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七章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 共赴中唐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九十七章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 共赴中唐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九十七章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共赴中唐之约(第1/2页)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从来不是文人间虚浮的应酬,而是以乐府诗为纽带、以民生关怀为底色的同道之谊。三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核心推动者,都主张“诗言志、为民声”,这份对诗歌理想的共识,让他们从文字知己,成了彼此人生里的“诗友脊梁”。

张籍与白居易:从“诗坛互赏”到“洛阳忘年”

白居易比张籍小4岁,却更早以《秦中吟》崭露头角,但他对张籍的乐府诗,始终带着“晚辈对前辈的推崇”。早在长安时期,白居易就读过张籍的《野老歌》《征妇怨》,读完直言“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这话不是客套,是他在《与元九书》里特意写的,等于公开把张籍抬到了“中唐乐府第一梯队”的位置。

张籍也懂白居易的“诗心”。白居易写《卖炭翁》揭露宫市之苦,张籍就写《贾客乐》批判商人盘剥;白居易用“老嫗能解”的通俗语言写诗,张籍也坚持“不雕饰、说真话”,两人就像“诗坛双子星”,你写一段百姓苦,我续一篇人间难,彼此呼应。

后来两人都退居洛阳,交往更密。白居易在自家“履道里宅”设酒局,必请张籍;张籍住的茅屋离得不远,常拄着拐杖就去了。有回白居易病了,张籍特意写《赠白居易》,诗里没说虚话,写“病来容貌减,老去友朋疏。唯有张居士,见予还下车”,把晚年相惜的情谊写得朴素又暖。白居易读了当即回诗《答张籍因以代书》,说“君年虽少我,白发已先我。我昔少年时,亦曾如此作”,像老友聊天似的,道尽岁月里的知己情。

他们的交往里,没有官位高低的计较,只有“你懂我的诗,我知你的苦”——白居易叹“官闲似致仕,年长如退休”,张籍就陪他“共赏洛阳秋,同吟渭水愁”,把晚年的清贫日子,过成了诗里的“岁月静好”。

张籍与元稹:从“文字共鸣”到“患难相扶”

元稹比张籍小7岁,就把张籍当“诗坛前辈”敬着。他编《元氏长庆集》时,特意收录了张籍的20多首乐府诗,还在序言里写“张籍乐府,其意切而词质”,等于帮张籍的诗扩大了影响力。

两人的交情,最动人的是“患难里的诗信”。元稹被贬通州时,又病又愁,写了首《病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赠》,满纸都是“孤独”,寄给了长安的张籍。张籍读了立刻回诗《寄元员外》,没说“加油”“挺住”的空话,只写“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我知道你贬谪的苦,因为我也曾走在贬官的路上,这份“同病相怜”,比任何安慰都管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七章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共赴中唐之约(第2/2页)

后来元稹回长安当宰相,也没忘了张籍。当时张籍官小,还常受排挤,元稹就多次向朝廷举荐,说“张籍有大才,能为百姓立言”。有人劝元稹“张籍性子直,不会站队,你举荐他没用”,元稹却笑说“我荐的是他的诗,是他的心,不是他的‘站队’”。

张籍也记着这份情。元稹后来又被贬武昌,病得重,张籍特意托人寄去熬的药,附诗《酬元员外》,写“昔岁俱为江外客,今年同到洛阳城。且喜筋骸俱健在,莫嫌须鬓各皤然”——咱俩从江南贬谪到洛阳相聚,如今你又遭难,只要身子还在,就有再聊诗的日子。可惜这首诗寄到武昌时,元稹已经去世,张籍听说后,对着诗稿哭了半天,把诗烧给了元稹。

三人的“共同底色”:诗为民生,不为虚名

张籍、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从来不是“诗酒唱和的热闹”,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理想契合。他们都反感“为诗而诗”的风花雪月,都坚持把“老农的饥寒、征妇的眼泪、士兵的劳苦”写进诗里——

-白居易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张籍就写“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元稹写“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悼亡),张籍就写“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叹弃妇);

-三人聚会时,聊的不是官场八卦,而是“最近又听百姓说什么苦,该写首诗记下来”。

这种“以诗为器,为民生发声”的共同追求,让他们的交往超越了普通朋友,成了“精神上的战友”。就像白居易说的“吾与元九、张十八,同志为文,共挽中唐之颓风”——他们要挽的,不只是诗坛的颓风,更是对百姓疾苦的“漠视之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