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 278成功返航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278成功返航

簡繁轉換
作者:小小菜心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5 16:47:57 来源:源1

用了59分钟的时间,承载着陈文浩、戴玉倩等六人的飞行器沿着预设的空间轨道,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旅程。

到达了五百公里的太空,无论按照航天界的任何一种判断标准,他们六人已经跻身宇航员的行列了。而在此之前,只有三百多人有幸跨进了这个门槛。

所有参与到此次试飞的人员,此刻都开始认识到:新的太空时代就要来了。

而最受关注的双引擎动力系统,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与地面模拟试车时的稳定表现一致。飞行器在准备入轨之前,动力模块自动切换到了电能引擎上。而在完美入轨开始环球飞行时,飞船的姿态变化和飞行加力同样依赖于这套动力系统。

由集团智能车间专门优化过的高能电池组件模块,比起陈文浩授权给电池产业联盟的缩水版新型电池,性能更在数十倍以上。留足飞行器起飞和降落时要用的能量后,也足以支持飞行器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以这样的速度绕地球巡航个上百圈。

基本上,传统的使用正负极材料加上电解质的蓄电池架构,在陈文浩的智能车间里,这种架构的电能系统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如果没有外星黑科技的介入,在这个架构下,能做的也就是换用各种新材料。或许花上十来年功夫,也能研发出差不多性能的产品,但也就到头了。

也正因为如此,陈文浩对这套动力系统并不满意。电能部分在起飞阶段,只能供应飞行器上升到3000米左右的高度,冲出大气层还是要靠传统而落后的火箭引擎。

而他在鲲鹏号上用过的反重力引擎,科技跨度实在太大,以地球目前已有的科技进度而言,飞行器规模的反重力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属于伪科学的范畴。严格来说,科技树的加点方向不同。除非切换天赋,否则没法公开,因为根本解释不了。

陈文浩想着,有必要尽快推出一种新的能源,既要有突破性的高能效比,又能和地球科技一脉相承。这种进步如果按部就班,那得是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有希望,但是对他而言……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将实现过程做得更自然一些。

“倒计时十五分钟,我们即将返航,请大家回到各自座位,佩戴好安全装置。”机舱内电子音开始提示。

其他几个人都解开了座椅上的安全装置,正在兴致勃勃地体验着失重的效果。戴玉倩在半空中飘着,好不容易抓住椅背把自己固定到位子上,“你怎么不玩呀?”她轻轻掠过刘海,抹了一把并不存在的汗,“景色太美了,可惜没带相机,否则拍几张照给我爸妈,肯定吓他们一跳。”

陈文浩笑着摇头,“照片没问题,舱内有高清监控设备,等回去了让人给你截图做照片。不过你爸妈那边还是悠着点,真怕他们找我算账。”

戴玉倩回了他一个好看的白眼,换了话题,“这次成功了,是不是就要正式运营了?我估计只要把这次的试飞情况公开,很快就会供不应求。”

陈文浩点点头,“既然各方面都没问题,肯定是越快开始越好,我们要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不早点拉客怎么行。”

戴玉倩差点被一口气呛到,“拜托,不要把一个高大上的事情说的那么接地气。”

“接地气才是主旋律嘛。好了,好了,我说正经的,你不觉得过去50年里全球的航天探索有点吃老本的感觉,技术有进步,但无论政府层面还是普通民众,关注度和热情一直在向下走。”陈文浩摆摆手,“别急,我知道你想说我们国家的航天,这只能算是个例。这就好比当年的穷小子事业发达了,还想做得更大,可资源就这么点,原来的老大肯定不干了,想尽办法要下绊子出阴招搞孤立。航天这一块关联产业太多,事关命脉,国内只能集中资源咬牙自己搞。你再看看欧洲那些国家,缺少这种危机感,对航天的热情就很淡了。”

陈文浩继续说道,“国家可以集全国之力做航天项目,但是对普通人来说,除了火箭发射之类的时候会关注、会谈论,而且用不了两天就被八卦消息引走了。平时更是很难会去注意。原因很简单,离普通人太远。”对普通人来说,身处如今娱乐至上的社会,工作之余的时间是综艺不搞笑吗?或是不好看?还是**不刺激?竟然还要人关心航天,你咋不上天呢。

“我明白了,所以你才坚持将价格定得这么低,5万人民币,国外几家私人航天公司最近的日子都不好过,这次试飞的消息放出去,他们估计都得哭晕在办公室。”戴玉倩点头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参与。现在是5万,说不定以后就是5千、5百,我相信,总有一天,去趟太空就像是去郊区自驾游一样。”

戴玉倩美眸亮的仿佛能渗出水来,“我相信你!真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若不是现在场合不对,恐怕她人就要扑上来了。所以说,有远大理想的人会发光,有远大理想还有能力实现的人,更是会布林布林地发光,魅力四射。

前面两人就这样小声地聊着天,后面两排的人则在抓紧时间观看窗外景致,或是记录这次试飞的经历感受。试飞的所有测试和记录工作都由两架飞行器上的仪器自动完成,作为乘客就是人肉感受一下全过程,看看在乘坐舒适度方面还需要做何改进。所以人选基本都是技术型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身体素质一般,更好地模拟普通乘客的情况。

不一会,电子音再次响起,“返航倒计时30秒,请最后确认已正确佩戴安全装置。”

飞行器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切换引擎系统。

***

***

“来了!来了!”义东基地的室外观测区,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候,众人依然兴致高涨。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通过飞行器传来的实时影像,在场者仿佛亲身参与,在几百公里外的太空,环游了地球一周。所有人都明白今天所见证的是足以载入中国,不,是世界航天史的里程碑事件。

负责现场解说的技术人员开始工作,“我们的飞船已经切换到了火箭引擎系统,在完成角度匹配后,飞船将以高速重返大气层。哦,已经开始了!”

投影光屏上,载人的那架飞行器尾部冒出了耀眼的尾焰,开始向着地球的方向加速前进。这段画面来自另外一架无人飞行器,这架因为科研需要,还将在轨道上飞行几天收集数据,此刻兼任了远景拍摄的工作。

画面中,载人飞行器不断远离,变小,直至无法分辨,才切换到载人飞行器上的外部视频信号:基本没有成型的画面,动感朦胧中闪动着亮眼的光晕。这是飞行器高速闯入大气层,摩擦引起的高温现象。

突然间,光屏全黑,信号中断了。

“现在飞行器离地约90公里,进入黑障区了,所有信号暂时无法传输。”解说人员开始巴拉巴拉解释黑障区的形成原理,不过众人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光屏上,即使上面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的三分钟,显得特别漫长,场内说话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突然间,变黯的光屏重新出现画面,机身的光晕和机头的激波都不见了。数据显示,飞行器离地四十公里。

飞行器经过这段摩擦缓冲,速度明显降低。但这种减速是相对的,就算变慢了,依然很快就来到了离地10公里的高度。

如果是主流的航天器,这时已经需要释放降落伞,开始人工减速。而这架飞行器明显不走寻常路,火箭引擎开始输出澎湃动力,在智能程序控制下,反向推动进行减速。

来自军队和航天局的几名专家早就坐在一起开始了热烈讨论:

“这飞船的有效载荷肯定超过了纸面数据。”

“这基本可以肯定了,返回时还保有那么多燃料,太惊人了。”

“还有他们的宇航服,轻薄地不像样,可是乘坐者的生理监测数据全程都很平稳,说明起到了作用。”

“他们都不叫宇航服,内部叫抗荷服。”

“开什么玩笑,这只能算抗荷服,那我们用的难道叫休闲装?”

“我看不光是衣服的进步,主要还是机体的优势,看资料这里,最大过载3G!我们的航天器要超过6G了吧。”

“总之,这是个大宝藏,我一会就和领导提,必须要加强和他们的合作。”

“我也是这样打算!”

“我们也一样!”

空中的飞行器经过火箭引擎的反向推动,已经将高速动能基本化解。

5公里!

3公里!电动引擎开始切换上岗,飞行器在空中修正了一下方向,向着义东园区的跑道区降落。

原本银白色的机体,因为和大气层的高速摩擦,表面有点变黑,但是丝毫不影响其优美的水滴造型依然帅气,静悄悄地垂直降落在预设的跑道区域。

在观测区众人的视野内,一大批接应的车辆蜂拥而上。

成功返航!

wa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