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 308有人喜有人愁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308有人喜有人愁

簡繁轉換
作者:小小菜心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5 16:47:57 来源:源1

外面吵吵闹闹,人们熙熙攘攘,无限未来公司内部却到处洋溢着热情的活力。自从员工福利项目正式公布,作为公司的一份子,无论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境遇,都有明显的不同。

从每名员工的自我感受来说,最大的触动就是得到了尊重。特别是随着社会舆论的持续传播,员工的亲朋好友或多或少地投来了羡慕的眼神,更是加重了这份情绪。

尊重这种东西是一种很主观的情绪,尤其在职场上,并不是仅仅在于收入的多少。尊重员工的公司,待遇一般在同业内不会差,但是待遇高的岗位,却不一定代表得到了尊重。

职场上的尊重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一是收入不低于行业标准,而且能让员工过上有一定质量的生活;二是成就感,所做的工作能被同事或是社会认可,是有价值的工作;三是安全感,能允许员工在一定程度内的试错,能在年岁渐大后不被粗暴地淘汰,能不在加班闲暇突然担心未来。

前面两点,不少热门行业和公司能够做到,但是第三点,能做到的真的很少。这种安全感,并不是以前国企那种就算我偷懒划水,你也无权开除还不能扣工资的特权。而是,你认真地完成了自己要做的工作,就无需为生活琐事而烦恼。

做不到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保证自己一直盈利,而且是能支撑高福利的那种高利润。即使有,也得公司股东舍得和普通员工分享。

好在,只要陈文浩乐意,背后开挂的无限未来公司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陈文浩看来,能顺利进入公司的基本都是技术精英,很多人入职后就投入到消化和吸收黑科技的项目中,如今正是要出成绩的时候,保持团队的稳定性,远比花掉一些钱更重要。

更何况,他经常说,科技要让生活更美好。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把这话当成他随手立的大旗,看着很美却遥不可及。他不介意树一批榜样让外界看看。

当然,那些领着公司的薪酬,转过身就开始骂娘的人,一个都不能留。

当无限未来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开心的时候,太空业务事业部的负责人严国平可能是极少的例外。

当外界都在质疑无限未来公司的高福利会拖垮企业的时候,其他事业部的同事可以用傲人的销售数据怼回去,但是轮到他负责的这个事业部,却总少了点底气。

人家的事业部以亿为单位,数十亿上百亿的为公司创造利润,他的事业部同样以亿为单位,却是百亿级别的花钱。而能够挣钱的渠道却很少:

太空飞船的个人乘客虽然报名踊跃,但每人5万元的乘坐费用真的是聊胜于无,更多意义上是对用户群体的初步筛选,以及对用户市场的培育;

帮科研院校搭载测试仪器进入太空的业务倒是能贴回点本钱,每百公斤150万元的收费标准虽然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但相对于低廉的飞行成本,还是有不少赚头。可是随着三艘载人太空飞船全部到位,飞行频率已经提升到每周一次,搭载仪器的业务量却始终上不去。很多科研单位宁愿高价交给国企去做,也不愿意冒险改变。每次飞行,这一块的业务载重大约只能填满货舱区负荷(500公斤)的一半左右。

想到这,严国平不禁长叹了一口气,他本身是航天专业科班出身,中年后虽然转型管理,但也是带项目攻关组为主,技术能力一直未丢。可是对于如何通过航天技术盈利却是没有经验,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人类发展航天技术以来,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投入,商业化道路刚起步,还没找到成熟的营利模式。

更让严国平发愁的是,太空飞船的每次飞行成本超出了项目预期,原本估算的是每飞一次成本在200万元以内,但是双引擎的维护复杂性,为保证乘客舒适度而提升的保温、减震指标,都提升了不少成本,尤其是高频率飞行后,单次飞行成本已经飙升了一倍,超过了400万元。每次起飞所创造的那点营收,也就勉强覆盖了成本。

虽然比起目前主流的航天方式,提升一倍后的飞行成本依然廉价得狠,陈文浩也从没就此质疑过严国平。

但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都懂得,业绩才是话语权的底气所在。尤其在其他部门耀眼成绩的对比下,严国平非常担心陈文浩的耐心见底。

当初他因为受够了体制内单位的人事倾轧,外行领导内行的各种怪象,一怒之下辞职走人。

航天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内基本没有民企的身影,严国平甚至做好了改行的打算。没想到,阴差阳错被猎头推荐进无限未来公司后,不仅能继续从事熟悉的技术工作,带领项目组攻关,还在载人飞行等领域内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严国平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再一次点燃了自己的航天梦想。只有失去过,才会更珍惜。

他在脑海中盘算着各项目组的进度。目前技术团队已经基本消化了公司的储备技术,这既得益于团队成员的高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超算中心的给力,省去了很多枯燥冗长的重复试验和运算工作量。

太空飞行的成本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每公斤货物进入太空的费用。当初,以技术资料的纸面参数进行计算,每公斤费用应该在500元以内。

但实际运营下来,这个价格始终在1500元上面下不来,飞船双引擎的制造和使用费用太贵是最大的原因。一套是化学燃料暴烈生能,一套是蓄电高功率释放,要让两套完全不同原理的系统在一起工作,对引擎的各项要求接近苛刻。短期内,除非电推系统的功率得到飞跃性突破,可以独立承担动力要求,否则很难彻底解决。

相比全球同行,这个数字已经低得不可思议了。严国平知道美利坚那边,前俩年的太空运输费用还在每公斤两万美元左右,最近几年也在搞电推火箭,但还不大成熟,恐怕也没能降下去多少。

即使如此,严国平也没有多少高兴,如今的成果都建立在公司的储备技术上,他带领的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堪堪消化,而且还没达到理论上的合格水准。公司请了他们来,不是付钱让他们来学习的,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展现出自身价值。

当然,为了避免麻烦,对外的时候(主要是有关部门的询问),他宣称的每公斤货物运输费用是一万五千元,翻了十倍,这也是陈文浩的意思。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wa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