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16章 温庭筠:仕途上的“倒霉蛋”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16章 温庭筠:仕途上的“倒霉蛋”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16章温庭筠:仕途上的“倒霉蛋”(第1/2页)

温庭筠在隋县当县尉那几年,活像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鹰——翅膀硬,却飞不高,每天围着鸡毛蒜皮的事转,心里憋得慌。他总想着能有个机会,再回长安,再搏一把仕途。可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又让他栽得更狠的坑。

这个坑,是宰相令狐绹给的。

令狐绹是谁?那是晚唐响当当的大人物,官至宰相,还是唐宣宗面前的红人。他听说温庭筠的才华,尤其是写词的本事,可自己偏偏没这能耐。那时候唐宣宗特别喜欢《菩萨蛮》词,令狐绹为了讨好皇帝,就想找个人代笔,写几首好的献上去。思来想去,就想到了闲赋在家的温庭筠。

令狐绹派人把温庭筠请到相府,没绕弯子,直接说:“先生,陛下爱听《菩萨蛮》,我想请你帮忙写几首,写完我不会亏待你,说不定还能帮你谋个好差事。”

温庭筠一听,眼睛都亮了——这可是宰相递来的橄榄枝啊!能靠这事儿重返长安官场,以前的委屈不就都值了?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宰相放心,我一定好好写!”

接下来的几天,温庭筠把自己关在相府的偏院,绞尽脑汁写《菩萨蛮》。他知道令狐绹要讨好皇帝,词里不能有半分愤懑,全是华丽的景、温柔的情,比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每写一首,就送给令狐绹,令狐绹看了连连叫好,说“就按这个路子来”。

最后,温庭筠一共写了十首《菩萨蛮》,令狐绹把这些词署上自己的名字,献给了唐宣宗。宣宗一看,果然喜欢得不行,连着好几天都夸令狐绹“有才华,懂朕的心思”。令狐绹心里美滋滋的,也没忘了温庭筠,给了他一笔银子,还承诺“以后有机会,一定提拔你”。

温庭筠拿到银子,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这十首词,可是他的心血,现在成了别人的功劳。有次他跟朋友喝酒,喝多了,忍不住吐槽:“那宰相令狐绹,还说自己有才华,连首《菩萨蛮》都写不出来,还得靠我代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没几天就传到了令狐绹耳朵里。令狐绹气得鼻子都歪了:“我好心给你机会,你倒好,还到处说我坏话!这不是拆我台吗?”从那以后,令狐绹就把温庭筠记恨上了,之前的“提拔承诺”,自然也成了空话。

温庭筠还没意识到闯了祸,反而觉得令狐绹“不地道”,心里更不服气。没过多久,又出了“金步摇对玉条脱”的事,彻底把令狐绹得罪死了。

那天唐宣宗在宫里设宴,兴致来了,指着身边妃子戴的“金步摇”(一种金制的首饰,走路时会摇晃),让大臣们对个下联。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出好的——既要对仗工整,又要符合皇家的雅致,哪那么容易?

令狐绹也急得满头汗,他脑子里根本没这存货,偷偷瞅了瞅旁边的温庭筠(那时候温庭筠还没彻底失势,偶尔能参加宫廷宴会),眼神里满是“求帮忙”。

温庭筠本来就对令狐绹有气,可又架不住皇帝在场,还是小声跟令狐绹说:“用‘玉条脱’对。”

“玉条脱”是古代的玉手镯,“金”对“玉”,“步摇”对“条脱”,对仗工整,还都是首饰,再合适不过。令狐绹赶紧把这答案报给宣宗,宣宗一听,拍手叫好:“令狐宰相果然有学问!这对得妙啊!”

令狐绹刚想谢恩,没成想温庭筠在旁边补了句:“陛下,这‘玉条脱’是《南华经》里的典故,令狐宰相平时要是多读书,也不用临时想了。”

这话一出口,宫里瞬间安静了。宣宗的笑容僵在脸上,令狐绹的脸从红变青,最后黑得像锅底——温庭筠这哪是帮他,这是当众打他的脸啊!明着说他“不读书”,暗着说他“没学问,靠别人帮忙”。

宴会一结束,令狐绹就跟宣宗告状,说温庭筠“恃才傲物,目无尊卑,不宜留在京城”。宣宗本来就护着令狐绹,再加上之前听说温庭筠“代笔泄密”的事,也对他没了好感,当即就说:“那就把他调出长安,以后别让他再参加宫廷宴会了。”

就这么着,温庭筠的仕途,算是被自己彻底“作”没了。从那以后,不管他多有才华,不管多少人替他求情,再也没人敢提拔他——谁愿意得罪宰相令狐绹啊?

没了长安的容身之地,温庭筠只能再次漂泊,从一个小官做到另一个小官,全是些芝麻绿豆大的职位,比如随县尉、襄阳巡官,连糊口都费劲。更惨的是,他还因为“穷”和“傲”,遭了顿无妄之灾——被巡夜的兵丁打折了牙齿。

那是在襄阳当巡官的时候,有天晚上,温庭筠跟几个朋友在小酒馆喝酒,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往回走。那时候的襄阳城,夜里有巡夜的兵丁,专门抓“夜行的可疑人”。温庭筠穿得破破烂烂,还满嘴酒气,兵丁一看就觉得他是“流民”,上去就推搡他:“深更半夜的,瞎晃什么?跟我们走一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6章温庭筠:仕途上的“倒霉蛋”(第2/2页)

温庭筠本来就喝多了,又窝了一肚子气,当即就跟兵丁吵了起来:“我是朝廷命官,你们敢抓我?”

兵丁哪信他的话——一个朝廷命官,能穿得这么寒酸,还喝得醉醺醺的?上去就打,混乱中,一个兵丁抄起手里的棍子,对着温庭筠的脸就打了下去,听“咔嚓”一声,温庭筠疼得惨叫一声,满嘴都是血——一颗牙被打断了。

后来朋友赶来,把温庭筠送到医馆,又去官府告状,说“巡夜兵丁殴打朝廷命官”。官府一看是温庭筠,又看是兵丁,压根不想管——温庭筠是个小巡官,没权没势;兵丁是守城将军的人,谁敢得罪?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温庭筠只能咽了这口气,捂着肿起来的脸,叹着气说:“这世道,连颗牙都护不住啊!”

牙齿断了,仕途没了,温庭筠的日子越过越落魄。他开始到处流浪,从襄阳到江陵,从江陵到成都,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靠给人写点诗、填点词换口饭吃。

有时候遇到懂他的人,能请他喝杯酒,聊聊天;遇到不懂的人,还会嘲笑他“长得丑,还爱吹牛”。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放弃写诗,他的词里,多了些底层生活的苦,比如“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满是漂泊的心酸。

晚年的时候,温庭筠总算得了个“国子监助教”的职位。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助教虽然是个八品小官,可至少能跟读书人打交道,能做喜欢的事。

温庭筠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早早地去国子监,给学生们讲诗、讲词,还常常跟学生们说:“写诗要真,做人要直,就算一辈子没出息,也不能丢了这两样。”

他还想为寒门学子做点实事。那年国子监举行科举考试,他负责阅卷,看到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的试卷,写得比权贵子弟好太多,却因为没背景,可能被刷下来。温庭筠不甘心,就把这些优秀的试卷整理出来,公开贴在国子监的墙上,还写了篇《榜后寄呈》,说“从今且莫嫌身贱,未有庸人不拜官”,意思是“别嫌自己出身低,总有一天能靠才华当官”。

可他没想到,这些试卷里,有好几篇都写了“讽刺时政”的内容,比如吐槽“权贵垄断科举”“官场**”。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宰相杨收的耳朵里——杨收就是靠家族关系上位的,这些试卷不就是在骂他吗?

杨收当即就火了,下令把温庭筠叫到宰相府,劈头盖脸就骂:“温庭筠!你一个小小助教,也敢公开议论时政?还敢替寒门子弟出头?你是不是不想活了!”

温庭筠一点都不怕,反而跟杨收争辩:“这些学生写的是实话!科举本就该唯才是举,凭什么靠关系就能上榜?我公开试卷,就是想让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才华!”

“好!好一个‘真正的才华’!”杨收气得发抖,当即就上书朝廷,说温庭筠“蛊惑学生,讽刺朝廷,不宜担任国子监助教”。朝廷很快下旨,把温庭筠贬为方城尉,而且“永不录用”。

这一次,温庭筠彻底心死了。他没有去方城赴任,而是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了江陵。那时候的他,已经五十四岁了,牙齿断了几颗,头发也白了大半,身体越来越差,常常咳得喘不过气。

公元866年的冬天,江陵下了场大雪,温庭筠躺在客栈的病床上,手里还拿着一张写满词的纸。他看着窗外的雪,想起了小时候娘带着他漂泊的日子,想起了考场上“八叉手成诗”的风光,想起了被兵丁打断牙齿的委屈,最后轻轻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

一代“花间派鼻祖”,就这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孤独地死在了异乡的客栈里。没人给他办葬礼,几个认识他的文人,凑钱把他埋在了江陵城外的乱葬岗上,连块墓碑都没有。

后来有人说,温庭筠的仕途就是个笑话——代笔宰相被记恨,讽刺权贵遭贬谪,连颗牙齿都保不住,最后还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也有人说,温庭筠没输——他虽然没当上官,却用一支笔,写出了晚唐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寒门子弟的不甘,写出了最动人的词。

他的《菩萨蛮》《更漏子》,流传了千年,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念“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官场的浮沉是暂时的,可好的作品是永恒的。

温庭筠这一辈子,在仕途上栽了无数个坑,成了别人眼里的“倒霉蛋”,他在词坛上,却活成了永远的“花间鼻祖”。

就像他写的“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他的消息或许越来越少,可他的词,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温暖着每个在漂泊中寻找慰藉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