟杨惟中自然也想到了这一茬,不过代笔的是耿南仲,他们则是乐的看二人争。

汪伯彦却是没想这些,迎着赵构略显不满的目光,道:“臣方才细思,此刻若将此檄文明发天下,恐于大王声名有损。”

见赵构不说话,汪伯彦又缓缓道:

“大王请想,太子檄文,字字泣血,句句铿锵,天下忠义之士闻之,正是热血沸腾之时。彼占尽大义名分。”

“我军若此时公然驳斥,天下人看来,非是太子激进,而是大王您,畏敌如虎啊!”

听到这话,赵构目光陡然一凝。

忽然间,心中不由的悚然一惊,心跳不由微微加快,当即道:“汪卿可畅所欲言。”

耿南仲、黄潜善几人此刻也是眉头皱起,他们虽然坏,但都是政治老手,并不蠢。

汪伯彦这番话,回过神来品,确实有道理。

汪伯彦不理会身旁几人的想法,继续开口:“天下人会怎么想大王?”

“他们会想,大王不顾骨肉亲情,在内忧外患之际,率先发难于胸怀大志的亲侄儿。”

“大王此行是要南下的!”

“北方那些大老粗可能没这些细腻的心思,可南方就不一样了。”

“南方文人碎嘴子,心眼多……”他顿了顿,观察着赵构渐渐醒悟过来的神色,“打压储君,不顾二圣安危的恶名若被坐实,天下人心背离,南方士绅如何看大王?”

“他们只会觉得,太子虽年少,却有血性!而大王您,反倒显得气量不足了。”

“此举,绝非智者所为啊。”

“嘶!”耿南仲倒吸凉气,“伯彦兄所言极是,此刻内讧,只会亲者痛,仇者快!”

“大王,小不忍则乱大谋啊!”黄潜善和杨惟中,此刻也连连点头。

赵构沉默了,他虽愤怒,但绝非蠢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那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胡闹?”赵构心头莫名有些烦躁起来。

自己不做点什么,难道就让天下人心尽归那十岁稚子小儿?凭什么?!

这天下,原本就该是我的,我的!阴暗赵构,此刻心底嫉妒的咆哮着!

“非也。”汪伯彦自然听出自家这位大王那所谓的‘胡闹’是什么意思。

当即面上浮现浅笑,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的神色,道:“这份驳斥的檄文,要写,而且要写得刀笔犀利。但,不发。”

“不发?”赵构不解。

“对,不发。将其密存。”汪伯彦说着,语气低沉,道:“此乃将来之利器。”

都是自家人,汪伯彦说话也就不再含蓄,对付太子的话,直接就是明着说了。

见此,赵构皱了皱眉,但看到书房里都是心腹,倒也没开口阻止,权当没听到。

汪伯彦压低了声音,道:“太子此举,看似豪壮,实则是将自己置于炉火之上。”

“金人岂能容他?金人必发重兵围剿。且西军诸将各怀鬼胎,岂是易与之辈?”

“太子一无根基,二无强兵,仅凭一腔血勇与宗泽那几千人马,在陕西那般险地,必败无疑!”说着,汪伯彦声音变得阴冷。

“待其兵败身死,或狼狈逃亡之时,大王再以此檄文昭告天下,痛陈其年少无知,刚愎自用,不听劝谏!”

“为逞一己之私而害国害民。”

“届时,天下人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大王早有先见之明!”

“一切皆因太子鲁莽所致。”

“成王败寇,只要他失败,那么此前所做的一切,那这一切都可以被推翻!”

“此檄文便是太子不堪人主之位的铁证!”

赵构的眼睛亮了,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狂喜。

汪伯彦见赵构心动,趁热打铁:“故而,当下非但不能驳斥,反而要顺势响应!”

“响应?”赵构挑眉。

“正是!”汪伯彦语气变得激昂,“大王当立刻再草一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盛赞太子脱险,宣告此乃宋室之大幸!”

“并且,号令天下兵马,伺机援护,切记是援护,而非听其调遣。”

“如此,天下人便会看到,大王您顾全大局,叔侄情深,心胸广阔!”

“太子的‘勇’,便成了大王您的‘仁’与‘智’最好的陪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癞蛤蟆跳脚背(二合一)(第2/2页)

“风头,抢不过来,便借来用之。如此,人心岂不尽归大王?”

“等来日太子兵败,大王便可顺天应人,登基称帝,再无任何阻碍,且有先前的响应号召,彼时便是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天下尽归大王!”

然而赵构听完汪伯彦这一番计算后,脸上却不见喜悦,低眉搭眼的用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了两下,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烛火摇曳,晦暗不明的光源搭在他脸上,映衬的他面色愈发的阴暗。

“汪伯彦,你是离间皇室亲情吗?”良久,赵构语气平静的开口,但谁都听得出来,平静下,压抑不住的愤怒。

“大,大王?”汪伯彦心头一颤,看向赵构的眼神中,充斥着不解之色。

眼神中的意思,就好像是在说“不对啊,这是你能说的话?你要真这么在乎亲情,你一口一个孤,算什么?”一样。

“太子就算是再怎么胡闹不懂事,孤也不屑算计骨肉至亲,此非仁者所为。”

“太子是本王亲侄,父皇嫡孙。”

他抬起眼,目光扫过汪伯彦,似乎有些失望:“你竟当孤的面在此密议,如何借其势,又如何留其后手,你简直不配为臣!”

“臣知罪!”到底是心腹,汪伯彦立刻明白了,得,自己是不要脸了,明晃晃当着自己人的面,摆明了算计太子,可康王要脸啊!

面子康王要,好处康王也要!

嗯,怪自己,怪自己得意忘形,忘记自己的职责了!

汪伯彦俯首,语气惶恐,却坚定:

“臣岂不知此非为臣之道?然臣愚见,可,天下至重,社稷至危啊!”

“如今非是寻常时节,乃存亡续绝之秋!大王承天下重望,身系亿兆生灵之安危,岂能因一时妇人之仁,而置大局于不顾?”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道:“太子殿下年少,易为身边激进之徒裹挟。”

“其若成功,固然可喜,然其若失败,则必致陕境糜烂,金虏气焰更炽!”

“再则万一,陕西诸军,皆是虎狼悍将之辈,若是他们学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届时,我赵宋,岂不步那大汉后尘?”

“大王须知,此举非为算计太子,实乃为太子殿下留一退路,为我大宋留一根基啊!”

“那份檄文,非是利器,实乃是一副预防万一的救逆之药!”

“若太子安然无恙,此药自当永封,若真有不忍言之事发生,大王方能以之澄清寰宇,稳定人心,继续扛起抗金大业!”

“臣之一片苦心,皆为大王,为我赵宋江山,纵担千载骂名,亦在所不惜!”

这一次,面子、里子、仁义、道德统统全给直直白白的摆了出来!

同样在一旁的耿南仲,黄潜善,杨惟中,看着汪伯彦,此刻就像是看一个神!

见汪伯彦领会关键后,赵构心里终于舒了口气,而后长叹一声,那叹息,沉重得仿佛承载了整个江山的重量。

“罢了!”闭上眼,脸上尽是挣扎与无奈,最终无力地挥了挥手,声音悲凉:“或许这就是天意弄人,要让本王担此恶名吧。”

“为了父皇、皇兄能安然南归,为了这天下不至彻底倾覆,就苦一苦我那侄儿,若有骂名,就让本王来担好了。”

“就依你之议吧。”他睁开眼,目光已经变得坚定,看向汪伯彦:

“那份驳斥文书,且秘密收好,非到万不得已,不可示人。至于另一篇……”

“就由你执笔,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宣告太子脱险之喜,并号令诸军……”

“务以稳守根本,切勿浪战,伺机援护为要。”

“言辞务必恳切,要让天下野心勃勃之辈者知晓,本王亦时刻关注着天下!”

“本王亦在守护天下,保护侄儿……”

“臣,领命!”汪伯彦深深一拜,语气充满了感同身受的沉重。

他完美地接住了赵构抛过来的戏码,主臣二人在虚伪的表演中,达成了默契。

一纸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名义迅速从东平府发出,通传天下。

先是有太子慷慨呈辞,欲行霸道,挽天倾。后又有康王为侄儿保驾护航。

一时间,大宋乱世,臣民尽欢。

只觉得国虽破,山河已碎,可又有如此强势的太子,如此情深义重的皇叔……

没的说,这大宋,算是有了!

几日后。

时间在复杂的大宋末年局势中,悄然来到了靖康二年三月初三。

此时赵构那份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发出的,为侄儿保驾护航的文书已传遍天下!

也正因为太子与康王接连的“觉醒”,叔侄情深的模样,几乎让南北两地风起云涌,南方士绅,学子,开始拥戴康王。

而北方距离太子近的豪杰英雄,义军散兵,也纷纷来投,可谓是如火如荼。

天下宋人,尽唱大宋有希望。

此时,同州州衙后堂书房之中。

赵谌看了眼站在面前的郑骧,而后目光又放在桌上,那份赵构以兵马大元帅的名义发出的文书,怎么看怎么觉得反胃。

“癞蛤蟆跳脚背……”赵谌心底冷哼。

他算是知道为什么那些明星,被人“蹭热度”,“吃流量”的时候要跳脚了。

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这狗东西竟然强行捆绑,要跟他上演一出叔侄情深的戏码!

像个硬贴上来的癞蛤蟆!

实在是太膈应了!

“郑卿,九王叔此举,你怎么看?”恶心归恶心,但赵谌却还有不同战略上的看法,想跟这位有宰执天下之资的臣子商议。

宗泽则是忙着练兵,收编各地投奔而来的义军,溃兵,练兵,武装大军。

“首先,恭喜殿下,枷锁尽除!”然而让赵谌意外的是,郑骧上来就一句恭喜。

“枷锁?孤有何枷锁?”赵谌有些没明白过来。

“废太子诏!”郑骧目光灼灼,道:“殿下莫不是以为,一份太子令旨檄文,不承认矫诏,那份官家亲笔的诏书就不存在了吗?”

“只要官家在一日,太子日后要立新朝,在法理上,废太子诏就始终是一根刺!”

“一根常常落人口舌的毒刺!”

“废太子后,天下最正统,最自由,最不受金人裹挟的皇子,便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构,他公然支持太子,这意味着什么?”

郑骧目光灼灼,似是早就看透康王和太子之间的所有了。

那句“落人口舌”说的是谁?自然就是那个唯一在外,还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康王了。

他已然看出,太子在跟康王暗争了!

只是迫于天下大势,太子和康王,谁都不能明着来,只能暗自争斗,布局。

谁乱来,谁想斗,谁就失了人心。

这也是康王如此明目张胆的贴上来,上演叔侄情深,太子心中不快却不发作的原因。

他可是听宗泽说了,康王根本不打算救太子,救汴京的,态度早就明确了。

否则,宗泽也不会对康王那般失望,提起来就唉声叹气,还担心其影响太子。

郑骧什么人?也是一个官场老油条了。这种事,他看的可太明白了!

“呵!”听到这里,赵谌突然笑了,语气古怪道:“这意味着,天下人不再承认!”

“有了九王叔的这番‘好意’,算是彻底坐实了那废太子诏为矫诏了!”

“毕竟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又是如今热度空前的,爱护侄儿的大宋好王叔啊……”

“从此废太子诏,就是一纸废书!”

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赵构和他身边的人不可能不懂,这等于是否认废太子诏。

可还是那句话,对于赵构方来说,不过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罢了。

在他们看来,如今赵谌龙入大海,入了关中,只要站稳脚,迟早称帝。

乱世法理真的重要吗?重要!

可法理的定义,却又无比的灵活。且,那是太平后,史官该考虑的事情!

实在不行,只要天下太平了,再让大儒们,帮着粉饰一二嘛。

嗯,孔家就不错,他们就干这个的。

再则,废太子诏天下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如今太子强势表态,这个时候康王不表态合适吗?届时天下人怎么看他这个兵马大元帅?

所以,与其如此,不如承认就是。

还能换来天下人的好感,强行从太子这里分出一杯羹来,何乐而不为呢?

太子必然会吸引金人火力,等太子被灭后,他们在南方独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之后,振臂一呼,直接称帝了。

并且,有了这叔侄情深的戏码,仁义道德占尽,法理上更是没得顺,顺溜无比。

与之相比,一个谁知道能活多久的太子,和所谓的废太子诏,何其单薄!

只能说,赵构和那帮保守派们是真坏,但不能说他们真蠢,没有人是庸才的。

“金人的阴谋,算是彻底破产了……”此时,赵谌心中膈应已经消散不少。

话毕,赵谌又在心里补充,道:

“我们叔侄情深,势要共抗金人,那狗爷俩在青城,怕是要遭老罪了……好!”

“郑卿似乎还有好处没说吧?坐下说……”赵谌笑着抬手,示意郑骧入座。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